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公共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简介
1.北京第五社会福利院
经验与实践: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北京市公共养老机构改革的统一安排下,从能自理、适合集体生活的社会老年人出发,探索调整住宿范围,为70岁以上能自理的特殊计划生育老年人提供服务。成为全国首家集中接收计划生育特殊困难老人的综合性养老机构模式,开辟了新的探索和实践。该机构在职能配置、团队建设、规章制度建设、专业培训、服务项目设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70多名计划生育有特殊困难家庭的老人入住,其委托人逐渐适应集体养老生活,现在有了安全感、安全感、幸福感和对老人的安全感,充分显示了集中收养试点工作的成效。
2.北京市朝阳区第二社会福利院
经验与做法:北京市朝阳区第二社会福利院现有养老床位469张,2017年正式投入运营,2019年通过北京市五星级养老服务质量认证。是北京星级养老服务的窗口单位。朝阳区采用ROT(转型-运营-转移)PPP建设方式,将社会资本引入共享产权养老设施运营,采取科学编制实施方案、优化投资主体、拓展融资渠道、明确权责关系、建立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担机制,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初步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老年人共赢。可以对老年人实施PPP模式
3.天津和平区老年公寓
经验与实践:天津市和平区老年公寓主要照顾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充分履行公共养老机构的基本养老服务职能,承担养老服务示范培训等重要任务。自2016年实施公共建设、私营经营以来,坚持“管办分离”,权责关系逐步理顺,初步形成“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良性互动局面。整体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入住老年人数量明显增加,服务满意度达到95%以上。它已经成为集老人生活、娱乐、疗养、康复为一体的幸福家园。实施政府支持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互补,将养老机构的运营与市场经济整合起来,既提高了专业服务水平,又凸显了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政府的日常财政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4.天津滨海新区天通方毅护理之家
经验与实践:天同方毅养老院成立于2016年,通过公共建设和私人经营的方式租赁给天津滨海新区天同养老院,定位为社区嵌入式小型多功能复合养老院。社区为载体,整合各种服务资源,为附近的老年人提供专业、个性化、便捷的养老服务,整合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的优势,整合生活服务、医疗服务、情感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一站式专业服务。除24小时长期护理外,探索康复期日托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各种上门服务,实现机构、社区、家庭养老。
5.天津市静海区海福祥养老院
经验与实践:海福祥养老院是第一家酒馆
6.河北省蔚县双井民政服务中心
经验与实践:河北省蔚县双井民政服务中心通过社会改革,初步实现了政府减负、企业盈利、人民满意的改革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坚持平等协商。建立民政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定期沟通对接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改革试点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运行机制,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第二,严格的合同约束。民政部门与承办方签订了权责明确的合同协议,将对特困人群的照顾服务作为最基本、最突出的条款,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第三,加强监督管理。根据各种标准,细化日常管理和护理服务指标,实现标准化管理服务。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确定收费价格,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不变。建立运行监督评估机制,定期评估,确保健康运行。
7.河北省新乐民政服务中心
经验与实践:河北省新乐市民政服务中心将经营权移交给专业服务团队经营管理,盘活组织闲置资源,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改革过程中,应成立有相关部门参与的改革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定期研究措施,严格招标程序,认真签订合同,确保公共建设和私人经营的顺利实施。成立由民政部门和经营者组成的评估小组,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建立台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立管理运行领导小组,抓好日常监督,严格检查制度。老年人连续两年住院满意度低于80%的,合同终止,经营者依法承担违约责任。支持运营商打造特色品牌,允许添加符合要求的机构名称,积极帮助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激发运营活力。
8.山西省阳泉市养老中心
经验与实践:自2014年阳泉市养老中心被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纳入公共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单位以来,其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和完善,管理绩效水平进一步优化和提高。第一,可以充分发挥公共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以护理床位占总床位的50%为目标,不断提高护理床位比例,提高残疾老年人的入住率。二是全面提升服务
务功能。切实加强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失能老年人医疗护理床使用95%以上;规范工作机制,完善标准化建设;岗前培训与定期培训结合,加强养老队伍建设;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立阳泉市第一家“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站。9.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爱祺乐牧民养老园区
