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有一条以“共青团”命名的道路。和大多数市政道路不同,它是一条完全由团员青年义务劳动修筑的道路,凝聚着了六十多年前一段火红的青春记忆。南北走向的共青团路长约三公里,北起雨花西路,南至花神大道,经过拓宽和南延,早已成为了雨花台区的一条城市主干道。
修建共青团路,庆祝团组织更名
翻开1957年5月28日的《新华日报》,《南京市白下区共青团员修筑本省第一条共青团路》的消息,记录着修筑这条道路的缘起。时任青年团白下区委宣传部部长的董克信是这则消息的作者。他回忆,1957年5月青年团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了纪念青年团更名,响应团代会提出的“劳动 学习 团结”的口号,董克信首先发出倡议,发动全区团员青年修筑一条以“共青团”命名的道路,这一倡议得到了团区委的大力支持。
共青团路建在南京哪里比较合适?经过反复勘察,最终选定在今天的雨花台烈士陵园西侧到望江矶一段。这里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带,山地连绵起伏,交通不便,仅有的一条土路崎岖坎坷,下雨下雪会变得非常泥泞。这一带的农民大多数以种花为业,他们到城里卖花很不方便,而城里居民要来到这里,瞻仰、祭扫位于望江矶的三烈士墓也相当麻烦。
1983版南京地图中的共青团路(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馆藏档案)
近万名团员、青年义务修筑
“共青团路开工建设后,经过宣传发动,全区机关、学校、工厂、商店、街道的广大团员青年热烈响应。”说起65年前共青团路的开建,已88岁高龄的董克信难掩激动心情。披荆斩棘,开山辟路,团员青年踊跃“参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地上热火朝天,人人干劲十足。开山、锄草、平整地面,荒凉的雨花台山岗成了热火朝天的工地。修路完全是义务劳动,没有任何报酬,还要自带干粮和茶水,但青年人都为能够参加筑路而感到自豪,手磨破了,脚磕伤了,没有人喊苦喊累,更没有人偷懒退缩。
每一个工作日,都有上百人在单位的组织下前来参加劳动;节假日放弃休息,自发前来的人更是难以计数。年过八旬的一中校友、空军指挥学院退休教授徐邦年至今还记得,当年和同学们步行一个多小时去修路的情形。“那时候雨花台周边很荒凉,我们当时高二(6)班的团员还有其他班级的同学,在学校团委书记和班上团支书的带领下去参加修路。我们大家一路走一路唱,很激动。当时主要的工作就是用铁锨、羊镐平整路面,再用板车把泥土沙石运走。平常我们参加劳动也比较少,大家干得满头大汗,手上起了泡也不喊累,小车推得飞快。那时候大家就想着,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斗转星移,春去秋来,共有近万人参加了义务劳动。终于在1957年国庆节,共青团路胜利竣工。这一年10月2日,共青团路命名典礼在望江矶烈士墓前举行,市领导高度评价了青年人义务修筑共青团路的创举,盛赞大家不怕苦、不怕累、不计报酬的共产主义劳动精神。
1987年拓宽改造
雨花四村72岁居民张玉明在共青团路住了将近四十年,目睹了这条道路的巨变。“我们刚搬来时,共青团路只是一条砂石路,五六米宽,勉强并排通行两部小轿车。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几次拓宽,现在的共青团路已成为一条20米宽的主干道,周边环境大为改善,从当年略显荒凉的郊区变成了居民小区、学校、医院密布,繁华热闹的主城区。”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建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记录了1987年共青团路拓宽改造的历程。此次改造工程全长1319米,由纬八路经雨花台小区至雨花电影院西侧的宁芜路,按城市次干道标准设计,主干道宽14米。
拓宽改造工程执照(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馆藏档案)
今天的共青团路,沿途已是绿树红花、小区高楼,和当年刚刚竣工时已大不相同。这个特别的地名和她背后的故事,折射出南京城市的变迁,见证着共和国一代代青年人激情似火、建设家园的热情,更承载着你我他青春年华的美好记忆。
共青团路(图源:新华日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通讯员 朱佳
校对 盛媛媛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