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洋油”?它是一种照明用的燃料。学名叫“煤油”,由石油或人造石油经分馏或裂化而得。
单称“煤油”一般指照明煤油,因为还有航空煤油的分类。也称“火油”,俗称“洋油”,粤语也称“火水”。
我们中国是在大约光绪22年正式从国外引进的。自从煤油引进我国以后,各式各样的煤油灯也就陆续出现了,在我们小的时候,都有用墨水瓶改装过煤油灯的经历,这些油灯又被叫做“洋油灯”。
“洋灰”是个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它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建筑行业还在经常用的水泥。
中国广大的内地接触水泥很晚,因为价格的原因一般用别的替代物。上海南京广州等对外交流较早的城市则很早就把洋灰用在了建筑物上。水泥最早都是从国外进口,我们国人给水泥起了“洋灰”这个称呼。
类似这样的物件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你都知道哪些?
这些东西有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有些依然活跃在我们身边,但是早早实现了国产化,随着国产化浪潮的推进,名字也逐渐国产化。
因为人们语言习俗的惯性,名称的国产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比如“自行车”,在进口之初就被冠以“洋车子”的叫法,现在已经进入新世纪,我们身边还有不少的人把早已国产的自行车称作“洋车子”。
众所周知,我国从清末开始落伍,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导致我们的经济发展环境很糟糕,民生物品的创造无从谈起,制造也少的可怜,长期处于物资匮乏中。
这种状况最为喜欢的是外国资本,它们利用自己产品的先发优势,在我们中国大肆倾销商品,使我们的民族资本迟迟不能正常发展。那个时代我们还不知道“倾销”是个什么概念,国内也没有反垄断法,反倾销法。反应到我们百姓生活方面就是感觉我们自己什么都不能造或者不如洋货好,所以洋油,洋车,洋布等等词语陆续出现并影响我们生活至近。
拿洋布来说,并非我国不能制造布料。事实上我们是纺织大国,但是我们早期的布料生产大多是个人家庭制造,或者小型手工作坊来完成。一方面质量略差,颜色也因为多采用自然颜料导致容易掉色,在加上相比较机器生产得成本控制不好,导致土布在和洋布的竞争中节节败退。
百年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吃尽了了苦头,即使在我们发展已经不错的今天,在我们的生活和风俗方面还是留下了不少过去贫弱的烙印。
最为令人担忧的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侵略后遗症还在影响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软骨症一天不去除,我们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或者基础不牢。比如以前的“韩流”,哈韩现象,还有“精日”现象,都说明了我们发展中的精神枷锁和羁绊还很多。
比较欣喜的是我们今天有不少年轻人,开始反思了。他们生活在一个我们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本身思想受外敌侵害相对小,于是他们开始抛弃苹果系列产品选华为,小米。阿迪达斯,耐克的中国销量也在降低。随着我们国家发展事实的教育,相信外来的精神鸦片最终会被战胜!
那么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洋”字的东西?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