经验做法:锡林浩特市爱祺乐牧民养老园区是一所“集中居住、养老育幼、政府扶持、多元运作”的牧区老年人集中居家养老园区,2014年投入运营,实施“公建民营”。现有床位990张,入住495户、636名老年人,服务覆盖该市70%的苏木(乡镇)。园区内有牧民综合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慈善超市、便民服务站、牧民餐厅、代收代缴、休闲广场和社区足球场等服务设施,促进了“养老育幼”事业的协同发展,初步显现出适合牧区老年人需求、民族特色浓郁、功能设施完善的特点。2017年典型经验被编入《走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时代——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汇编》,并成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参观点。
10.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社会福利院
经验做法:兴安盟社会福利院在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做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服务兜底保障基础上,探索实行“一院两制”的经营模式,逐步面向社会开放,收养社会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运营中大力推行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服务中实行多样化的精细服务。经过近5年来的改革创新,经受了市场的检验,得到了服务对象的认可,成为全盟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
11.辽宁省朝阳市养老院
经验做法:辽宁省朝阳市以公办养老院改革试点为契机,切实激发朝阳市养老院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服务管理水平,通过政府专班高位推动、科学筹划方案、严格程序把关、坚持公益属性、强化日常监管等多种举措,确保了运营主体市场化、兜底保障作用不减、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改革过程公平公正,改革措施扎实有序,取得良好成效。该院入住人员由原来的83人增长到136人,床位由原来的200张增长到415张;运营情况由原来财政每年补贴50万元-60万元,到现在每年向市财政上交88万元的资产使用费。同时,开办了益康医院,增设了特护区、养护区、休闲区、小食堂,并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工作,让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12.辽宁省沈阳市万佳宜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经验做法:辽宁省沈阳市万佳宜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万佳宜康”),是全国较早承担“公建民营”任务的养老服务企业,从2012年至今,成功运营1200张床位的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以及省内外近20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连锁机构。该公司率先推行“医疗+养护+康复”健康监控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连锁机构创新推行“3+1”服务模式。万佳宜康还致力于品牌输出、养老项目策划、设计、运营咨询等业务拓展和转型升级,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素材和典型经验。
13.上海市闵行区社会福利院
经验做法:闵行区政府于2017年撤销“上海市闵行区社会福利院”区级福利院事业单位建制,同步成立闵行区养老机构管理中心,将原社会福利院两个院区分别改设为民非性质的闵行区老年福利院、北桥老年福利院。改制后的两家福利院理事会主要成员由闵行区养老机构管理中心有关负责同志担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行“委托管理运营”。闵行区综合考虑办院规模和区位特点,实施功能错位发展,区老年福利院引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夯实医养结合特色;北桥老年福利院精心设计打造成为全市首家认知障碍照护专业机构。两家福利院均承担区级保基本养老机构职能,保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
14.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福利院
经验做法: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福利院,通过与区属国有企业上海凯成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上海市静安区和养老年福利院,形成“公益+市场”的托管模式。经过三年的改革试点探索,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成熟的管理与服务经验,打破人力资源管理限制和事业编制的铁饭碗,节省支出,提高办事效率。该福利院的改革是静安区探索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向企业化运作的一种新尝试,用工多元化、人才专业化、激励合理化,是对公办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管理模式的一种新实践。同时,创建“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模式,形成“医、养、护”一体化综合性养老机构,强化保基本养老机构的公益属性,实现了服务和管理质量的双提升。
15.江苏省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
经验做法:2013年起,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在南京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将670张床位尝试公建民营,先后通过公开招募、综合评审、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引进三家民办养老机构。7年来,三家公建民营机构积极依托该院公办养老机构资源优势,与该院一道,合力打造“一院两制”、优势互补的祖堂山机构养老服务模式,为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保证公办养老机构功能的发挥,凸显政府在机构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公办养老机构的公益性;二是破除公办养老机构双轨制,提高机构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三是推动了养老机构的市场化运行和管理。
16.江苏省苏州爱心护理院
经验做法:苏州爱心护理院于2006年成立,从初期的100张床位,发展到目前具有410张床位,入住率达90%以上。该机构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护理院、养老服务机构规范要求建设运营,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提供较好的机构养老场所;逐渐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形成行之有效、可以推广复制的系列标准化工作制度;注重队伍建设,持证上岗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打造业务精湛的医护人员和管理团队;先后连锁经营7家养老机构、26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经营总床位2310张,并整合资源向社区、居家等领域拓展,打造“和源爱心”品牌。
17.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颐康园老年养护中心
