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已年近60,历经沧桑,但看上去仿佛只有30多岁。”
这句话,是曾经的“第一夫人”王光美,在回忆宋庆龄时说的。她说的,是自己在1949年第一次见到宋庆龄时的“惊讶”。
那是在开国大典上,年轻的王光美陪着丈夫刘少奇出席,远远地看见了站在第一排的宋庆龄。那天,57岁的宋庆龄是那么从容、那么优雅,眼神中却又是那么刚毅。虽然王光美并未跟她说上几句话,但这位充满魅力的大姐,让王光美印象深刻。
此后,因为工作等原因,王光美和宋庆龄成为知己。
岁月匆匆。
1981年5月,88岁的宋庆龄病危,已出现神志不清、无法说话的情况。其保健医生顾大夫原本是刘少奇的保健医生,见此情形赶紧给王光美打电话,告诉她:您快来看看吧!
按照规定,探望像宋庆龄这样的领导人是需要提前约时间的,但王光美已顾不上那许多,她匆匆赶去,见到了已虚弱地无法睁开眼睛的宋庆龄。
眼见宋庆龄如此,王光美悲痛不已,此时的她突然想到宋大姐还有一个心愿未了。而这件事,只有中南海的高层领导才能拍板。于是,王光美二话不说,驱车前往中南海。
收到王光美传来的消息后,邓小平马上召开了一个紧急政治会议。随后,邓小平亲自到医院把会议的结果告之了她。在嘱咐宋庆龄安心养病后,邓小平还宽慰她:“您如有不测,我们会妥善安排!”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晚年的宋庆龄
作为20世纪最受国人尊敬的女性之一,宋庆龄的晚年应该说是既充实又带着些许伤怀的。
1949年上海解放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多次邀请她进京参加政协的组建。一开始,她并不答应,但最终还是被大家的真诚打动。
8月28日下午4点15分,宋庆龄乘坐的专列由南方驶来,进入首都火车站。提前了整整半个小时到达车站迎接的毛主席,赶紧走进车厢去迎她。主席握住她的手,连说:“欢迎你,欢迎你啊!”
自这一天起,宋庆龄便受到了重用: 1949年,在众人的一致同意下,她当选为新中国副主席。此后,她代表中国出席了大量国务活动。
无论是深入非洲、还是访问苏联,她都以从容大方的气度,向世人展示了来自中国的东方魅力。至于闲暇时,她饲养鸽子、养花,偶尔还会系上围裙,照着食谱烧两个菜请客人来品尝。
看上去这样的生活,过得很充实,但事实上她也面临着一些“难处”:
其一,她一度非常缺钱。
据在她身边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李家炽回忆道:建国后,宋庆龄的月工资一度达到了570多块。这个收入,在当时已经超过了毛主席和周总理。
那么,她为何还会缺钱?
这一点,和宋庆龄的外交风格有关。她跟国外那些外交官们很不一样,她更愿意跟各国政要以朋友的关系相处,这恰恰也是其魅力之一。
比如,1963年年初,锡兰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来华访问,宋庆龄在上海的寓所与她见面。这位全球第一位女总理对宋庆龄非常欣赏,两人相谈甚欢。
期间,宋庆龄请工作人员在上海友谊商店买了一些绸缎料子,作为礼物送给班达拉奈克夫人。既然作为“国礼”送给外宾的,友谊商店肯定要拿上好的料子。
但事后,宋庆龄查自家账目时,竟没有发现这笔开销,她急问工作人员:“这笔钱,谁给出了?”工作人员告诉她:上海有关部门的领导说,这笔钱算是国务活动,费用给您报销了!
这一说,把宋庆龄急坏了,她直言:“礼品是我私人送的,费用应由我自己开支!”最后工作人员实在“拗”不过她,只得答应。
与此同时,宋庆龄深知自己但凡出席外事活动,代表的就是中国女性的形象。因此,在人前,她对自己的服装款式、色调搭配、装束梳妆永远是一丝不苟的。而这一切的开销,她都愿意自己掏。
正是因为这些开销,让宋庆龄一度非常缺钱。身边的护士注意到,她在家的睡衣两边都接了布条,领口和袖子都磨破了,补了很大的补丁。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她甚至要把自己早年的翡翠物件,拿去变卖。
这件事最终还是被中央知道了,1979年2月,叶剑英致信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彭冲,让他从财政里拨款5万元给宋庆龄。
除了缺钱,宋庆龄晚年的第二个“难处”在于,她始终缺少来自亲人的温暖。
早年丧夫,膝下无儿无女,因为选择站在正义的一面,她被宋家的亲人们视为家族“叛徒”。作为一个女性,晚年她心中的孤寂是可想而知的。
好在,始终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友关心着她,这些人包括:
和她互相引为知己的刘少奇。
宋庆龄对刘少奇一家有大恩,她曾在抗日期间保护过刘少奇流落在上海的儿子,这让刘家对她感激不已。
建国后,刘少奇时常对妻子王光美说:“她同全家断绝了关系,我们应该多给她一些温暖!”
