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是要求我们放下所有的喜怒哀乐!
佛教其实不是要求我们放下所有的喜怒哀乐,实际上也放不下。很多时候,我们的喜怒哀乐跟我们的意识是分不开的,所以也不是完全放下。
喜怒哀乐并不一定是不好的事情,这里面也有一些好的事情,所以佛教不是要求我们一下就要放下这些东西。
我们的意识,比如喜怒哀乐这四个字当中的“喜”和“乐”是我们大家比较喜欢的,佛教也从来不会否定生活中存在喜和乐。
但佛教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的喜和乐非常短暂,而且我们所有的欢喜和快乐里面其实掺杂了很多不欢喜、不快乐的因。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几乎找不到一个绝对的喜悦和快乐,只能是相对的喜和乐。因此希望我们通过佛教的训练把意识再提升一下,在上面有更高级的、更高端的欢喜、喜悦和快乐。
当然,很多人听到这个话时,不能理解。我举个例子,在一个小孩儿的记忆中,只有吃甘蔗时的甜味,他从来都没有吃过像蜂蜜、巧克力等的甜品。
当有一天我们告诉他不要去吃甘蔗,还有蜂蜜等其他更好的甜味儿时,他可能就有点想不通:如果不吃甘蔗,那生活当中就没有甜的东西了。
如果生活当中永远都接触不到甜的,那活着有什么意义等,他会这样认为。但是他没想到如果不吃甘蔗,还有很多其他的味道是甜的,而且很多都比甘蔗的甜味儿还好。
同样的,我们现在就像这个小孩儿一样。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感觉到的快乐和喜悦,是通过物质刺激我们的感官而获得的,我们就只有这种快乐。
并且我们认为所有的快乐就是这个快乐,如果这个快乐没有了,那就等于我们的生活没有快乐了,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就变成木头人了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智慧和意识提升了,在我们现在能够接触到的喜悦和快乐上面,就能感受到更广的、更深的、更好的喜悦和快乐,佛教里把这个叫作大乐。
这个喜悦可以利益自己,也可以利益别人,就是自利利他。所以,总结一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佛教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放弃喜悦和快乐。
当然,没有怒、哀更好,佛教认为我们意识能够接触到的所有的东西,其实是有很多负面作用的。
如果能够离开它是最好了,我们根本不用担忧离开了这个是不是就等于没有喜悦和快乐,生活中还有更好的喜悦和快乐。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