作者:流年
泰戈尔曾说:“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才在我们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唯有自渡方可获得蜕变。
当一个人不再纠结过不去的事,学会三个放下的时候,他才会真正成长。
1
放下无用的面子
法国作家尤瑟纳尔说过:“世界上最肮脏、最愚蠢的,莫过于那虚无的自尊心。”
过分地看重面子,只会让人付出更多的代价。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夫人,为虚荣的面子,借项链参加舞会。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举债买新项链还给朋友。
为还清那笔可怕的巨额债务,玛提尔德夫人辞退女佣,更换住处,租借一个屋顶下的狭窄阁楼居住。她不得不学会洗衣、做饭,双手日复一日地浸泡在水中,很快变得粗糙。
早晨,她得亲自下楼倒垃圾,再提水上楼,每上一个台阶,就累得气喘吁吁。
她的穿着已经和一个平民妇女没什么两样。
每天,她得挎上篮子去蔬菜店、杂货店和肉店,哪怕招来商家的白眼,也要陪着笑脸砍价。而丈夫,更是为挣一页五个苏的外快,不得不每天晚上帮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到半夜。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十年,他们终于还清全部债务。
这时,玛蒂尔德夫人形象大变。她已经变成一个穷人家的老婆子,强壮、泼辣、粗野。她不再在乎外在形象:头发散乱,裙子歪系着,两只手通红,说话大嗓门。
谁能想到,一条项链居然改变玛蒂尔德夫人的人生。
一个人一生有多少个十年?假如当初玛蒂尔德夫人能正视现实,依自己的能力去参加那场舞会,怎会因一时的虚荣,而付出十年的辛酸?
所以,但凡不顾实际“要面子”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只能是“活受罪”。
莎士比亚曾说,虚荣是一件无聊的骗人的东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
真正聪明的人,从不会把面子看得过重,他们懂得宠辱不惊,不会因面子而去折磨自己。
面子,有时候是个包袱,你越在意,它越沉重,你也越会受制于它。惟有放下面子,正视现实,才不会迷失自我,活出精彩。
2
放下无意义的应酬
知乎上有个热度很高的话题:什么事最影响人的成长?
其中有条高赞回答:无效的应酬让人疲于应付,失去精进自己的时间。
陈道明是娱乐圈一股清流,他为人低调,很少参加应酬。
曾有媒体爆料,陈道明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也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
他说:“我一上酒桌应酬就是煎熬,尤其是当一个人喝醉了,一句话跟你说四五遍,一张名片递给你八次时,你就会感到一种窝火,一种愤怒,特别烦。”
平时,他把能推掉的饭局全都拒绝。必须要去的,在酒过三巡后,对方开始反复说话之前离席。
一部戏拍完,大家在几个月或一两年的相处中,感情变得深厚,日后还会经常见面,聊一聊家常,但陈道明可不是这样,剧组散伙时,他便直言相告:“没事别找我啊!”
他用空出来的时间提升自己,看书、练字、弹琴等,时间一长,他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深厚。
陈道明说过,男人最大的时尚就是多在家待一待。有多少不回家的人,不是因为事业,而是在酒桌上,歌厅里,如果晚上每个家庭的灯都亮了,也是一种时尚。
应酬只是一个展现价值的场所。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能把握更多的机会。
与其花大把时间去应酬,不如多花点时间陪陪家人,或者精进自己。
3
放下无谓的等待
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一直没遇到好机会,并经常把“等我有机会了,我就怎样怎样”的话挂在嘴边。
但事实上,光靠等,不仅等不来机会,反而还浪费大好光阴。
贝多芬在27岁时就患上耳疾,30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这对一个音乐家而言,是多么的残酷。
从此,他变得孤僻,痛苦。
后来,在康德哲学观的帮助下,贝多芬重建信心,下决心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留给世人。
贝多芬便不再继续坐等耳疾痊愈,而是绝地反击,发出自己人生的最强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休想让我屈服!”
1804年到1814年之间,贝多芬以惊人的毅力,战胜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出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贝多芬坐等病情好转,也许就没有后来那么多优秀作品问世。
幸好,他想通后,主动出击,克服重重困难,写出人类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珍品。
其实机遇本身源于行动,如果你什么都不曾做过,又怎么会有良好的机遇呢?机遇又怎么会发生在你身边呢?
《守株待兔》中的种田人,无意中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从此放下农活,专心坐在树下等待。结果,两手空空,既没有再捡到兔子,庄稼也荒芜了。
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也像种田人一样。因为侥幸捡到一只兔子,误以为等待就能获得丰收,以至于失去最大机遇。
有人说,行动就像是火种,一旦点着,就会燃烧出熊熊大火,一发而不可收拾。
如果你对一项计划、一个目标充满兴趣,唯一的建议就是立即付诸行动。
立即行动你就成功一半,如果等待,理想永远只是空想。
4
一个人只有放下面子,做真正的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坚持追求并奋斗不止,生命之旅才会风光无限。
给生活做减法,舍去不必要的应酬,才能轻装上阵,提升自己。
人生从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幸运,有的只是努力打拼、辛勤耕耘后的如愿以偿。
无论何时开始行动,你都能改变自己,获得成长。
END
作者:流年。一个热爱生活,喜于文字的女子。凡事过程用心,结果随缘。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