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他很难下决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再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党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这是两代领导人“笔杆子”胡乔木关于抗美援朝的回忆,当时,能够做出出兵的决定,毛主席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考虑。那时候中国建国只有一年,百废待兴,如果在这种关头要打仗的话,毛主席要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战火四起
1950年夏天,朝鲜战争爆发,那个时候毛主席就预感到了接下来的危机,在开战之前,毛主席曾经多次劝说过金日成,不要急于开战,等到中国经济恢复,两国可以一起商谈这件事情。但是金日成却等不及了,当时的金日成轻率地认为,以朝鲜现在的形势,可以轻易地完成南北统一。
可是金日成忽略了美国的狼子野心,果然,在金日成的军队即将实现南北统一这个大目标的前夕,美军到来了。
美军的到来一下子逆转了战场上的形势,朝鲜政权随时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如果朝鲜完全落入美国的控制之中,那么下一个遭殃的必然是中国。在美军进入朝鲜之后,毛主席就提出,一定要在东北建立边防军,以备不时之需。
金日成
后来战局逐渐扩大,毛主席召开了军事会议,会议的重点就是我们要不要出兵帮助朝鲜?当时所有人的意见并不一致,林彪就坚决反对出兵,林彪反对出兵的理由也很充分,他提了四点:
第一点就是中国现在也是一个刚刚打完仗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再来一场和美帝国主义的大战,这样消耗的是中国的精力,与其浪费人力物力和美国打仗,还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战后重建上。
第二点是我们之前面对的敌人,有日本侵略者、有国民党军队,但是毋庸置疑,美国军队的实力绝对强于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当时放眼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比美国更强,我们以战后虚弱的军事实力军和美国硬碰硬,一定得不到什么好结果。
第三条,即便我们去打,甚至即便打赢了,也会招来美国的仇视,一旦趟进这滩浑水,将来可能就无法抽身了。这是林彪最担忧的问题,一个刚刚诞生的国家如果就招来美国剧烈的仇恨,那么将来还有发展的机会吗?
第四条,林彪觉得,就算要出兵援助朝鲜,那也不是我们的事情,而是苏联要操心的事情。毕竟金日成敢如此草率地不顾美国的威胁动兵,背后很大的原因是苏联在挑唆,现在事情闹大了,要收拾残局,也是先让苏联去办,我们凭什么去为朝鲜收拾烂摊子?
综上所述,林彪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大规模的动兵,当务之急,需要守卫好我们自己的东北边境,至于朝鲜的事情,就随他去吧。
其实林彪说出的这四点也是大部分人的意见,如果我们不知道这场战争的结果,单纯以双方的实力去判断的话,我们也会认为这场仗中国是赢不了的,也得不到什么太大的好处。
而毛主席是少数的认为应该出战的人,因为很多人认为中国不必出兵,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美国不会越过鸭绿江,侵犯中国的边界。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毛主席认为,只要美军在朝鲜扩大了战场,将来就一定会越过鸭绿江,一定会威逼中国边境,不要小看帝国主义的野心!
当时金日成就是把美国想得太好了,以为美国不会越过三八线,结果美国轻而易举地就打到了三八线以内了。现在美国说自己不会进犯东北,你能相信他们吗?
力排众议
其实,当时之所以有很多人觉得中国不会受到威胁,是因为美国也通过各种渠道让中国相信,美国的目标只是朝鲜,大部分人也认为,美国如果再以战争侵略的方式把中国拖下水,对他们自己也是不利的。
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美国的野心就是这么大,他们恨不得把整个亚洲都吞进去,如果当时中国真的选择相信了他们,那么后果就不可预知了。
不过,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赞成出兵,所以毛主席尊重大家的意见,决定暂不出兵,继续讨论。
从11月4号开始,一直到5号,众人为这件事情开了整整3次军事会议,每次的意见都不甚统一,最后是在毛主席的坚持下,才终于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之后,毛主席立刻让周总理到苏联去,和斯大林商议这件事情,我们虽然可以出兵,但我们的装备显然差美国一大截,所以这件事情必须要有苏联的援助。如果苏联的援助到不了,我们还是不能出兵。
果然,周总理到了苏联之后,斯大林告知周总理,苏联虽然决定援助中国,但是空军部队还需要做两个月的准备,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毛主席通知正在准备作战的彭德怀总司令,告诉他暂时按兵不动,等待苏联那边的动静。
第二天,主席又一次召集大家开会,不过,这一次会议上,大家的意见明显出现了转变,很多人都认为,即便苏联的援助暂时到不了,我们抗美援朝的决心也不能动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已经大举越过了三八线,这一行为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美国的野心的确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而且美军已经开始对我国的边境进行袭扰,这个时候,如果再不出手就没有机会了。
如同毛主席所说的:“我军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不过,即便敲定了出兵的意见,并不代表着万事大吉,我们依然面临着种种困难,这场仗怎么打?怎么赢?这场仗打起来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还能不能继续?乃至于,这场仗会不会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这可都不好说。
当时的人们又没有预知能力,如何能知道这一场战争对于自身的影响呢?
