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湖南省攸县境内,此时正有一个衣不蔽体的小乞丐,拄着双拐,步履蹒跚地向路人乞讨着,然而从他身边路过的行人却都捂着鼻子,露出鄙夷的目光,嘴里还骂道:“哪里来的小乞丐,浑身臭死了,滚远点!”,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被他们嫌弃的小乞丐竟然是红军独立师的政委,也是将来的开国将军~~段苏权。
正在这时却有一个人主动把小乞丐叫到了身边,向他问道:“你是不是湖南茶陵人?怎么沦落到如此地步,我看你这腿上还带着伤吧?”
此时小乞丐已经多日米水未进了,在虚弱地说了声“嗯”后,便昏了过去。
原来这人叫刘维初,也是湖南茶陵人,当他听到小乞丐操着一口湖南茶陵口音四处要饭的时候,不免触景生情,想到了他那许久未回的老家,于是他就把小乞丐叫到身边,想问清缘由后,再给些吃食和盘缠,希望小乞丐能够早日回家。
可他没想到,还没等他问,小乞丐就晕倒了。他赶紧找来人把小乞丐搬回了家里。
当段苏权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他看着这个陌生的环境,一下子就警惕起来,他强撑着身体想要坐起来,可是他身上实在没有力气,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恰逢此时刘维初端着米饭走了进来,当他看到段苏权试图起身的时候,他便立马快步向前将段苏权搀了起来,并把米饭递给他说道:“你不必紧张,这里是我家,我是你的老乡,是我救了你,你还记得吗?”
段苏权晃了晃脑子,想起了自己昏倒前的一幕,正是这个男人把他叫到身边的,他这才放下心来。
在这之后,刘维初也曾问过他关于他身份的问题,结果都被段苏权搪塞过去了。他没有说,倒不是他不信任刘维初,只是在当时他的身份太敏感了,整不好会连累刘维初一家。
段苏权在刘维初家里一呆就是40多天,直到他的腿伤基本痊愈后,他才给老家的父亲写了一封信,让父亲将自己接回家。
临别时,段苏权让父亲将从家里带来的10几个银元都留给了刘维初,虽然刘维初百般拒绝,但是在段苏权的坚持下,最后还是收下了。
其实这10几个银元是他在信里特意让他父亲借来的,为的就是报答刘维初一家对他的照顾,因为他知道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一别,他很有可能再也没有机会报恩了。
然而和刘维初道别后,段苏权的脑海里却又出现了另一个人的身影,而这人正是在前不久救他一命的恩人~~李木富。
段苏权朝着四川秀山的方向望了又望,长叹一口气道:“不知道今生今世有没有机会再报救命之恩了”
那么在段苏权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他又为何一路行乞?李木富又是如何救的他呢?
少年得志
事情还要从段苏权遇到刘维初的前几个月说起,彼时段苏权还是战场上视死如归的红军战士。
1934年在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我红军遭到了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我党决定带领我军一、三、五、军团八军团、九军团从江西瑞金出发转移到湘西地区。
1934年10月,贺龙,任弼时等红军领导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时,打算从贵州松桃经四川秀山,挺进湖南湘西。而为了掩护大部队顺利撤离,决定临时组建一支独立师,年仅18岁的段苏权临危受命,任该独立师的政委,配合师长王光泽一起留下打游击,拖住敌人主力部队。
虽说是独立师,但其实也就700多人,而面对敌方近万人的部队,这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为了大部队能够顺利撤退,战士们的鲜血将大地都染成了红色,就这样二人率领着战士们大大小小的打了20多场战役。
转眼一个月就过去了,二人已成功掩护主力部队挺进湘西,而此时的独立师早已弹尽粮绝,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段苏权决定带领战士们与主力部队汇合,然而他们还没有走出多远,就遭到了敌方的埋伏,在激战中,段苏权的脚踝不幸中弹,立马血流不止,他强忍着疼痛,指挥战士们撤离,而他自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然而战士们怎么能看着自己的首长就这样死在战场上呢,幸存的战士轮流背起了段苏权撤退,看着身边的战士一个个倒下,段苏权心如刀绞,他喊住王光泽:“把我放下吧,我会拖累大家的,求你了!”
王光泽知道把他留下肯定会九死一生,然而看着脸色苍白的段苏权,即便把他带着恐怕也会因流血过多而死,更何况还会拖累部队撤离。最后为了顾全大局,王光泽决定把段苏权留下来。
1934年11月,部队在经过四川秀山县的时候,王光泽将段苏权安置在了一名好心的老乡家里,然而那时候村里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民兵来搜查,为了段苏权的安全,他们不得不将段苏权送到山后面的一个漆黑的山洞里。
九死一生
收留段苏权的老乡就是心地善良的李木富。
李木富家里原本就一贫如洗,而为了照顾段苏权更是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口粮,都给了段苏权,在李木富一家子的照料下,段苏权勉强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没过几天,不知是谁走漏了消息,段苏权被李木富藏在后山的消息被当地的民兵知道了,很快民兵就持枪找到了段苏权,他们先是将瘦骨嶙峋的段苏权毒打了一顿,又将李木富一家和他洗劫一空,就连身上的衣服都没放过,本来民兵还想直接枪毙了段苏权。
可是这时候李木富站了出来,面对民兵的枪口,李木富扑通一声就给民兵跪下了,边磕头边喊道:“求求你们放过他吧,他都伤成这个样子了,即便你们不杀他,他也活不了多久了,你们又何必再造杀虐呢?”
