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孙中山
孙中山,原名孙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上学的时候还叫过孙帝象,在日本时为了躲避清政府追捕曾化名中山樵,后来改成了孙中山。
1892年,从檀香山回国经过5年的学习,26岁的孙中山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香港西医学院毕业。随后,他开始在澳门、广州两地行医。由于孙中山的医术非常高超,医德又极好,经常给穷人们免费治病,或者让病人看着给钱,仅仅两三个月时间,孙中山便名声鹊起,到他那里排队看病的人不计其数。
在广州是孙中山逐渐向革命事业过渡的一个时期,由于精湛的医术让孙中山结识了不少官绅,同时也让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他看到晚晴政府已经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盘剥愈演愈烈,孙中山开始坚定了弃医救国的志向。
孙中山手笔(图片源于网络)
弃医从政
1894年,在决定弃医救国的思想转变上,他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暴力革命,而是给李鸿章写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上书,里面谈到“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大概的意思就是大清要想强大起来,应该从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下手,而洋务运动不能只搞军事,只搞军事就是舍本求末的做法。
之所以要给李鸿章写信呢?孙中山觉得李鸿章见过世面,又是洋务运动的带头人之一,肯定比较开明;如果李鸿章能够听他的,从上而下改革,他就不用去革命了。但是事与愿违,一个人微言轻的年轻人的建议哪能轻易被人采纳,同年朝鲜又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李鸿章也为了维护清朝在朝鲜的宗主权,一直在暗中和日本博弈较劲,精力完全被朝鲜牵扯过去,没有心思接见这个年仅28岁的年轻人,听他谈论治国救民的大道理,于是就以事务繁忙为理由拒绝接见孙中山。
由于清政府和日本在朝鲜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随着清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到最终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孙中山的思想在这时期又发生巨大改变,这让孙中山认识到,希望腐败的清政府自己改革,完全是不可能的了,只有彻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让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于是他放弃了原来的改良救国的思想,决心以彻底的革命来挽救国家和民族。
兴中会(图片源于网络)
创建兴中会
在给李鸿章上书7个月后,失望至极的孙中山为了早日实现推翻清政府的梦想,便再一次跑到了檀香山,准备成立一个推翻清政府的组织,将革命事业做大做强。1894年11月24日,在20多位亲戚朋友的支持下,孙中山终于如愿以偿,成立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成立大会上,孙中山带着大家,宣读了那句最为著名的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共鉴。”开始了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新政府的坎坷革命历程。
为了能让兴中会快速发展壮大,孙中山经过一番研究,开始在以下三个群体中大力发展会员:
第一个群体:国内帮会
帮会的好处是可以很快聚集具有革命意识的人,比如三合会以“驱除鞑虏,反清复明”为宗旨,团结了一大批汉人,每过一些年,就会举行一次起义,反抗清政府的压迫。所以,很多帮会成员,思想觉悟都相当的高,革命业务水平也相当地熟练。一言不合,就能操起家伙和清政府开干。
第二个群体:海外华侨
越出国,越爱国。这句话放到现在,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赞同,但放在当时,绝对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共识。因为清政府软弱无能,谁都能扇几巴掌,当时的华侨在外国倍受欺辱。所以,他们迫切地期望国家能够快速强大,让那些看不起自己的老外们知道,中国人也可以比他们更加优秀。而华人又善于经商,很多人在国外都积攒了不少财富,有能力支持革命事业。
第三个群体:清政府新兵团体。由于新军使用的是西方的训练方式,采用的是西式的武器装备。所以,对军事长官的文化水平要求比较高,一般都由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以及德、日的军事留学生担任。而日本是孙中山开展革命工作的主要地点之一,可以对日留学生开展演讲,在留学生中间宣传革命思想,获取革命力量。
如此下来,这三个方向就绘成了一个完美的革命蓝图:孙中山主要在国外,负责向华侨们拉赞助募集资金,买军火武器,发展海外会员,尤其是留学生,并主导革命进程。而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们,则主要在国内发展会员,并组织大家拿起枪杆子和清政府开干。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孙中山主要在国外主导革命的原因是: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之后,他就成了清政府的头号通缉犯,不便在国内领崭露头角。当然必要的时候,也会回到国内指挥起义。
中国同盟会(图片源于网络)
建立同盟会
随着兴中会的不断发展壮大,革命思想的进一步提高,孙中山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内涵核心是“政党”,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这是它区别于旧式革命组织和同期其它革命团体的重要标志。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为革命事业而不断集中革命力量。如果说兴中会是单个革命团体,那么同盟会就是很多个类似兴中会的革命小团体结合成的力量更加强大的、目标更加远大的统一大团体。
