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望城区自建房倒塌后,有些网友觉得:救援力量和速度上不去,原本可能有生命迹象的也可能错过了黄金救援72小时,救援人员是不是怕担责任?有着急的网友认为:派几百人过去,一人几块砖,也很快搬完了!还有更极端的网友说:塌了就马上派大型机械上场,半天现场就清理出来了,很多人就得救了。
一个直观的游戏说明了问题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先看一个70后、80后、90后都比较熟悉的游戏——挑冰棍棒,一把散落的冰棍棒,纵横交错互相关联,要想一根根挑出去还不能影响整体的稳定,需要耐心、细致和果敢,稍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
图源:网络
图源:用户421794743161
而倒塌房屋中被困的人员,事发后往往停留在较为狭窄的空间内,有的可能身体局部被散落的建筑构件、家具等挤压不能动弹。这时要贸然施救吗?就像挑冰棍棒那样,什么也不考虑,直接就上大型机械从最上面开始吊起,这个过程中会不会连带其它构件跟着一起动?又会不会让一些原本的幸存者受到挤压从而失去生命?
救援中的二次伤害,让人心痛!
我们来看一个救援过程中产生二次伤害的案例,值得大家警醒。2007年10月8日凌晨1:40左右,台风“罗莎”袭扰江苏,当晚阵风10级还下着中雨。某公司正在建造的一座高架大跨度厂房(单层排架砖混围护结构,长×宽×高为40米×80.5米×16米,建筑面积约3400平方米)被台风狂吹,突然,在这栋厂房南侧中段承重柱之间的上部联系梁上用空心砖砌的小部分填充墙被吹倒,空心砖掉落时又导致用钢管搭的脚手架倒塌,正好砸落在距厂房3米开外的简易民工工棚上。结果导致工棚里的10名民工被埋压,其中5人遭遇不测去世。
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救援,结果在救援过程中,强风又把厂房南侧8米高的墙体和水泥圈梁吹塌,结果6名专职消防救援人员被压埋在废墟中,最终2名不幸去世,3名重伤,1名轻伤。
由于事发突然,这栋厂房又处于在建状态,结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本身就很差,而且现场情况复杂,被压埋在废墟中的民工兄弟们亟待救援,留给救援人员思考和准备的时间很有限,可谓是早行动一分钟就可能多救出几个鲜活的生命。但是,事后对这起救援中产生的二次伤害案例进行复盘总结时,可谓教训深重,除了客观原因,一些主观原因,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① 现场指挥人员对建筑安全评估分析不到位,急于开展救援行动,最终由于墙体二次坍塌造成人员伤亡。
② 在台风条件下,没有考虑风力对周边建筑的影响,也没有对结构不稳定的受损建筑及周边建筑采取相应的固定、支撑措施。
③ 现场没有设置安全员,在出现倒塌迹象时,无人示警并发布撤离信号。
长沙塌房救援
这次长沙4.29自建房坍塌事故中,虽然没有台风袭扰,但是被压埋的人员多,同样是情势紧急。但是倒塌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因素反而更多。
① 倒塌房屋虽然是独立建筑,与东西两侧建筑并不相连,但是倒塌过程中把东西两侧的房子都给破坏了,西侧房屋底层被破坏严重,应急救援人员只能灌注砂浆,将其稳定,而东侧楼房顶部也遭到严重破坏,随时可能倒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来不管东西两侧的楼房是否稳定,就贸然施救,很可能导致两栋楼房继续坍塌并压盖在已经倒塌的房屋上,那样就会帮了倒忙,甚至已经被压埋的人员失去生命,同时也可能会影响搜救人员的安全。所以,救援现场在不能确保相对安全的前提下,绝对不能贸然再送命。
东侧相邻楼房顶部被破坏
西侧相邻楼房侧墙被破坏
② 由于是自建房,最开始缺乏对房屋构造的准确了解,信息不明,也会影响救援进度。比如事后陆续披露的信息显示,自建房房主吴某勇(已被控制)称:当日事发前,有人跟他说房屋出现异响,而且有沙石掉落,他没有重视。而且,后来才知道房屋加盖的情况,以及自建房中还增设了电梯等设施。
③ 救援要讲究“三先原则”由此决定救援顺序: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重伤员,先救有生命迹象的人,力求使更多的人生还。此次长沙塌房事故中,已报道多人失联,这本身对于救援而言难度就很大了,所以此时一定是先用生命探测仪、警犬等及时搜救有生命迹象的人员所在位置,同时通过问询现场熟悉人员了解人员和建筑的基本情况,然后先把可能通过救援能存活的人员,定位准确,并快速安全地打通生命通道,把人救出来。这里并不能感情用事,因为可能一部分被压埋人员在事发后短时间就失去了生命,这只能待把存活人员救援完毕,确认再无生还可能后,才会让大型机械进场开展清理工作。这是一个很艰难但又不得不采取的办法。
狭窄的救援空间
所以,请一些网友们不要苛责或误解现场救援人员了,他们在现场熟悉情况,又有很多应急救援专家提供救援方案,一定是当前的最优解了。在这,只希望救援人员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救出更多的人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