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对后世子孙起着巨大精神影响的古代英雄,岳飞绝对是名列前茅。岳飞“尽忠报国”的精神,他的高风亮节,不仅为表率于宋代,也激励着后世。《尽忠报国:岳飞新传》是著名宋史研究专家王曾瑜数十年研究岳飞的集大成之作。作品以翔实而又准确的史料,立体呈现了两宋之交的政治生态环境、文化心理结构,真实再现岳飞辉煌悲壮的一生,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丰满的名将形象。
提到岳飞,人们常会想到岳母刺字——尽忠报国,但《宋史》及岳飞之孙岳珂的《鄂王行实编年》都不曾提到这一故事,因此有人认为这桩佳话有可能只是后人的虚构。王曾瑜是宋史学界实证史学的一员健将,举凡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典章制度史等等,他都有深入研究。在《尽忠报国:岳飞新传》一书中,王曾瑜也对岳飞“尽忠报国”的刺字进行了论述。岳飞在平定军失守之后,带领妻儿回到相州汤阴,一路走来,极目所见,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岳飞见到想念已久的老母姚氏,总算得到了一点宽慰。但是,山河的破碎,人民的苦难,使这个青年悲愤填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如此艰厄的世道,即使要贪生苟活,也极其不易,更何况岳飞绝非一个贪生苟活者。在河东的抗金战争中,岳飞已成为舍身于刀丛箭雨中的勇士。事到如今,他更强烈地感到,死难的乡亲必须用仇敌的血祭奠,大地的腥秽必须用自己的剑铲除。他闻鼓鼙而思奋,决心重返前线,为光复河山而效命。”“岳飞临行之际,姚氏请人在岳飞背上深深地刺上四个大字——‘尽忠报国’。这四个字不仅刻在背上,也铭于脑中。在往后的峥嵘岁月里,岳飞始终以百折不挠的努力,履践着自己和母亲共同的庄严誓言。千百年来,‘尽忠报国’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一面大旗。”
王曾瑜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专业从事宋辽金史研究。著有《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宋朝军制初探》《辽金军制》《宋朝阶级结构》《宋高宗传》等。可以说,王曾瑜对宋史的贡献特别值得称道。他的研究成果,从史料和方法两个方面丰富了我们的认识。其中,《尽忠报国:岳飞新传》就有很多历史细节值得我们品咂。如前文所述的“尽忠报国”。
今天人们谈及岳飞时,在提到他的“报国”时,总是对“尽忠”和“精忠”弄不清楚。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跟宋高宗有关。绍兴三年九月,岳飞在率领所部剿灭吉州、虔州的民变叛乱以后,于临安朝见宋高宗。有鉴于岳飞从建炎年间开始收复建康,到绍兴年间南征北讨,为南宋朝廷消灭内乱,在剿灭了吉州地区的民变以后,宋高宗第二次召见了他。期间,宋高宗亲笔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字哦,绣成一面战旗,命岳飞在用兵行师时作为大纛(dào)。因此,这成为混淆“尽忠”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尽忠报国”,岳飞流传下来的故事有很多:赫赫战功、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忠诚、十二道金牌的遗恨……其实,岳飞还有另外一面。《尽忠报国:岳飞新传》一书中就写道:“岳飞平日沉默寡言,语不轻发,一旦发话,又往往言简意赅,语重而心长。他对僚属有所批评,经常是在言语中稍微有所暗示,而僚属辈己闻之悚然。但是,这并不表明他胸中有很深的城府,事事处处须显示居高临下的身份;相反,岳飞的不矫饰,不矜持,不掩过,诚恳和谦虚,在当时是有名的。”“对于文士和幕僚,岳飞更是以‘礼士’和‘虚心’闻名。他很乐意同他们谈古论今,以问求学,并欢迎别人直率无隐的究诘。岳飞往往同他们谈论到深夜,方才就寝。他时常对文士和幕僚说:‘某被主上拔擢至此,倘有纤毫非是,被儒生写在史书上,万世揩改不得。’他要求别人发现自己的过错,必定见告。大凡混迹官场较久,特别是一旦拥有高官厚禄,往往沾染上令人憎恶的官气。然而在升迁至一二品大官,身任一支最强大的方面军统帅的岳飞身上,却无丝毫官气的踪影。他表里如一,坦诚待人,连自己年轻时酗酒的小过失,也并不对部属隐讳。”
