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两个舆论场”的说法最早是由原新华社总编辑南钟真提出的。如今,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迅猛发展,主流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博弈越来越明显。新闻网站作为互联网上的主流声音,似乎更有可能成为沟通两个舆论领域的媒介,也应该是借助新技术反映公众视角的第三方。
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六次评选网络新闻作品,其间网络评论也进入了新的互动媒体时代。由于载体形式的进步,网络评论赋予了媒体评论生命力。目前只靠一篇评论大作征服亿万读者,进而抢占舆论制高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此,新闻网站的网络评论应该脱离传统媒体时代对制作过程进行评论的固化思维,代之以专业、思辨、大众视角等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普通民众表达方式,以传播观点,开拓舆论领域。
社会效果:达到实际的传播效果
7月21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雨。据媒体报道,这是北京61年来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降水。事发后一两天内,主流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和民间媒体(主要是微博)之间形成了线上和线下两个舆论场。表达与传播理念的差异造成了明显的相互博弈,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主流宏观叙事与民间微观表达的对抗。
其实从近一两年的各种典型热点事件中,我们已经能感受到“公民新闻”的雏形和吸引力。突发事件中,微博用户通过手机等客户端实现的自媒体传播模式,不断攫取受众的注意力。他们的叙事模式不同于专业的新闻传播者,但也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和影响力。
所以网络媒体的评论一定不能脱离时代,网络评论的作者要熟悉互联网传播的本质,就是去中心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或“无冕之王”,被赋予了权威出版的角色。但互联网时代的权威应该有全新的解读,多中心,每个出版者都是中心。为了达到最大可能的传播效果,媒体评论应该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从一个准确的位置发出声音。例如,Guangming.com 7月23日发表的一篇名为《“北京暴雨”后再现两个舆论场》的评论员文章,及时客观,贴近事件本身与网络的关系,在发表当天被多家网站转载。
媒体学者傅认为,网络新闻评论要获得话语权,最重要的是体现新闻评论的本质和网络传播的本质。新闻评论的本质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的发言,因此其新闻性和批判性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互联网传播的本质是基于自由、开放、共享和合作的互联网精神的及时、分散、参与和互动的传播模式。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为明显。
专业主义: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如何在嘈杂的声音和意见中成为亮点,专业媒体人也可以站在互联网上。网络评论的专业性是区别于宣传和民间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闻网站评论的重点。在微博语境下,网络评论仍应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尽可能成为独立的第三方。
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西方,美国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一直坚持专业理念。事实上,新闻网站作为媒体行业的一个分支,是独立于主流和民间的第三方,应该从自己的位置从上到下进行连接。里
“在以微博为主体、信息碎片化的微传播时代,我们必须更加关注评论的话语转向。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职业判断的发展也应该是一个方向。”红网董事长、总经理、总编舒斌认为,大部分网站的网上评论主要是由草根表达,未来要在专家、学者或业内权威人士的表达上努力,实现评论主体的多元化、专业化。
时效性:第一时间发出声音
新闻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时效性,即任何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目前的媒体报道几乎与事件同步。在职责和使命上,受众是媒体的服务对象,媒体工作的动力来源于此。新闻网站有新的技术手段,在时效性上有天然优势,有传统媒体从一开始就没有的快速运行机制。
互联网时代孕育了五花八门的信息,人们对观点和态度的需求超出了信息获取的范围。在一篇新闻事件报道中,相比于互联网上无限延伸的海量信息,一篇做得好、功能强大的评论或策划专栏,更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打动用户,让用户拓展理性思维。
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之后,媒体评论是解惑的直接途径。比如“2011年7月23日”温州火车追尾出轨事件,如果媒体没有及时发出声音,舆论场就会一片嘈杂。虽然有意见领袖的真知灼见,但难免鱼龙混杂,甚至舆论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作为新闻事件的“调查者”,媒体基于事实的解释可能更公平。近年来,一系列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不断发生,焦虑的网络舆论往往从媒体上引爆。显然,传统媒体跟不上新媒体的步伐,新闻网站此时不应该失语。