经验做法: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颐康园老年养护中心是淮安市首家公建民营改革机构,向社会开放6年来,机构入住率已超过75%,其中失能(失智)老年人占比近80%。颐康园结合淮安实际,探索形成“136”服务模式,从制度建设、设施配置、人员配备、服务流程、安全管理等五个方面探索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为更好满足入住老年人医养需求,颐康园在设立医务室基础上扩建护理院,设置内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科室,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18.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颐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经验做法:针对目前农村特困供养服务中心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方式粗放、保障能力不足、照护服务偏弱等问题,萧山区积极推行农村特困供养服务中心集团化运营模式,结合区农村特困供养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依托杭州萧山颐乐养老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农村养老新模式。采取资产国有化、运营企业化、项目集团化、品牌连锁化、服务专业化五项措施,助推农村特困供养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形成区、镇街服务设施相对衔接、布局科学、配置均衡、服务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优化服务多样性,有力提升萧山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
19.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广安养怡院
经验做法:宁波市海曙区广安养怡院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和社会化、优服务的改革目标,紧紧抓住所有权、经营权、保障权三个核心,稳妥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运营6年多来,通过探索制度创新,满足休养老年人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实施“养医康结合”,将专业医疗、康养服务从机构向居家老年人延伸;打造“院居融合”,不断拓展养老服务内涵;发挥“党建”引领,营造全院敬老爱老护老氛围。截至目前,入住老年人482名,床位入住率90%以上,入住老年人满意率95%以上,达到了政府、老人、家属三方满意的良好预期,较好地发挥了公建养老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示范作用。
20.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乐年长者之家
经验做法:合肥庐阳乐年长者之家从探索多元服务模式、加强内部管理、转变服务理念、构建标准服务体系、打造“嵌入式”机构、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等方面发力,提升了运营管理能力和客户满意度。还创建“1+1+x”养老服务品牌,通过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连锁化经营,打造一家旗舰店、一个综合管理云平台、多家服务周边社区的连锁型养老机构服务品牌,以集中展示、统一管理、分散布局、覆盖辐射的服务方式,精心培育养老服务品牌连锁化发展。
21.安徽省淮南市万家信德养老服务公司
经验做法:2012年以来,安徽省万家信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抓住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契机,从创办淮南市寿县众兴镇信德老年公寓起步,通过“公建民营”、“以域统点带面”连锁运营模式,创新市场化、精细化、网格化、智能化、专业化、标准化“六化”管理方式,探索出一条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品牌连锁发展新路子。目前已在淮南、六安、滁州、宿州、合肥5市承接运营了40家养老机构、4处托养中心、3个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分公司,总床位数达到6126张,入住老年人3870余位。
22.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社会福利中心
经验做法:宁化县积极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投资建成县社会福利中心并引进国德养老服务集团运营。2018年投入使用后,将优质医养资源、专业服务逐步延伸至乡镇敬老院,打造城乡一体、连锁运营服务品牌。截至2019年底,收住特困人员68人,全县失能特困人员供养率从12.8%提高到99.4%,现收住老年人162人,入住率%。在运营中,建立党支部,实行党建指导员、业务监督员、社工管理员“三员制”监督,老年人家属“家委会”评估,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公益性质不变、服务质量有保证;通过适老化改造提升、优化环境布局、嵌入慈善助老超市,使机构成为老年人的快乐大本营;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在照护质量深度、信息档案精度、亲情衔接力度、文化娱乐广度、食品安全强度等方面下功夫,真正让老年人愿意来、留得住。
23.江西省铜鼓县福利院
经验做法:铜鼓县福利院在充分满足全县特困失能集中照护和城镇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一院两制”模式,大力推行社会化养老,不断优化管理服务,实现公办养老、民办医护深度融合;完善工作流程、考评和考核等各项规章制度,破解工作人员吃“大锅饭”瓶颈;实行人性化服务,安全管理不放松,娱乐活动多样化,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个性化需求;引进专业化医疗机构,探索养护与医护一体、康养和救治融合的医养结合模式,破解老年人“康、养、医”难题,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照护水平。
24.江西省兴国县田庄上养老中心
经验做法:兴国县以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为突破口,在原埠头乡敬老院基础上,通过公建民营方式设立集生活护理、医疗照护、智能管理为一体的田庄上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公开招标确定运营主体,加强质量监管,给予扶持政策,在承担政府兜底保障职能,优先保障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和全县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积极推动医养结合落地,不断丰富服务内容,通过内部自设医院、开辟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中医康复疗法等途径,有效实现养老、康复、医疗一体化,将“养+康+医”理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淮南机构改革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