王光美牢记丈夫的话 ,只要一有机会,就让几个孩子给宋庆龄画一些画,送上一些小礼物。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宋庆龄感受一份温暖。
相交多年的老朋友陈赓大将。
陈赓是当年的“黄埔三杰”之一,因为孙中山的关系,宋庆龄早年就与陈赓相熟。20年代,陈赓左腿被反动派打中,幸得宋庆龄暗中相救,才保住了。新中国成立后,陈赓时常到上海探望宋庆龄。而每次宋庆龄由上海到北京,陈赓必亲自去机场接她。
这就是晚年的宋庆龄,不了解内情的人们只看到了她优雅、从容的一面,却往往不知她曾一度因拮据而要变卖旧物。人们看到了她关怀儿童时的慈祥,却往往忽视她晚年无亲人相伴的现实。好在,刘少奇、陈赓、毛主席、周总理、王光美等人都是懂她的,他们的友情给了宋庆龄另一份温暖。
二:邓小平与宋庆龄
既然宋庆龄晚年没什么亲人,那她病危之际,自然要靠还在世的好友们来替她安排一些事。这就是为何,她病危之际王光美会匆匆赶到她病床前的原因。
而王光美见到宋庆龄后,想到的那件往事就是:1957年,宋庆龄曾当面向刘少奇提出过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也是知道这件事的,但他们都认为宋庆龄留在党外对革命的作用会更大一些。宋庆龄自己也认可这种观点,便没有再提。
王光美认为,如今宋庆龄都已病危,无论如何都得完成她这最后的心愿。于是,她趁宋庆龄清醒时,连问了她3次:“不知您现在是否还有这一想法?” 宋庆龄此时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连着点了3次头。
随后,这件事便传到了邓小平耳朵里。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邓小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宋庆龄入党的事情。
要知道,1981年,正是邓小平大刀阔斧地搞经济的时候。日理万机的他之所以会如此关心宋庆龄,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着几十年的友情。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邓小平就对宋庆龄十分钦佩。
1927年4月12日,革命形势风云突变,蒋介石杀害了大量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当时,23岁的邓小平刚刚从苏联回来不久,受组织上派谴,到冯玉祥部的中山学校工作。“四一二”后,邓小平在学校待不下去了,只能转道去了武汉。
正是在这段时间,邓小平注意到了宋庆龄。34岁的宋庆龄痛批蒋介石和汪精卫,并在7月30日公开宣布:
“此后余之行止,将如余前在汉口所发之宣言,在国民党现行政策不改变之前,余决不参与任何活动;于革命事业不纳入中山主义轨道内时,余决不担任任何党务。余非叛徒,亦非骑墙,且与南京政府毫无关系也!”
宋庆龄此举,无疑让年轻的邓小平欣赏不已。
此后,宋庆龄在抗战期间的一言一行,更令邓小平钦佩。她振臂高呼,领导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一批又一批来自国内外的捐款和物资,在她的安排下被运到了我军敌后根据地。白求恩等各国援华医生、医疗队,被她接到中国。说实话,这些外国友人中很多都是只认宋庆龄的。
这些事,在八路军政治部担任要职的邓小平,全都是知道的。虽然,到此时他从未见过宋庆龄。
直到1949年5月份,邓小平才第一次见到了宋庆龄。而说起这次见面的原因,则多少让人有些意料不到。
1949年5月份,上海解放,陈毅率部进驻上海。当时,毛主席要求陈毅: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
因此,在入城之前,华野就定好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于是,5月27日当天,上海老百姓推开门就发现:街道两旁睡满了解放军。为了不扰民,这些疲惫不堪的战士们只能席地而睡。这一幕在此后很多年里,都深深地印刻在上海人民的脑海里。
但事实上,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总得让战士们找到遮风避雨的地方。于是,大伙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上海不是有很多原国民党官员、军阀等人的公馆吗?现在这些人很多都跑了。就算没跑的,他们也是靠搜刮民脂起家,发的是国难财。倒不如,去动员这些人在公馆里腾些住处出来,给战士们住。
从道理上来看,这样做当然没错,因此这些公馆的主人们一般也都比较配合。
但偏偏,有两个搞后勤的战士,却硬是把宋庆龄在莫里哀路的宅子,也当成了这些公馆中的一栋。那天,这两个战士去敲宋家大门。一开始,他们也是客客气气地,但门房却说:“这里不能住!”
战士们不明白状况,还以为遇到了顽固份子,便与门房争论了起来。结果这一吵,惊动了在楼上的宋庆龄,她气愤地对那两名战士说:“我是宋庆龄!”
