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发布啦 0 0

1949年10月14日,解放军22万大军势如破竹、乘胜追击,短短12天便将国军打得落花流水、弃城而逃。以1700余战士伤亡的代价,歼灭余汉谋集团主力6.2万余人,成功解放广东。

一时间,广东人民沉浸在欢天喜地的氛围之中。解放军的辉煌战绩,也犹如插上翅膀般,随报纸传遍大江南北。

此时驻扎在湖南的解放军第12兵团46军,一名小战士捧着报纸,认真看着广东战役胜利的报道,为之激动又自豪。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解放广东照片

可当视线挪到一张照片上时,小战士全身猛然一颤。他小心翼翼从怀里掏出一张已经老旧泛黄的照片,对着报纸上的人,从眉眼到轮廓反复比对。

越看,小战士颤抖得越厉害,激动到连眼眶都微微泛红,闪起了泪光。

连长偶然瞧见此场景,连忙上前关心,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只见小战士抚摸着报纸上的照片,啜泣着说:“这是我父亲”。

连长一听,只觉莫名其妙,立马教育说:“你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不料,小战士竟毫不动摇,再次坚定开口:“我叫邓贤诗,邓华就是我失散多年的父亲”。

邓华、邓贤诗父子为何会离散这么多年?邓贤诗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母亲亡故,孤苦无依

1938年,湖南郴县华塘乡一处民宅内,因积劳成疾、忧思难解,邱青娥一病不起,3月便溘然长逝。

邱青娥是开国上将邓华的第一任妻子。两人谨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1925年拜堂成亲。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邓华将军

虽是封建包办婚姻,但邓华与邱青娥同出生书香门第,一个温柔贤淑、知书达理,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非常有共同话题。婚后,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小日子十分幸福。

只可惜身逢乱世,岂容儿女情长。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派打出“宁可枉杀一千,不可漏网一人”的血腥口号,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了整个中国大地。

生死存亡关头,为挽救中国革命,周恩来、贺龙等指挥官领导发动“八一南昌起义”,正式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南昌起义

此后,我党组建、壮大工农红军,积极开辟农村根据地,全面开启轰轰烈烈的武装革命、抗日卫国斗争。

身为共产党员、满腔报国热血的邓华,自然当仁不让。1928年1月,邓华参加湘南起义,后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至此在革命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邓华深知革命艰难、凶多吉少,亦明确自己“舍小家、为大家”的决心。所以在临行前,他痛苦却坚定地告诉邱青娥,让她不要挂念自己,找个好人家改嫁。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邓华

邱青娥却一口回绝,她深情地望着邓华离开的背影大声许诺:“无论你是生是死,我绝对不会再嫁他人,我一定会等你回来的!”

曾经的邱青娥温柔似水,邓华离开后的邱青娥则变得坚毅如山。她独自照顾老人,养育孩子,操持家务干农活,与敌人斗智斗勇。

最最艰难、无以维生的日子里,这个书香门第大小姐,甚至会挨家挨户敲门乞讨,只为让孩子填饱肚子。她用瘦弱的肩膀为邓华撑起了这个家,每天每夜翘首以盼着丈夫的归来。

邱青娥何其坚强,然而1936年一则“邓华战死沙场”的谣言,却瞬间将她击垮。邱青娥的精神和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心中郁结难舒,久病不愈。

邱青娥自知时日无多,她不惧怕死亡,但实在放心不下她与邓华唯一的孩子——邓贤诗。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邓贤诗

邓华离家革命之时,邓贤诗还不满1岁。

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孩子,邓华是视若珍宝、寄以厚望。他翻遍书籍,苦思冥想取了邓贤诗这个名字,希望儿子能够像圣贤一般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里。

然而事与愿违。本该享受父母无尽宠爱,与油墨书香为伴,无忧无虑长大的邓贤诗。从有记忆起,面对的却是敌人凶恶的目光,以及接二连三的分离。

当年邓华参军没多久,敌人的魔爪就伸向了邓家。尚在襁褓中的小贤诗,被母亲抱着躲进深山老林,勉强逃过一劫。可爷爷却被抓进大牢,惨遭敌人的毒打与折磨,没几年就去世了。

自那以后,小贤诗一直与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可谁曾想,1938年邱青娥也撒手人寰,年仅11岁的邓贤诗就这么沦为了“孤儿”。

得知死讯,身不由己

1938年5月,“邱青娥因病离世,邓贤诗孤苦伶仃”的信件,终于兜兜转转寄到邓华手中。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邓华

