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发布啦 0 0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蜀汉的最后一位君主刘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自古以来就一句俗语,叫做扶不起的刘阿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刘禅是一个辜负了父辈期望,耽误了国家发展的昏庸君主。但这些是历史的真实吗?如果翻翻三国志,你会发现刘禅颇有政治才华,甚至还对蜀汉后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甚至当他被魏国俘虏后,魏国实际掌权者司马昭对他百般试探,刘禅却化腐朽为神奇的用三个字,打消了司马昭的疑虑,保证了自己生命安全。那么刘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在真实的历史上他又有着怎么样的故事?他那三个字到底是什么?

少年刘禅

有一句老话说的好,看一个人就要从他的少年开始,少年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会决定他一生的走向。刘禅他本人的性格还有他的政治人生,就非常符合这一句话。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刘禅出生于公元二零七年,在他出生之后的第二年,他父亲的宿命之敌魏武帝曹操率领十万大军远征南方。刘备再次被曹操打败,他无可奈何之下只能抛妻弃子,带自己手下东方逃窜。当时才一岁的刘禅,差点被刘备给放弃了,还好刘备有几位忠心的手下,他们拼死保护刘禅,才把他从乱军中带回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刘禅一出生就生活在历史的漩涡里,时刻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的人生状态。同时也因为刘备常年忙碌于军国大事,他对刘禅的教育其实不是十分重视,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晚年和诸葛亮有一场对话,诸葛亮夸赞当时已经十六岁的刘禅,读春秋左传非常的有心得。

这句话本意是诸葛亮想表扬刘禅,但是后世的读者难免乍舌,刘禅居然是直到十六岁才去读对于当时王公贵族七八岁就会读的启蒙书籍的春秋左传,这难免让人惊叹。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看得出来刘备并不是十分重视刘禅,他在一种缺乏关爱的环境中长大,他这样的成长经历,用教育学的角度来讲,要不就是小孩会变成纨绔子弟,自大狂妄,要不就是是会一辈子性格谨小慎微,生怕会有人生变故,会夺走他现有的一切,这种人同时也会非常的懂事,从小就懂察言观色。

后来刘禅的执政风格,似乎证明了第二种猜测,才是合理的。

在他十六岁那一年,刘备远征东吴孙权,结果反而导致了一场大溃败,刘备本人在急怒攻心之下,也是一命呜呼,他临终之前因为担心才十六岁的刘禅,无法肩负蜀汉的命运。于是刘备把国家大权托付给了诸葛亮,他让诸葛亮不仅做当朝的丞相,还让诸葛亮可以自己挑选下属,全力决定军国大事。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这在封建时代,让一个臣子拥有这样的地位,几乎可以说震古烁今,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如果是在其他朝代,哪怕老皇帝让自己手下大臣拥有这样的权利,但是新上任的皇帝,只要不是十岁以下的小皇帝,他们日思夜想的事情应该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把这个权臣给干掉,从他身边夺回这个权力。

后世的清朝康熙皇帝,才十四岁就通过政变把辅佐大臣鳌拜给除掉了,何况当时的刘禅已经接近十七岁。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刘禅本人照单全收了刘备的政治遗嘱,并且他还给诸葛亮更高的地位,同时他还放出话来,这句话的三国志中有记载,他叫做:“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说国家礼仪方面的事情,由我刘禅来做,但国家的军国大事,就将给诸葛亮来做。这样的表态几乎是把国家全部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刘禅他居然没有任何的保留。诸葛亮本人对于刘备刘禅父子的信任非常的感动,他后半生几乎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努力伺机北伐中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段时间历史上对于刘禅的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只是一个含糊的形象,于是有人猜测刘禅是一个废物,只是一心吃喝玩乐,没有任何的政治才能。但是这么想的人,如果真的读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大错特错。

