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微风正暖,阳光也不算强烈,正是钓鱼的好时节。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大街小巷带着各种渔具,呼朋唤友一起外出钓鱼的人越来越多。
都说钓鱼是最磨炼心性的休闲活动,最重要的是身心得到放松。不过不是每个钓鱼爱好者都这样想,不少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劳有所得,钓上几条鱼,回家就有了下酒菜,兴致来了再喝上点酒,那才叫美呢!5月1日,湖南株洲的黄先生就赶上了这样的美事,他不仅钓到了鱼,钓的还是一条63斤重的鳡鱼。
幸运钓得63斤大鱼
黄先生说当天他是和朋友一起到湘江水域钓鱼的,他今年36岁,在钓鱼方面还是个新手,去年他才和朋友一起尝试钓鱼,之前从来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
据他回忆,当时他感觉有鱼咬钩,立刻开始提竿收线,从鱼扯线的力道上他很快判断出这是一条大鱼。
他紧握鱼竿,一点儿也不敢放松,因为鱼在水里的拖拽力很大,好几次他都差一点被拽到水里去。黄先生和这条鱼周旋了足足一个小时,才把它拽到岸上。朋友们看到黄先生钓到的这条大鱼,都啧啧称奇。
钓到鱼后,黄先生显然是非常激动,他带去的鱼桶太小了,根本装不下这条大鱼,于是他便把鱼直接放在了地上,他则躺在了鱼的旁边。他的脚和鱼尾的位置基本持平,鱼头到了黄先生腋下的位置,可见这条鱼确实非常大。
黄先生看着旁边的大鱼,乐得合不拢嘴,同时他也直呼:“累死了,累死了!”很难想象他为了捕到这条大鱼,费了多少功夫。
黄先生捕到鱼的视频发布后,立刻引发了热议。
网友表示:男人的快乐就是如此朴实无华!
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对于喜欢垂钓的黄先生来说,此时的快乐真的是无法言说。
也有网友表示:“这个真可以吹一辈子了!”有的网友干脆说这是“人生巅峰”,看来大家对于黄先生是充满了羡慕啊!
体型较大的鳡鱼味道并不太好
据悉,黄先生捕到的这条足有63斤重的大鱼是一条鳡鱼,这种鱼体型很大,形状如梭,头呈锥形,吻尖很长,尾鳍呈深叉形,鱼腹呈银白色,背鳍、尾鳍为青灰色,其他部位则为微黄色。
鳡鱼在水中游动的速度很快,它以捕捉比自己体型小的鱼类为食,因此人们称其为“水中杀手”“水老虎”。对于养殖户来说,这种鱼堪称噩梦,一条鳡鱼一天就可以吃掉几十斤其他种类的鱼,一旦它进入鱼塘会让养殖户损失惨重。
因为它体型很大,游拽速度又非常快,想要捕捉到它,绝非易事。不管是用渔网网住它,还是用鱼竿钓到了它,它都会竭尽所能地挣脱开,和这样一条体型庞大的鱼对抗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黄先生一定是耗费了极大的精力与体力才捕到这条大鱼的。
事后,黄先生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这条鱼给送回了家,他把鱼扛到肩膀上,直接奔向厨房,家里人看到这么大一条鱼,也是纷纷笑出了声。
黄先生把鱼带回家后,把鱼分割成了若干部分,他和家人已经吃了一部分,但是黄先生表示,这种鱼的口感并不是很好,不过他还是很开心。
鱼到底知不知道痛?
这个问题曾经让科学家们争论过许多年。2013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动物生理学教授吉姆·罗斯及其研究团队曾经做过相关实验。
他们先是去钓鱼,钓到鱼后把鱼钩从鱼嘴上拿下来,然后把鱼重新放入水中,经过观察,他们发现这条鱼和之前并无区别,所以他们初步得出“鱼没有痛觉”的结论。
接着他们又找来一条彩虹鳟鱼,他们用蜂刺和针管刺激它的上颌,并且注入了蜂毒和醋酸,当鱼回到水里后,依然像之前一样游玩,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
后来他们又给鱼做了外科手术,手术后他们再次让鱼回到水中,鱼儿依然自由游动,所以吉姆·罗斯及其研究团队得出了肯定答案:鱼真的不知道痛。
不过这一结论很快就被推翻,2017年动物生理学家琳-史奈顿再次用虹鳟鱼做了“鱼是否有痛感”的实验。
琳-史奈顿用显微镜观察鱼的嘴,发现了58个感受器,这些感受器能够接收外界刺激信号。
接着琳-史奈顿和他的研究团队成员用多种物质刺激20条健康的虹鳟鱼,同时他们用设备监控虹鳟鱼的心跳变化,结果发现虹鳟鱼的心率出现了明显的波动,显然它们完全可以感知到外界的刺激。
琳-史奈顿用吉姆·罗斯的方法在虹鳟鱼的下颌注射蜂毒和醋酸,然后让鱼回到水中,表面上看,虹鳟鱼确实没什么变化,不过细心的琳-史奈顿发现它们在游动时身体非常不协调,有几条虹鳟鱼甚至沉到水底,借助鱼塘底部的沙粒摩擦下颌位置。
随后琳-史奈顿又给这些鱼注射了一定剂量的止痛剂,鱼之前那些症状明显得到了改善。
琳-史奈顿及其科研团队做的实验表明,鱼是有痛感的,只不过它们的反应可能不如其他动物强烈。
和鳡鱼一样凶猛的鱼类——清道夫
