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曾说:“能看清人心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强者。”
这个世界很现实。如果你摸不透别人,却被别人感知到,你的人生就会处处受挫,所有的利益都会被别人占去。反之,如果你能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那么你就能进退自如,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看透本质)
怎样才能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有人说猜测,有人说感觉,有人说询问,但这些都不太靠谱。看看鬼谷子这三招,很多人际高手之所以左右逢源,无不是契合了鬼谷子的高招。
1, 第一招:谨言,多听,鼓励对方多说。
鬼谷子云:“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说话的时候,是动态的;当你静静地听时,它是静态的。这时候根据对方的言论,就能听出他话里透露的实际意图。
鬼谷子认为,要想摸清别人的真实想法,就要多听少说。生活中很多人都很健谈,喋喋不休,以为自己有情商,会说话。这种认知其实是错误的。其实认真倾听比振振有词更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武周时代的韩令珪,他的政敌在一次酒后跟他交谈中,无意中听到了他对于武懿宗的不满,把消息传到武懿宗那里,武懿宗闻言大怒,下令把韩令珪活活打死,韩令珪也因此收获了“话多致死”的名誉称号。
中国自古就有“言多必有数短之处”的说法。对领导的抱怨;对别人的忍无可忍等。这些话,经过有心人的发酵,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安静,少说话,同时也要让别人多说话,尽量鼓励别人说话。多听是语言技能的关键。从别人说的话中听出别人想表达的想法和意图,给对方说话的机会,还能让人觉得你稳重礼貌。
比如你想知道一个新朋友是不是真的把你当朋友,真心对待别人,你可以通过引导他,多给他讲讲他以前朋友的故事,从中大致可以知道他对待朋友的方式,性格如何。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信息,通过别人说的话知道他们的意图是什么。这其实就是孙子兵法中以静制动的游戏。学了之后,相信你也能成为一个能看透人心的智者。
2, 第二招:提问,多提问,找对方话中的破绽。
鬼谷子道:“有分歧,反求之,水落石出。”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对方的话不合理,马上反过来问,对方一定会回应的。有些人可能会感到惊讶。上面还说要少说。为什么要在这里多问?其实,说和问虽然都是说给别人检讨,但性质完全不同。
在东方哲学中,“无中生有”是指无是有之始。有与无是对立的,是相互转化的。所以倾听从来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
古时候有个北方出生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一次宴会上吃菱角,甚至把菱角的壳放进嘴里吃。一个下属悄悄劝他:“吃菱角一定要去壳。”
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官员违心地说:“我知道我要剥壳,但我会吃,因为我要清热解毒。”
下属又问:“北方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山前坡上,我家屋后,哪块地没有?”
其实菱角只能长在水里,但他说它长在土里。他的下属马上就知道老板喜欢不懂装懂。后来他抓住了老板的喜好,时不时地表扬他,所以很受老板的器重。
因此,说话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别人说话时,许多人喜欢听而不言。这时候很难抓住对方暴露的信息。
说多了会暴露隐私,问多了就不会了。我们问得越多,对方在频繁地回答中你就会知道越多的信息。
所以,很多时候,你认识到对方话中不合理的地方,抓住这一点提出问题。为了撒一个谎,他不得不撒无数个谎。所以自然他越说越不讲道理,说出来的破绽就越大。这时候很容易看出他在说谎。
你想想对方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撒谎,往往就能推断出对方的真实想法。
3,第三招:象比,类比,通过故事互相感动。
鬼谷子说:“大象如物,比者胜其言。以无形求声,其渔语合理,亦真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式,事物有类比规范。我们可以像钓鱼一样,通过“形象”和“对比”的方式,钓出别人话背后的真实意图。
所谓“象”是指比喻事物的方式,所谓“比”是指相似词语的类比。一般来说,是指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与对方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润物细无声,打动他人,进而了解其内心的想法。
比如一个朋友的感情有问题。你在安慰他的时候,可以讲个故事。我有一个朋友,某某,失恋后果断选择了放手。后来,他遇到了更好的人。
这个时候如果他不同意,说明他心里还是想坚持这段感情的。如果他默许了这种做法,说明他心里也有分手的打算。所以,形象对比的关键不在于故事本身,也不要求你讲更多的故事,而在于你的故事是否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从而让他产生共鸣。这就是类比的精髓,希望大家能理解它的奥妙。
综上所述,鬼谷子告诉我们,要想知道别人的真实想法,首先要学会倾听,学会提问,学会讲故事,也就是“听两个问题,问三个故事”。有了这三种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对方的话语中获取他的真实想法。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