这下,战士们知道自己闯下了“天大的祸”,只能赶紧离去向上级汇报。陈毅听说这件事后,当真是急得不行,他冲着那两名战士说:“就是把我陈毅的办公室腾出了,你们也不能去动员她呀……”
5月31日,陈毅便和时任中共华东局书记的邓小平一起,前往宋宅登门道歉!后来,陈毅和邓小平等人,又为宋庆龄做了一系列的安排:
其一,他们派卫兵在其住宅附近警卫,防止有特务会对宋庆龄不利。
其二,听说宋庆龄经济困难,他们又拨款给她,并安排优供其日常所需;
其三,他们下令:一定要保护好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的旧居,以资纪念。
当然,宋庆龄事后也完全理解陈毅和邓小平等人的一片苦心,表示自己早就不介意了。
这就是邓小平和宋庆龄第一次正面打交道,邓小平等人的诚意让宋庆龄印象深刻,而邓小平也因其大度对她更为欣赏。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和宋庆龄共谋国事,了解也越来越深。他们曾跟毛主席一起出访苏联,一起为新中国出谋划策。
1977年,邓小平复出,再次担任要职,宋庆龄得知后高兴极了。8月24日,84岁的宋庆龄接到了邓小平的紧急请求,要与她当面谈一些事。
这天,本来宋庆龄是和廖梦醒等好友有约的。听说邓小平要来见她,她马上推掉了与廖梦醒的会见,专门在家等候这次谈话。
这时正是夏末,宋庆龄的家在后海北洞46号,邓小平和夫人卓琳一起,如约前来。小客厅里,时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在这次见面中,邓小平再次争取到了宋庆龄的大力支持,而这对于他将来要进行的现代化建议和改革开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毕竟,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党外,宋庆龄都是极有影响力的。而她在祖国统一方面的影响力,也是其他人无可替代的。
三:妥善安排后事
1981年,宋庆龄病重,邓小平始终关怀着这位老朋友。3月30日,邓小平亲自前往医院探视她,并在随后就做出了一项重要指示:
宋庆龄享受国家元首待遇!
5月15日下午,在通过宋庆龄的入党决议后。第二天上午,邓小平便赶到医院,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她,并说出了那句:您如有不测,我们会妥善安排。宋庆龄听完,安心地点了点头。
邓小平这么说,既是代表国家,亦是代表他自己。
13天后,也就是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病逝,享年88岁。
在安葬地上,同志们遵循的是她生前的愿望。宋庆龄生前曾表示,上海是她的出生地,有孙中山的故居,她的父母亲都葬在了上海。所以,她希望去世以后,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地,也就是她父母的身边。
同时,她生前还曾提到过希望与保姆李燕娥葬在一起。李燕娥跟随宋庆龄几十年,被称为她身边“不拿枪的忠诚卫士”,宋庆龄和她情同姐妹。李燕娥比宋庆龄先病逝,宋庆龄曾表示:
“李姐的骨灰葬在左右,平行的右边是我的,因为是小辈,都要比父母的墓穴低一些。”
6月3日,宋庆龄的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亲自致悼词,高度评价她伟大的一生。6月4日早晨,其骨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礼兵护送到北京机场,再由专机送至上海墓地。
6 月 4 日上午 ,宋庆龄的国葬在上海举行。当时,还发生了一件小事。一开始,葬礼原定是在上午10点整进行,上海各界代表都派了人参加,自发前来送别的群众更是不计其数。
天气越来越热,现场不少学生孩子们都已经热得不行了,邓颖超见状,马上对工作人员说:“现场太热了,学生们已经等了很久了,不要到十点钟,立即就开始吧,早一分钟开始也好!”
邓颖超年轻时,就跟宋庆龄工作过,她是最了解宋庆龄的人之一,知道宋庆龄最关心这些娃娃们。于是,在她的建议下,葬礼提前了5分钟开始。接下来,整个国葬在庄严肃穆中进行着。
宋庆龄走了,后事也已经安排妥当,邓小平并没有忘记这位老朋友。
第二年,在宋庆龄逝世一周年之际,为了纪念她,宋庆龄基金会在北京成立。邓小平得知后,又马上兼任了基金会名誉主席一职。晚年的邓小平辞去了很多职务,却始终担任着基金会名誉主席的职位。这一切,都体现着邓小平跟宋庆龄革命风雨浇筑的友谊。
“她不仅仅是一朵香满全球的鲜艳花朵,更是一头名副其实的力图冲破一切罗网的雄狮”,这句话是曾经的法国诺贝尔奖得主罗曼·罗兰,在形容宋庆龄时说的一句话。温和的外表下,有一颗坚毅的心,这正是宋庆龄最大的魅力。这样的女子,值得邓小平、毛主席、刘少奇等好友的尊重。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