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发布啦 0 0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中央党部。

一声枪响后,廖仲恺的身前铺散出大片的血迹,守卫在门前的警卫兵一时之间都震惊于眼前惨案的发生,只呆呆地木立着。

“仲恺!不!”何香凝扶不住丈夫滑落的身体,也无力阻止他生命的流逝,一声悲鸣惊醒众人,党部门前顿时一片慌乱,荷枪实弹的士兵团团守卫在这对夫妻身前,然而惨案已经发生了。

廖仲恺的神智浑浑噩噩,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眼前定格的不是家国天下,而是妻子何香凝温柔的笑脸,他艰难的抬手握住她胡乱摸索的手,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此生无愧……记得、我们的约定。”

此后经年,何香凝秉承廖仲恺的遗志投身于建设中国的宏图伟业中,就在1972年,当她的人生也即将走到尽头,她对前来探病的周恩来说出了那个埋藏多年的,关于他的约定。

“可不可以……不要烧掉我的遗体?”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天定”姻缘,伉俪情深

1878年,何香凝出生于香港,其父是当时小有名气的商人,以茶发家,当一个人积累了大量财富之后,他就会向往更加优渥的生活,在何香凝出生后,为了能够跻身上流社会,何父何母自小就对她进行“精英教育”。

然而,或许是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太过强大,何香凝并不配合父母的“一番好意”,在她的心中,做大小姐还不如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

当时上流社会还未曾摒弃缠足的恶习,何香凝7岁的时候,何母开始强行为她裹脚,但何香凝每次都用剪刀偷偷剪掉,如是再三,何父何母总算明白,这个女儿绝不会按照他们所设想的,成长为一个柔弱顺从的女子,只好就此作罢,何香凝也如愿让她的双脚自由生长。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时人讲究多子多福,何香凝兄弟姐妹一共11人,何氏宗亲的孩子也大多寄养在她的家中,由何父统一照看,为了能够培养自己的亲族,何父自掏腰包,请了一位先生过府授课,何香凝羡慕不已,也像父亲请求进入私塾学习,但一向疼爱她的父亲却坚定的拒绝了。

“女子无才便是德,你学了书又有什么用?”

何香凝和父亲的斗争失败了,但对于知识的渴望却没有减少半分,不让进学堂,她就时常在外面打转,听兄弟们的朗朗书声,没有书,她就攒起零花钱,到外面买一本自己学习,有不明白的地方,不是找哥哥,就是借着仆人去问老师,何父何母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学习下来,何香凝竟也累积了不少的知识,甚至隐隐比兄弟们课业成绩更加优异。

时光飞逝,转眼间,何香凝已经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然而她“离经叛道”的大脚和满腹的学识,在婚姻市场上就是令人指指点点的“污点”,眼见其他姐妹都找到了门当户对的未婚夫,唯有何香凝还是待字闺中,何父何母甚至愁的食不下咽。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大家都在发愁,何香凝却神情坦然,完全没有忧虑,她觉得,如果不是嫁给一个志同道合的人,那婚姻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她以自己的特立独行为傲,也期盼着那份真挚感情的到来。

这份真挚感情果然出现在何香凝面前,彼时,就读于皇仁书院的廖仲恺四处宣言,希望求娶一位没有被裹脚的女性为妻,且妻子一定要识文断字。

这简直就是天赐姻缘,何父立刻找了媒人,两家一拍即合,何香凝和廖仲恺就此结为夫妇,他们有着同样不羁的灵魂,琴棋书画无不相合,简直就是彼此生命中完美的另一半,这段曾经不被人看好的婚姻,夫妻二人却乐在其中,感情越发融洽。

时代毕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民主思想的蓬勃发展,戊戌变法的失败,让很多有识之士看清了未来,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

出国去,到列强的土地上学习他们的知识,用这知识拯救我们的祖国!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彼时的廖仲恺刚毕业不久,他博学多才,也有一颗爱国之心,但想到自己刚组建的小家庭,这个留洋的决定怎么也说不出口。

还是何香凝看出了他的犹豫,并坚定地给予了支持。

“愿君此去,一展宏图,我亦如是。”