和鳡鱼一样比较凶猛的鱼还有鼎鼎大名的清道夫,清道夫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各水域横冲直撞,它所到之处,鱼类资源遭到很大破坏,一条清道夫一天就可以吃掉3000-5000枚鱼卵,清道夫也因此被称为“水中屠夫”。
“清道夫”原产于南美洲,它是甲鲶科下口鲶亚科的多辐翼甲鲶、下口鲶的流通俗名。这种鱼的体型并不是很大,成鱼体长仅为30厘米左右,鱼身呈半圆筒形,尾鳍为浅叉形。
很难想象在各大水域兴风作浪的“清道夫”当初居然是作为观赏鱼被引入我国的,在形形色色的观赏鱼中,它的颜值确实不算高。
不过一些商人却发现了它身上另一个闪光点——可以清理水族箱的残饵、污物,而且这种鱼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买回去养基本不会死。所以,聪明的商家把清道夫这一优点当作卖点来宣传,顾客来买其他观赏鱼时商家就建议再买一条“清道夫”,这样就免去打扫水族箱的烦恼,很快这种“垃圾鱼”变成了畅销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
可是好景不长,很快人们就发现,这种鱼并非善类,虽然它们可以清理水族箱里的垃圾,但它们也会攻击水族箱里其他的鱼类。
细心的人还发现自从把清道夫带回家后,家里的鱼越来越少,到了繁殖季,也不见小鱼出现。很快,大家便找出了原因:清道夫会大量吞食鱼卵。
气愤的鱼友岂能容得下清道夫?他们立刻把清道夫从家里清理出来,然后直接丢弃到了附近河道,从此清道夫便在各水域安家。
当人们意识到清道夫的危害后,就开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清道夫,但这种鱼实在是太难消灭了。
首先,清道夫的生命力顽强
清道夫的生命力比一般的鱼类要顽强得多,即便是在极度缺水的状态下,它也可以坚持很长时间,一旦把它放入水中,它便会很快恢复体力。即便是将它在日光下暴晒,它也可以坚持好几个小时。
更糟糕的是清道夫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它每次可产卵300颗左右,并且鱼卵的孵化率非常高,只需要三到四天的时间,鱼卵便可孵化成型。
而且在我国各大水域,没有太多凶猛的鱼类,所以清道夫没什么天敌,它可以大量繁殖。
其次,清道夫的肉非常难吃
我国有不计其数的美食爱好者,任何可入口的食材,经过厨师们的妙手烹调,都可以成为美味佳肴。不过清道夫却成了一个例外,它的肉质和鳡鱼一样粗糙,让人难以下咽,而且清道夫的鱼骨太多,让人感觉食之无味。所以,尽管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尽管我们有煎、炒、烹、炸等多种烹调技巧,却无法将清道夫做成适口的美食。
再有,清道夫是名副其实的垃圾鱼,它以水中的垃圾、污物为食,这样的食性导致它可能会沾染一些细菌,假如人食用了它,可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长江为什么要禁渔?禁渔有成效了吗?
据悉,黄先生是在湘江干流株洲段钓到这条大鳡鱼的,这是禁渔区域,在这里可以钓鱼,但必须遵守“一人一杆一线一钩”的原则,捕到的鱼数量不多可带回家或者送给他人,但是不允许用作交易谋利。
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进入为期10年的禁渔期,其中包括“一江两湖七河”,也就是长江干流、鄱阳湖和洞庭湖以及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大渡河等7条重要河流。2022年1月1日起,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干流等水域也成为禁捕区域。
为什么要禁渔?众所周知,长江作为世界第三大河,水生生物物种繁多。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有4500余种,鱼类达416种。经过多年的捕捞以及受到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这些鱼类的生存现状并不理想,所以禁渔是为了让这些鱼类可以更好地繁衍生息,同时也可修复长江生态,这是功在千秋的大计。
禁渔有成效吗?我们不妨来看一组图片:
这是在安徽省池州市黄湓大桥的水闸前拍摄的画面,这片水域为什么看上去表面呈黑色?是不是水体受到污染?其实,这是密密麻麻的鱼群,这些鱼种类很多,鲤鱼、鲫鱼、草鱼、鳜鱼应有尽有,而且鱼的个头都不小,二三斤朝上的不在少数。
这壮观的场面,让岸边不少人驻足围观,许多人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这难得一见的画面,附近一些老人表示:60多年未见过这么多鱼了,不得不说长江禁渔的成效还是很显著的。
写在后面的话
捕到63斤重的大鱼,的确让人振奋。不过广大钓友更希望看到的是整个长江流域渔业的整体繁荣。只要我们在10年禁渔期内坚持原则,不去破坏这些水域的生态环境,终有一天我们会时常看到群鱼欢腾的场景。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