关于岳飞的婚姻,其实也有很多可说道说道的。16岁那年,岳飞在老家河南汤阴娶了第一任妻子刘氏。很快他们有了岳云和岳雷。后来,刘氏抛弃岳飞母亲和孩子,改嫁两次。27岁那年,岳飞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她叫李娃。当岳飞成名后,只有他“旁无姬妾”,维持了一夫一妻,同李娃恩爱始终。《尽忠报国:岳飞新传》记载:“吴玠的属官到岳飞处商议军事,岳飞请他吃饭。这位属官对饭菜的简单,别无姬妾、歌童、舞女之类作陪和劝酒,颇感惊讶。他回去报告吴玠后,吴玠花费二千贯,买到一个仕宦之家出身的女子,并置办许多金玉珠宝作为妆奁,不远千里而送至。于是,岳相公纳妾的新闻便不胫而走。岳飞却将这个女子安置在一间空屋,两人隔着屏风交谈。岳飞说:‘某家上下所衣绸布耳,所食齑面耳。女娘子若能如此同甘苦,乃可留;不然,不敢留。’当他听到屏风后一阵不以为然的笑声,就将未见一面的‘名姝’‘国色’退回了。有人劝岳飞说:‘相公方图关陕,何不留此以结好。’岳飞说:‘吴少师于飞厚矣。然国耻未雪,圣上宵旰不宁,岂大将宴安取乐时耶!’吴玠得知此事后,也益加敬佩岳飞。”这既是岳飞不贪色的表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岳飞和李娃之间纯真的感情。李娃一直陪伴在岳飞生命的最后一刻。岳飞临终,身上还带着一块玉环。王曾瑜猜测:玉环是李娃给岳飞的纪念品。妻子至死不渝的深情,陪伴岳飞长眠地下。
至于岳飞为何遇害,其实几百年来,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都有所论说,包括:高宗对武将的猜忌与岳飞的质直强项;高宗担心抗金成功,迎回父兄,皇位不保;岳飞对选立太子表现得过于热心等等。而岳飞的最后时刻,《尽忠报国:岳飞新传》也作了许多细致地考究:“当日,狱官令岳飞沐浴,将他‘拉胁’,即猛击胸胁而死。按照规定,岳飞的尸体应当草草地埋葬在大理寺的墙角下。好心的狱卒隗顺含悲忍痛,冒险背负岳飞的尸身,就近走出临安城西北的钱塘门,偷偷埋葬于九曲丛祠附近北山山麓的平地上,坟前种两棵橘树,以作标记,诡称‘贾宜人坟’。宜人是宋时官员‘外命妇’的一种名号。”
在王曾瑜看来,岳飞的悲剧在于既要爱国,又须忠君,事实上两者不可兼得。他在生前最后几年中,既对皇帝愈来愈不满,却又不能摆脱忠君道德的束缚。最后则是宋高宗对这个根本没有野心的将帅下毒手。人们不能苛求岳飞具有反对专制政治的超前意识,岳飞的才能、品格和风骨尽管堪称是古代武将的典范,却反而不容于世,成为专制腐败政治的典型牺牲品。“岳飞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时代的悲剧,通过他个人的悲剧,得到了很强烈、很集中的表现。岳飞之死,标志着南北分裂,北方人民受女真贵族奴役的长久化。”
谈及岳飞给今人带来的意义,王曾瑜表示:“一个伟大而又多灾多难的文明古国,她之所以能屡仆而屡兴,千百年来的爱国主义传统,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柱,无疑是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每当祖国蒙受耻辱,遭遇劫难,濒临危亡之际,总是有大批大批的爱国志士,甘愿为她的荣辱、兴衰、存亡而献身。岳飞等先烈的榜样,鞭策着后人;而后人的奋斗业绩,也可超越前人。”(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