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去世了,他为刘禅留下两位有才能的大臣。刘禅也提拔了两位诸葛亮推荐的这两位名臣,但他耍了一个花招,那就是分权。曾经的诸葛亮本人既是丞相,又负责全国的军事,可以说政治军事一把抓。但是刘禅却让这两位大臣,一个人负责政治,一个人负责军事,把诸葛亮本来掌握了权力,从此一分为二。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此外他从家还提拔了好几个从北方魏国投降的武将,比如后来一直做到大将军的姜维,这些人都是从敌国投降而来的,在蜀汉朝廷没有任何根基,刘禅重用他们,也不用担心这些人会影响自己的地位,他还可以利用这些武将,来分化朝廷文官的势力。

从这些决策中可以看出来,刘禅本人颇有政治头脑,他根本就不是后人想象中的蠢材。

刘禅的智慧

不过有人会说,既然刘禅如此有才能,但为什么蜀汉还是灭亡了。这个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两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所谓的物质力量,国家力量强度的对比。蜀汉虽然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也拥有了一支颇为强大的军队,但是他和占据北方中原复兴之地的魏国比起来,国力还是太弱小了。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蜀汉灭亡的时候,根据统计他们只有人口九十四万人,而当时的魏国根据统计,则拥有人口超过了一千万,这几乎是十倍的国力差距,更何况蜀汉控制的地区是一片一片的山区,他们想要北伐的话就要就要想办法在山区运输粮食,这是一场无比浩大的工程,在那个时代几乎无法实现。

其次还有第二个方面,那就是刘禅本人的性格,他少年时代的遭遇,可能给他留下阴影,因此刘禅性格相当谨慎,他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在没有把握的事情上面。

他本人的统治是不差的,在三国时代,因为频繁的战争和整个华夏政治意识形态的转型期,属于北方的魏国还有南方的东吴,他们频繁的发生政变,他们两个国家在创立者去世之后,继位的新皇帝,几乎没有一个统治时间超过十年的。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与他们情况相反,刘禅刘禅则做了超过四十年的皇帝,他执政的时间放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名列前茅,在他本人统治时期,蜀汉没有发生大的内乱,保持着相当的政治稳定。但这只适合在和平年代统治,乱世过于谨小慎微则会错过不少机会。

因为刘禅本人没有太大的进取心、等魏国腾出手来,蜀汉的灭亡是无法避免的,公元二六四年,因为当时蜀汉大将军姜维对魏国主力进军路线判断失误,结果让魏国大军轻易就打到了蜀汉都城门口。

刘禅思前想后认为坚持抵抗也无非是一个国破家亡的结局,可能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得到保全,但是如果他投降的话,魏国可能想把它作为一个标杆,反而会给他一个相应的待遇。于是他选择了投降,结束了四十年的蜀汉在今天巴蜀地区的统治。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而后续的历史发展,和他想象中也差不多,魏国接纳了刘禅,还封他做安乐公,对他颇为优待。

不过当时魏国的实际统治者,是性格残忍的司马昭,此人为了夺取权力,连杀害皇帝的事情都做出来,他一开始也不是特别信任刘禅。

于是他经常地试探刘禅,对于故国有没有留恋,刘禅只能装傻的说此间安乐,不想巴蜀。不仅如此,刘禅还在自己家外贴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就是三个字:中山寨。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根据历史传说,司马昭看到这三个字,他哈哈大笑,身边人不解,司马昭解释说,刘禅肯定没有进取的心思,你看中山寨这三个字倒过来,就是在山中,他只是想做一辈子富贵逍遥的闲人,再也没有跟我争夺天下的雄心了。因此后面司马昭也没有去试探刘禅。

刘禅在蜀汉灭亡之后,他还活了十余年,最后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寿终正寝,他一生可以说是富贵逍遥,虽然没有实现他父辈的理想,但是也保全了他本人还有子孙的性命。

结语

刘禅的一生不能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但至少也是一位聪明人,我们今天读历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老是容易去轻视历史上的留下姓名的人物,认为他们没有做出更对的选择。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这其实反而是现代人的愚蠢,因为现代人是站在后世的眼光来看,他们无法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当时人的局限性。

我们读古人的故事,就是要去理解古人的生活,去吸取他们的人生智慧,这样才能说是开卷有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