但是,毛主席通过种种分析认为,我们是有充分的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
毛主席提出了这么几个要点:第一,很多人都说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的差距太大,但其实从战斗意志上来说,中国军队是为了保家卫国而去的,心中是有信仰的。
但是美国军队不是,他们是来打侵略战争的,很多士兵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这场仗,所以,在战斗意志上,我们的战士比对方强数十倍、数百倍。
而且,美国军队的问题在二战的时候就暴露了很多,他们是一群少爷兵,养尊处优,我们的战士是从土地革命时期,刀山火海历练出来的,放到战场上,我们的兵绝对比他们的兵会打仗。
再从战略战术上来说,当时志愿军虽然还是小米加步枪,可是战术却是世界一流的,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一些导演会把中国军队拍成一群只会使用人海战术的莽夫。
其实真实的情况完全相反,美国才是最常使用人海战术的一方,他们在军事思想上其实远比毛主席这一批老革命家落后,所以我们可以用战术的先进弥补装备上的不足。
况且,虽然美军的装备物资都非常丰厚,但是要支撑这么大一支军队的后援需要大量的资金,当时朝鲜的经济完全没有发展起来,非常贫瘠,所以美军肯定不能从朝鲜本土获得充分的物资支持,他们大部分还要依赖本土的物资运送。
这样长久下来,美国政府绝对扛不住这样的巨额消耗。
当然,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的后援线肯定也会遭到美军破坏,但是,我们不好过的同时,美国政府的压力同样也不会小,这种时候比的就是论持久战了。
毛主席接见邓华的时候说过:“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持久作战,积极防御。就是要边打边谈,打谈结合,以打促谈,争取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朝鲜问题。”
血战到底
毛主席断定,在朝鲜的战线上,美军绝对不会比我们坚持得更长,因为对美国而言,他们对朝鲜的投资是需要回报的,如果这个回报达不到预期,甚至会让他们赔本,乃至于拖死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心理防线一定会先崩塌,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住。
何况,我们没有和美军交过手,美军对我们更是一无所知,他们对我们的实力绝对是低估的,到时候我们打过去,一定可以给美军打一个出其不意。
事实证明美国一点都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虽然抗美援朝时期,美国仗着装备优势对我军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我军很快摸出了和美军打仗的门道。
很多将领打着打着就发现,这美国佬的脑子根本就不转圈,一打夜战,他们就慌了,阵地上我们的战士只要一放下枪,亮出刺刀,他们就又慌了。
而且迂回战术在抗美援朝期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美国可能根本就没有料到我们会把迂回战术发挥到极致,每次我们迂回到他们后方,一打一个准。
毛主席总结说:“这就是军事学、战略学,我们打胜仗的办法就出在这里头。美军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他们装备好,仗着飞机大炮来欺侮我们;我们的办法就是利用敌人的弱点,发挥我们的长处,把敌人调开,分散开,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夜战同敌人拼刺刀,拼手榴弹,一口口地把他们吃掉!”
原本麦克阿瑟非常狂妄,认为很快就可以结束这场战争。但是,很快麦克阿瑟就意识到,这一次的对手不一样了。
美国想要快速取胜的计划很快破灭,为了进一步给中国和朝鲜施加压力,美国不得不继续往朝鲜战场输送兵力,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但是取得的成果却越发的微弱。
到了1953年,美国终于扛不住这样巨大的军事投资了,为了打赢这场仗,他们已经投进去了400亿的军事费用,但是显然胜利离他们越来越远。
于是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经过三年零一个月漫长的斗争,这场战争终于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强大的战斗意志取得了这场保家卫国战争的胜利,这场胜利的意义是空前的。
中国战胜了世界第一强国美国,这成为了震惊全世界的新闻,也正是这场胜利让美国意识到,中国不是一个轻易可以打败的对手。
从此,美国再也不敢轻易地进犯我国的领土,想要在亚洲扩张的野心也在这场战争中大受打击。中国虽然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是收获也是很明显的,如果不是因为这场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那么日后来自帝国主义的挑衅将永远不会停止。
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中国人民从来都不喜欢战争,但是如果真的有战争到来,我们坚决斗争到底。保家卫国是刻在每个人骨子里的烙印,和平从来不是靠妥协换来的,任何时候,和平的底气都是自身的强大。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多年之后赞美毛主席的战略眼光说:
“任何人都不会想到,一个刚打完仗还没有喘息的国家,一个武器主要靠缴获的军队居然敢和一支拥有核武器撑腰的现代化军队正面作战。但是毛的军事战略眼光确实是超越常人的。”
“毛的战略思维中是对长远考虑、战略方针和心理因素的综合揣度。他绝不会让中国消极地等着挨打,而是要争取主动。”
这份来自对手的肯定,也是对于抗美援朝意义的极佳总结,今日的和平,正来自于昨日的斗争。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