李木富的话似乎起了作用,带头的民兵不屑地看了一眼浑身是伤的段苏权,就领着人离开了。
就这样段苏权又捡回了一条命,然而这次搜捕却让原本就穷困的李木富一家,更加雪上加霜,他们原本就少得可怜的粮食也被搜走了,现在别说为段苏权送吃的,就连他们自己一家也没了口粮。
段苏权也察觉到了李木富一家的难处,于是他便拖着浑身是伤的身体向李木富辞行,看着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段苏权,李木富忍不住留下了眼泪,他心疼这个小伙子,可是他又无可奈何,尽管如此,善良的李木富却仍然找人为他做了一副拐杖,然后又给他拿了一个碗,伤心的说道:“这一路你靠行乞也许还能活下去,不要怕丢人,只要能活下去,你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虽然李木富嘴上这么说,但是他心里明白,段苏权这一去恐怕是凶多吉少。
回到部队
就这样段苏权靠着一路行乞,直到遇到了刘维初才捡回了一条命。
段苏权跟着父亲回到湖南老家后,为了躲避军阀的追捕,便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为了方便找到部队,他让父亲托人在乡里为他找了份工作,他就边工作边想方设法打听部队的消息,除此之外,他还拿打工挣来的钱,报了私塾,为了将来回到部队,为部队做更多的贡献。
1937年9月,段苏权从战场上受伤退下来的老乡嘴里得知,他的老领导任弼时正在山东一带的战场上率军队作战,一听到这个消息,段苏权脸上终于露出了笑脸,3年多来,这时他最开心的一天。
这几年,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他的独立师,还有他的战友们,现在他终于有机会再见到他们了。
段苏权找出了4年未穿的军装,在老乡的帮助下,顺利地来到了任弼时所在的济南地区,几经周折后,他终于见到了他的老领导:“主任,你还记得我吗?”
任弼时看着眼前这个青年,神情一时有些恍惚,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疑惑地问道:“你是段苏权?你不是牺牲了吗?”
段苏权此时早已热泪盈眶:“他快步走到老领导面前,您看我还活得好好的。”
此时任弼时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就是段苏权,他一把抱住段苏权:“你竟然还活着,我们都以为你死了,还为你办了追悼会。”
段苏权擦了擦眼泪,将自己4年来的经历向老领导徐徐道来。而任弼时听完后却抽泣着说道:“幸好你活着,为你们黔东独立师留下了火种!”此时段苏权才知道,除了他,王光泽和其他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了。
段苏权蹲在地上哭了好久,他发誓一定要将黔东独立师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自1937年开始,21岁的段苏权便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战场上,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为祖国的解放和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5年战功赫赫的段苏权被授予开国少将的军衔。
报恩
然而不管自己立下多少军功,身居多高职位,每当他看到脚踝的伤疤时,他便会想起刘维初和李木富,因为没有他们,他可能就没有机会为祖国的解放添砖加瓦。
段苏权很快托人找到了重返家乡的刘维初,并将他接到北京生活,然而朴实无华的刘维初在北京住得浑身不自在,没过多久,便吵着要回去,段苏权看他如此坚持,就派人将他送回了湖南老家。除此之外,段苏权还资助刘维初儿子的学业,对其视如己出,还时不时地给刘维初寄些钱,补贴家用。
然而没过多久,刘维初就因身患重病,撒手人寰了,这让段苏权心里一震,他不仅想到了自己的另一个恩人~~李木富。
恰巧此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的段苏权,应邀参加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大会,而段苏权的心里面却激动不已,这么多年他终于有机会再看一看当年的恩人了。
1983年10月,段苏权如愿来到秀山县,他拒绝了当地领导的款待,而是抓紧时间找李木富,当地领导得知首长的心愿后,也通过广播,报纸等方式四处寻人。
李木富的儿子在报纸上看到消息后,便将此事告诉了李木富,此时已经86岁高龄的李木富隐隐约约的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救过一个小红军,但他也不能确定这个战功赫赫的将军是不是当年九死一生的小红军。
李木富在儿子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来到了秀山县政府,将自己50年前救下小红军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当地政府,而当地政府立马把消息告诉了段苏权。
二人再一次相见已经时隔50年,想起当年的经历,怎不叫人肝肠寸断呢?两个人抱在一起哭了好久。
李木富愧疚地对着段苏权说道:“当年你在我这里,吃不饱,穿不暖,最后还让你带着伤就离开了,直到现在我也感觉对不起你!”
段苏权激动地说道:“千万不要这么说,在当年你们已经食不果腹了,还能冒着生命危险留下我,这已经够了,要是没有你,怎会有今天的段苏权将军?你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吧!”
就当众人都以为李木富会抓住这个机会致富时,李木富却慢慢说道:“我个人没什么需要,但是如果可以就帮我们村修座桥吧”
原来在丰田村村前有条河,而这条河恰好是村里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到了梅雨季,河水上涨,孩子们上学就变得很不安全,家里得家长也提心吊胆的,如果能修座桥,以后孩子们上学就方便了。
听到李木富得请求后,众人羞愧难当,都佩服这名86岁老人得大公无私。
在段苏权的协调下,很快在丰田村前架起了一座爱心桥梁,不仅学生们上下学方便了,更方便了当地老百姓的出行,这座桥后来被当地人亲切的称为“红军桥”。
1984年,当地政府为李家颁发了一块名为“红军亲人的牌匾”,以此来纪念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段苏权将军和李木富的故事成为了秀山县红色经典,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军民一家亲,也让我们看到了党和人民的团结友爱,更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的传承下去,让每一代人都能体会到老一辈人的精神。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