为了顺利出国,何香凝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陪嫁,她奔走于亲朋好友中,取得了他们的谅解和支持,最终筹集了“三千余金”,资助丈夫远赴日本留学。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远赴重洋,投身革命

1903年,廖仲恺先行前往日本,同年4月,何香凝处理好家事,也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轮船,夫妻二人在日本大学就读,机缘巧合之下,和孙中山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被他的革命思想深深折服。

也就是在1903年9月份,廖仲恺和何香凝向孙先生表示,希望参加革命工作,随后为了能够顺利开展革命,开始积极游走于留学生群体中,物色有志之士。

在留学期间,何香凝和廖仲恺汲取了大量的新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思想也由“维护大清统治”转变为“只有革命才能拯救国家”,何香凝还曾投稿《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这也是她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04年,何香凝返回香港生下了长女廖梦醒,1905年,夫妇二人共同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廖仲恺和何香凝的住所就成为了革命党的聚集地,他们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何香凝为同盟会的同志们提供了大量的、无私的帮助,因此被同志们亲切的称呼为“管家”。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革命逐渐推进,何香凝也在寻找自己的定位,1908年,儿子廖承志出生,她被迫休学,却因责任心切,仅休整半年就重新投入学习中,1909年,何香凝师从帝室画师田中赖璋学习绘画,这份技艺在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举凡起义所需,如军旗、布告、军用票等设计,无不出自何先生之手。”

在这期间,丈夫并不在她的身边,奉了中山先生的命令,廖仲恺辗转于天津、北京等地进行地下活动,夫妻二人一人在内一人在外,配合默契,共同推进了革命的进程。

辛亥革命胜利了。

但廖仲恺和何香凝没有被胜利迷住眼睛,危险潜伏在水底,黎明前仍旧是一片黑暗。

很快,他们的担忧变成了现实,袁世凯窃据胜利果实,1913年,夫妇二人随中山先生前往日本避难,在一段时间的消沉后,他们很快就调整了新的方向——

旧党应被新党取缔,万不能再败于人心涣散。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1915年,夫妇二人成为了新党中华革命党的新成员,他们积极进行革命理论传播,讨伐袁世凯的独断专行,投身于建立中华民国的斗争之中。

1921年,中山先生在广州再建民国,廖仲恺担任财政部长,当时军阀叛变,廖仲恺被扣押在兵工厂,幸而何香凝赶来营救,及时虎口脱险,此后,廖仲恺和孙中山共同筹建黄埔军校,推动国民革命发展,且坚持和共产党合作。

捐躯国难,视死如归

廖仲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却成为了反动派和军阀的眼中钉,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在暗地酝酿着。

1925年,国民党右派分子就集中火力攻讦廖仲恺,使他不胜烦恼,还发布了名为《革命派与反革命派》的文章,针砭时弊,也让自己更加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从8月份开始,不断有人提醒他身处险境,但廖仲恺全然不理,终日为国为党奔走,这也彻底惹恼了右派,8月20日,廖仲恺先生不幸于惠州遭到刺杀身亡。

廖仲恺去世后,何香凝悲痛欲绝,但她深知,自己除了沉湎于悲伤之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何香凝想起了中山先生的遗嘱,她用痛恨的目光看着夺取她丈夫生命的凶手,她坚强地接过了廖仲恺手中的大旗,成为了屹立于右派眼前的另一座巍峨山峰。

何香凝是时代先驱,是女权楷模,早在1924年,她就在国民党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阐述过自己的观点。

“男女应当平等,男女必须平等,女性被压迫太久,要帮助她们站起来!”

她是《妇女之声》的出版人,是女校的创始人,是妇女运动的发起人,是女性思想的解放人,她始终认为,女性的崛起要从根本上着手,无论是经济、法律、教育资源和社会地位,等等方面都是要做到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在她的引导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女性觉醒了自我意识,同年,她们通过示威游行的方式宣扬了女性思想主义的解放,广东省的妇女运动开全国之先河,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解放的楷模,成为了革命的桥梁。

1925年,何香凝在国民会议中增加妇女团体,成立红十字会,1926年,她在汉口成立中央妇女部,主要负责培训女性进行伤兵救援工作,同年,她在邓颖超等人的帮助下,在国民党内创办讲习所,专司培养妇女干部,和共产党达成密切合作。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背离中山先生遗志,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何香凝在风暴面前勇敢地站出来,呼吁大家不要跟从他们的脚步,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庇佑了许许多多的女性干部,帮助共产党人逃脱蒋和汪的恐怖制裁。