得知妻子的死讯,邓华悲从中来,找了个四下无人的角落痛哭失声。他对邱青娥倍感愧疚,更年幼的儿子更是牵肠挂肚。

邓华一连写下几封家书,试图了解邓贤诗的具体情况,看看有没有机会将其接到身边。可受战火纷飞的混乱时局影响,这些信件全部石沉大海、了无回音。

要知道,邱青娥亡故的消息传来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上海、南京接连沦陷,黄河防线彻底失守,华中腹地危在旦夕。

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他们甚至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大搞杀人竞赛,以各种各样残忍血腥的手段,屠杀了30多万中国军民。全中国都处于风雨飘摇、水深火热之中。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日本侵华罪行

如此背景下,生离死别已然成为常态。普通老百姓都不可能说,关起门来,一心扑在自己的小家上。更何况是时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肩负领军重担的邓华呢。

早在1925年,15岁的他便在《论青年人生观》的作文中豪气发声:

“嗟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人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

这句话,也成为了邓华人生的“主旋律”。

参加革命之前,邓华是个标准的书香子弟、文艺青年,整日与书籍笔墨为伴,没上过军校,连枪都没有摸过。

可以说,邓华的“武艺”完全是在战场上,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次一次摸爬滚打、死里逃生给练出来的。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邓华

当然,邓华本质上还是一位“儒将”。许是清楚偌大红军队伍中,不缺战神虎帅。邓华选择发挥所长,他夜抄《孙子兵法》,对每一个字烂熟于心,将每一招都融会贯通。在战场上运筹帷幄、指点江山。

我军众多开国将领中,仅仅只有4人指挥过百万大军,除了朱德、林彪、彭德怀三位元帅外,第四人便是邓华。可见其统帅、领军能力有多强。彭老总还曾高度评价称:“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

回顾邓华将军的军旅生涯,其最具代表性的高光时刻,莫过于抗美援朝一战。

早在朝鲜人民军重创韩军,占领朝鲜半岛80%领土之际。邓华就研究预测表示:“美国极有可能会以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方式,将朝鲜人民军从中砍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然后,彻底扭转战局的仁川登陆便上演了。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邓华还是唯一一位全程参与抗美援朝的将领。1952年4月彭老总因病回国后,邓华接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和代政委,率领志愿军赢得最终胜利。

此外,从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到建立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从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到辽沈、平津战役。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邓华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1938年时,就算知道儿子孤苦无依,再怎么为此牵肠挂肚、思念愧疚至极。肩负重担的邓华也不可能抛下一切,回去寻找邓贤诗;弃国家命运、百姓安全于不顾,只护邓贤诗一人周全。

总而言之,邓华只能将对儿子的担心与思念藏在心底,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战场,奋勇杀敌。

直到抗日战争后期,胜负已成定局,邓华才得以抽身回到彬县老家,想与儿子重新团聚。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邓华

可天不遂人愿,此时早已物是人非。曾经幸福美满、欢声笑语的家,沦为了一座破败不堪、被蜘蛛网和灰尘覆盖的空房子。邓贤诗更是不知所踪、生死未卜。

认亲信件,父子团聚

缺席儿子的人生这么多年,从未尽过做父亲的责任,如今还把儿子彻底“弄丢了”。这个结果令邓华倍感自责、耿耿于怀。

儿子邓贤诗,成为了邓华心中最大的缺憾与痛点,每每想起就让他寝食难安。

一晃时间来到1949年底,一天,邓华收到一封来自萧劲光将军的紧急信件。邓华心想或是有什么军情要事相商,连忙打开查看。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萧劲光

可一字一句念下来,邓华竟逐渐红了眼眶,他双手颤抖,泪水顺着脸颊不断往下淌。

只见信中写着:

“亲爱的邓华司令:

我叫邓贤诗,我的母亲叫做邱青娥。我在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了您的照片,感觉您和我失散多年的父亲十分相像。我父亲原名叫做邓多华,我身边有一张母亲留给我的照片,经过比对以后,觉得您就是我的父亲……

邓华司令!如果您真是我的父亲,能不能回信告诉我一声呢?”

这封突如其来的来信,让邓华五味杂陈。他不敢相信,当年如此年幼的儿子,居然独自熬过了这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残酷战乱。不敢想象这些年间,邓贤诗究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当然,更多的还是难以遏制的感动与激动之情。

由于思子心切,邓华交代、安排好公务后,迫不及待的赶赴湖南、解放军第12兵团46军驻地。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图左为邓华

明明邓华离家时,邓贤诗还没有记事。明明分离21年之久,父子俩几乎称得上素未谋面。

但血缘关系、父子连心就是这么奇妙。终于见面后,两人丝毫没有生疏、尴尬或无措。

向来以温文尔雅、冷静自持著称的邓华将军,猛地将邓贤诗拥入怀中,父子俩痛苦落泪,倾诉着对彼此的思念。

从邓贤诗口中,邓华终于知道了这么多年以来,他所缺席的儿子的人生轨迹。

事实上,邱青娥去世以后,邓贤诗虽与“孤儿”别无二致,但远不至于说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因为邱青娥早在临终之际,就提前把邓贤诗托付给了邓多英照顾。