投机:以理性投机为核心
炒作需要创作者有深厚的人文积淀,逻辑和理性是网络评论创作者的基本要求。在这方面,纸质解说有优势,新闻网站需要在人才培养和机制上下功夫,有站在客观立场上,恰当表达观点的解说人。在实际操作中,新闻网站面临困境: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真的很难请到实力相当的专栏作家;另一方面,平台话语空间的规模往往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贴近读者。但是,再多的困难也是我们活不下去的原因,我们总会找到替代的方法。传统媒体的衰落是不争的事实,但它保留多年的人才实力也是无形资产。将母体媒体的评论权转化为自身的造血机制,是一项超越报纸与网络整合的系统工程。
互动反馈:产生互动效果
互动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区别的直接表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真正爆发了它的力量,使信息传播更加人性化。触动观众的新闻报道往往会激发其“发帖”或留言的欲望。双向多向的互动,点面的互动,才能让一条信息立体。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性特征更加突出。互联网是双向交流的媒介,受众可以边看边参与评论。在网络信息的分发中心,读者可以随意进行信息传播和反馈、交流和互动。网友浏览评论后,可以及时给出信息反馈,或赞同,或反对,或深化.这使得单个评论的观点不再是孤立的,观点往往更加多样化。”中国网络电视台资深网络编辑邢这样看待网络评论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时代最不确定的是有效受众的数量,以及他们的喜好和各种相关信息。新媒体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了这一切,受众对媒体变得更加精准和确定。一条新闻有多少人看了,停留了多久,看完是什么态度,都能有快速直接的反馈。经常在一些网站的评论栏看到,一些热心的网友会在第一时间对媒体报道提出质疑,甚至长篇大论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于是网站编辑和网友之间的交流互动就这样默默穿梭,互相欣赏。这就像是一次愉快的消费体验。受众是消费者,媒体是服务提供者,优质的服务来源于与消费者的良好沟通和互动。
公共视角:选择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的话题
如今,信息的多元互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野,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加紧密。“六维理论”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社交媒体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虚拟空间为零。在这种背景下,话语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媒体评论应该对受众心理更加敏感。
媒体编辑和记者要学会讲故事,故事等同于新闻。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强调一种视角,即与读者平等交流。网络媒体尤其如此。比如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话题,最受观众关注。一旦媒体在网上讨论公共利益话题,就可以在受众的极大关注和参与下,释放社会压力,缓解主流和民间舆论的对抗。作为一种新闻评论的网络形式,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李刚提出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实际特点。随意性、自由性、去中心化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网络新闻评论的内容和形式需要符合网络文化的实际特征;第二,要把握网络受众的群体特征。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不同群体的分化和集聚效应在互联网上尤为明显。网络新闻评论的制作应该根据受众的实际特点,把握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
“优秀的网络评论不仅要关注重大事件、大事、大趋势,还要关注民声、民生、民情、民意。它已经成为一面旗帜,指出缺点,领导社会,并已成为一个指示灯,一座桥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中国当前科学发展的最强音,凸显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新华社总编辑朱季东说。
平民表达:适应网民阅读习惯
传统媒体时代,尤其是纸媒全盛时期,精英文化主导的媒体话语体系精致优雅。每种媒体形式都有自己的语言结构。比如电视靠声音和画面传递信息,广播靠声音传播情感。而互联网是比较复杂的,它积累了声音和画面,动态和静态的语言符号,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图像的。事实上,它为媒体创作者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评论要找到适合网民的阅读习惯,这是外延层面的信息内容的包装和整合。
晦涩的文字和冗长的文章不利于网上阅读。对于在线评论来说,总是需要满足最大范围读者的需求,以及页面形式的布局。适当设置互动区域可以缩短距离。胶东在线网站主编邓兆安说:“网络文化是草根。因此,评论文章不仅要高度理性,还要容易被网民理解和接受。优秀的评论文章要体现人文关怀,亲民,不骄不躁,不骄不躁。”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热门事件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