同年,孙中山在同盟会创办的《民报》上,正式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让我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有了明确的、先进的指导思想,也使我国的革命事业,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成立之后,中国的革命从慢牛拉车慢跑时代开始进入快马加鞭的飞速发展时代。
起义十战十败,孙逸仙百折不挠。
第一次起义-广州起义(1895年10月)一战广州。东奔西走了将近一年,募集了几万元,但还没有发动,就惨遭失败,兴中会的成员顿时心灰意冷,以至于很多人都不再关心会务,孙中山也被清政府通缉,革命一时间,陷入了低潮。
第二次起义-惠州起义(1900年10月)这次起义,孙中山东奔西走了整整三年,好不容易又凑了一点家底,拉起了一个近2W人的队伍,但是起义阶段遭中间商中村弥六狠狠坑了一把,给了军火钱但不给发货,起义军也因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战况急转直下,各路起义军纷纷败退。就这样,不到一个月时间便失败了,前线总指挥郑士良牺牲。孙中山的心情由此跌落到了谷底,既为革命党人的牺牲而痛心,也为小日本的言而无信、趁火打劫、卑鄙无耻而愤恨。
第三次起义-黄冈起义(1907年5月)因消息泄露,革命军得不提前发动了起义,从广东潮州黄冈的连厝坟集合,朝着黄冈杀了过去,同清军激战了五天五夜,革命党人由于弹药告罄,再加上人数不足,不得不解散了部队,四散而逃,其中200多人被清军捕获,惨遭杀害,历时仅仅6天的黄冈起义,就这样仓促的开始,仓促的结束了。
第四次起义-七女湖起义(1907年6月),这次起义本来是为响应黄岗起义,革命军声东击西,计划吸引清兵注意力,使清军疲于奔命。因黄冈起义失败,遭遇清军多路重兵围剿,弹药紧缺,得不到补给援助,只能在梁化墟解散,部分起义军流亡香港,大部分退入罗浮山区,起义失利。
第五次起义-钦廉防城起义(1907年9月)事起清政府向当地的百姓征收糖税,但是糖税太高,引起了当地老百姓们的强烈不满。孙中山决定联合抗捐群众,大举起义,并争取清军将领郭人漳、新军将领赵声新军倒戈,并说服刘恩裕等人接受同盟会领导,共同起义。但两广总督急调桂林、柳州等地军队,对起义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围追堵截,双方随即展开了数场激战。虽然起义军和前几次一样,面对敌人异常勇猛,但最终还是因为枪械缺乏、弹尽粮绝,不得不再次化整为零,跑到了两广交界的山里打起了游击。历时半个月的钦廉防城起义,再一次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第六次起义-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在钦廉防起义失败之后,一部分起义军跑到了镇南关附近的山里打游击。如果再次起兵,就不必再召集人马。同时镇南关防军统领陆荣廷,一年之前曾到日本考察,孙中山借此机会,将其发展成了同盟会成员。所以,在镇南关起义,看起来可以里应外合,更加容易成功。但最终因经费困顿,军械奇缺补给不上,起义军也缺乏有效组织,加之清政府和法国安南当局双重镇压导致起义失败。
第七次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1908年3月)钦州马笃山这一次的主力是安南(越南)的华侨,他们从安南境内出发,一路上高举着青天白日旗,吹着号角,正大光明地开进了钦州。革命军经过40多天的激战,由于补给跟不上,开始不断败退,最终因为钱款没有按时到位,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黄兴不得不解散了革命军,退回了安南。
第八次起义-河口起义(1908年4月)就在黄兴和清军在马笃山附近激战的时候,胡汉民又命令云南的革命党,在河口发动了起义。一开始起义军攻占河口后,分两路出击,进展顺利,声势浩大,震撼中国西南半壁江山,影响深远,后来由于义军力量单薄,寡不敌众,加之法国殖民主义者破坏,粮饷不济等原因而未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九次起义-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2月)再战广州。经过之前失败的总结,孙中山觉得单单依靠会党的力量去推翻清政府,根本不现实,会党成分复杂,组织涣散,难于节制,而且战斗力不强。要想让革命更上一层楼,就必须从清朝内部着手,于是策反清朝的军队反过来干清军。起义总司令倪映率3000余新军,吹响了集结的号角,高举着青天白日旗,朝着广州城杀了过去。但是,面对八旗军的大炮,革命军根本不是对手,随之倪映典英勇牺牲,剩下的革命军,由于群龙无首,四散而逃,最终导致起义被镇压。
黄花岗起义油画(图片源于网络)
第十次起义-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三战广州。这次起义,本来是四路人马联合起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除黄兴一部攻打总督衙门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新军武器被收,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事先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难,未能及时领到枪械,起义爆发后藏匿不出。这样一来,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最终寡不敌众,起义再一次失败。
武昌起义,终获成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1911年,9月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进行了联席会议,联合起来成立起义总指挥部,由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总指挥, 孙武为参谋长, 刘公为总理,决定在武昌再次发动起义。经过几番激战,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将革命军的旗帜插上了武昌城头,最终,这次起义的革命党人胜利了。
武昌起义(图片源于网络)
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短短两个月内,掀开了全国革命风暴,各省纷纷响应起义、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至此结束了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开始了民国时期的新时代。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