她为表自己的意志,坚决不同流合污,于1928年辞掉国民党的一切头衔,此后,因名望太大屡遭迫害,不得不辗转前往国外游历避祸,直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才匆匆归国。

1931年,何香凝前往上海,对政府提出严重不满,认为应当以抗日为第一要务,坚定支持中山先生曾经提出的三大政策,积极联络共产党人。

次年,她组织妇女支援抗日将士,在屡次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抗日主张均不被采纳后,何香凝协同宋庆龄等人一起创办女子学院,培训女性进行战场救治和前线支援,其中的学员培训完成后都被送往前线,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解放妇女,时代先驱

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何香凝此时年逾花甲,却仍旧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四处奔走,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不忘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女性权益,解放妇女天性,并成立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且以各种方式向前线支援钱粮和物资,推进自救运动的开展。

同年,服务团正式成立,何香凝委任胡兰畦担任实际负责人,通过文艺演出等方式慰问士兵,哪怕在上海沦陷后不得不辗转香港,何香凝也在坚定不移的支持着抗战的开展,呼吁国内外的有志之士一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45年,抗战最终取得了圆满的胜利。对外的战争结束了,对内的两党对立却仍旧剑拔弩张。

何香凝此时早已通过8年的时光看透了现在的国民党政府,她成为了反蒋急先锋,1948年5月,联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公然宣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1949年,何香凝带领全家前往北平,在那里,她看到了暌违已久的同志们,周恩来、邓颖超等亲自到车站迎接这位伟大的女性思想领导者,革命战士,在志同道合的友人环绕下,何香凝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她知道,自己一直以来为之奋斗的,已经要实现了。

1949年9月份,何香凝参与了我党的首届政治协商会,她担任了各种重要职务,毕生都在为解放人民、解放妇女四处奔走,贡献力量。

何香凝坚定不移地拥护党,拥护新中国,1950年,她和友人写了一封信,信中满怀热忱,歌颂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之处。

“感谢共产主义的领导,坚决拥护绝不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接手了侨务方面的工作,在她的帮助和引领下,国家制定关于海外华侨的各项政策,并落地实施,为团结海内外华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工作之余,何香凝也没有落下自己的“本职”,她曾师从著名画家,多年奔波从未断过笔墨,她带着廖仲恺先生的遗志,古稀之年踏遍山河,将所思所感尽数化为笔尖的画作和诗歌,她不仅是妇女运动的先驱,更是开创了以美术服务革命的先河。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然而英雄迟暮,何香凝毕竟年事已高,1970年,仅仅一次普通的跌倒,她就身体受创,在医院检查时又查出了肺炎,不得不入院治疗。

在医院的何香凝经过救治,身体状况逐渐稳定,可好景不长,1972年,她又一次因为肺炎住进医院,此时的何香凝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她的病情凶险,亲朋好友十分担忧。

8月26日,周恩来前往探望病重的何香凝,此时的她已经病入膏肓,身体的痛苦让她几乎不能说话,但她还是坚持着向这位多年的挚友恳求。

“能不能,不烧掉我的遗体。”

她的目光透过挚友,穿过天花板,仿佛重回那段甜蜜的时光,看到了英姿勃发的丈夫。

“我和仲恺曾经约定……生同衾,死同穴……希望组织批准,能够将我们合葬……”

周恩来泪眼滂沱地答应了这个请求。

1972年,何香凝临终前恳求不烧遗体,周恩来含泪应允:不烧,不烧

“不烧,不烧,你放心吧。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同意了,一定尊重你的意愿。”

听到这个回应,何香凝弯了弯嘴角,她夙愿达成,再也没有什么遗憾。

9月1日,何香凝同志去世,享年94岁,死后遗体运送到南京,和丈夫廖仲恺合葬。

贯穿民国与新中国的革命先驱与世长辞,但何香凝先生的事迹将会永远流传,她的革命精神、她为妇女权益做出的努力,将会世世代代鼓舞中华儿女携手并进,共同建设美好的未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99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