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就是那个抵抗38天就投降了的家伙。
面对希特勒开动的战争机器,不管是法国高层还是普通民众都不想打仗,这也是法国为什么积极推行纵容德国的绥靖政策的原因 , 德军突破法国防线后,索性放弃了抵抗,德国人轻松进入了巴黎,受到了巴黎民众的欢迎,号称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国仅仅支撑了不到40天时间,维希政府和德国合作 ,从而保留了大部分实力和海外殖民地。
法国二战前是世界第五大工业国,法国拥有庞大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德国控制法国后,没有摧毁法国的工业基础,而是为己所用。将法国经济的主体纳入到己方的战争经济体系中,大量征用法国的航空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和船舶工业,汲取法国的丰富资源来为战争服务,法国就是“德国占领政策下一只下金蛋的鹅”。在后来的盟军反攻中,德军兵败如山倒,在法国本土也没有经历大的拉锯战,破坏不大,对比之下,英国被德国炸烂了,德国又被美国和苏联打烂了。法国庞大的工业体系在战争中并没有受到大的摧残,这就为二战后法国的工业再度崛起奠定。
当时法国的维希政府依附于德国,自由法国流亡海外。法国在非洲和亚洲,仍然拥有二十多个殖民地,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本土和殖民地人口一共达到一亿以上。可以说,法国是仅次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
维希法国仍是受大多数国家公认的法国合法政府,所以依旧在法属殖民地归属争夺中占据相当的优势,如法属西非等实力较强的殖民地仍旧在接受维希政府领导。这种局面并未维持太久,在二战全面爆发以及反法西斯联盟成立的压力下,大多数殖民地倒向了盟军阵营。比如法属西非殖民地,这片殖民地最初接受维希法国的领导,曾在1940年击退过盟军对达喀尔的进攻。但北非登陆战役后,法属西非便投入盟军阵营,并接受自由法国领导。很多法属殖民地军队未放一枪便向英军投降,然后加入了自由法国的军队。法属殖民地人民的力量也是盟军胜利的重要因素。
1944年,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在诺曼底的巴约登陆,开始接收英美夺取的法国本土,自由法国几乎没有费力就进入了巴黎,收复了本土。不久,英美又将法国转移到国外的黄金储备交给了戴高乐的临时政府,并帮助他们消灭了逃到德国南部的贝当流亡政权。
1944年8月开始,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史称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美英苏商定了战后成立联合国,同意中国在未来的联合国安理会中拥有和美英苏同样的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投降德国算啥战胜国?法国在苏联面前斯大林眼皮都懒得抬一下,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只相信飞机大炮坦克。
美国稍微客气一点,但是狠吝啬。1944年,戴高乐到访华盛顿,罗斯福的欢迎仪式只给了戴高乐一个高级军事领导人的17响礼炮,而不是国家元首的21响礼炮。
戴高乐直接告诫罗斯福:常任理事国只有美、英、苏、中是不现实的,法国对欧洲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注:1944年,戴高乐与丘吉尔在Schueller的故乡阿尔萨斯检阅即将反攻德国的英法联军。
随后,戴高乐又告诉丘吉尔,战争结束后,英法两国的殖民体系马上就会解体,到时候英法两国肯定会从世界领导者的地位上滑落,要是英国这个时候不拉法国一把,美苏两国为首的联合国会先搞谁呢?
丘吉尔听了戴高乐的话后一想,反正戴高乐也是自己扶持起来的,让他进联合国,凡事也有个帮衬。
于是丘吉尔就去找罗斯福:战后的苏联已经太强大了,我们需要一个同样意识形态的国家一起制约苏联,法国就是一个好对象,建议你考虑一下。
罗斯福说,好吧,让我再仔细想想下次欢迎戴高乐时能不能多给他四个礼炮响,然后就墩茅厕去了。
就在罗斯福大感酣畅淋漓时,从广播听到了戴高乐跑到莫斯科和斯大林密谈了十五个小时的消息 心想这高卢鸡要是投靠毛熊阵营可不是啥好事,于是同意法国成为第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在欧洲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法国凭借着坚实的工业底子,实现了经济复苏和繁荣,主动选择了融进欧洲区域经济广泛合作的大潮中,与德国联起手来,组建了欧洲六国煤钢联合体。而在此过程中,法国凭借着自身的地缘实力和国家实力,在这场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成为这种整合的最大受益者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