邓华将军原名邓多华,邓多英正是其亲哥哥,兄弟俩的感情十分亲密。当年邓华加入共产党,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兄长的影响与介绍。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邓华

出于爱屋及乌,也是心疼小侄子,邓多英一家待邓贤诗是视如己出。自家孩子有的,绝不会缺邓贤诗的一份。

都说,缺乏父母关心、陪伴与教育的孩子,大多会野蛮生长,比较叛逆。肆意妄为。可邓贤诗没有,他成长为了一个根正苗红的大好青年。

而这背后,除了邱青娥、邓多英的关心呵护外,也离不开邓华间接的影响。

原来,邱青娥生前,几乎每天都把邓华的名字挂在口中。她会轻轻抚摸邓华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给儿子念邓华寄来的家书。每当邓贤诗问起爸爸时,邱青娥都会坚定的告诉他:“你爸爸是个大英雄,他很爱你,你要体谅他,向他学习”。

正因如此,哪怕自幼不在父亲身边长大,基本没有任何关于父亲的印象。邓贤诗的心里都始终崇拜、敬爱着邓华。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青年时期的邓华

独自长大的过程中,每每遭遇困难、伤心难过之时,邓贤诗都会从怀里掏出那张,被布料细心包裹好的邓华唯一一张照片,给自己加油打气。

22岁那年,邓贤诗子承父业,毅然决然加入解放军,成为第46军的一名小战士。

然后就是开头提到的那样。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邓贤诗看到了关于广东战役胜利的报道。作为此战的主攻,时任15兵团总司令的邓华,自然受到各大媒体争先报道,他的照片被刊登在头版头条最醒目的位置,由此被邓贤诗一眼看到。

邓贤诗仔细比对着邓华将军与父亲的照片,越看越觉得,除去岁月的痕迹,两张照片完全就是同一个人。

对于邓贤诗自称“首长儿子”一事,起初大家都难以置信,还有人调笑说他异想天开。但面对邓贤诗坚定的目光,为了以防万一,连长还是将此事上报,层层传达给了第12兵团司令员萧劲光。

作为多年并肩作战的老朋友,萧劲光对此事高度重视,在亲自向邓贤诗了解情况后,他让邓贤诗写下一封认亲信,快马加鞭送到了邓华手中。

就这样,阔别21年之久,邓华与邓贤诗终于得以团聚。那一晚,父子俩秉烛夜谈、互诉衷肠,向对方讲述着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邓华一家

值得一提的是,次日一大早,邓华就找到第46军军长詹才芳表示:“我这一辈子也没有因为私事求人,今天我就要破例了,我要向你要兵”。

邓华希望能将儿子邓贤诗带到身边,亲自陪伴与教养,尽可能弥补多年缺憾。而詹才芳也一口答应下来。

然而“虎父无犬子”。邓贤诗知道,若是顶着“邓华将军之子”的光环,自己必将踏上一条畅通无阻的阳光大道。但他不愿这样,不愿让父亲为自己破例开后门,不愿让父亲因自己分心,更不愿“理所当然”的蹭父亲的光。

邓贤诗拒绝了父亲的提议,他坚定的告诉邓华:

“爸,我知道你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不能因为我而违背自己的原则。而且我也是军人,我要上阵杀敌,我要报效国家!等到全国解放之后,我们父子再团聚!”

那之后,邓华又扛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担,长期在朝鲜战场排兵布阵、领军奋战。并于1955年全军首次大授衔仪式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1949年,小战士从报纸上认出父亲,连长:别闹了,这是兵团司令

图右一为邓华

至于邓贤诗,他拒绝了所有的优待和特殊照顾。坚守岗位,做着一名保家卫国小战士。后来又响应国家号召,退伍转业做了普通工人,努力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邓贤诗后来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小的时候没有感受过父爱,但是我心里很清楚的是,父亲革命的就是让无数的中国小孩都有父爱,我为他感到骄傲,他是英雄!我爱我的父亲,我也尊重我的父亲!”

革命战争年代,像邓华、邓贤诗这样被迫分离的父子、夫妻、亲人比比皆是。尽管离散各地,不知道牵挂之人的行踪、生死。但他们都拥有着相同的信念——民族解放,革命胜利,并为此倾尽所能。谨以此文,向每一位战士致敬。

以上就是本期历史文社的全部内容,看完不要忘记转赞评加关注,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4841.html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