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有“穷秀才”,却没有“穷举人”呢?

发布啦 0 0

在古代,我们一般说中了进士就等于可以当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家族的命运都会改变。但是在进士之前还有秀才和举人。那么,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穷秀才,却没有人说过穷举人,按说都是一样的,怎么会这样呢?其实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秀才和举人的地位是不同的,待遇也不同。

为什么古代有“穷秀才”,却没有“穷举人”呢?

隋唐的科举制创立以来,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但这也只是给了很多家庭机会而已。

科举制度是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很多人一辈子也只是一个童生。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再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

为什么古代有“穷秀才”,却没有“穷举人”呢?

如果这样对比的话,那么秀才比举人低了一个级别,但别看这一个级别,很多人一辈子都是达不到的。如果从待遇上看,两则的差别也还是很大的。

取得了秀才的名号就进入了""的行列,但是仍然还是没有脱离民籍,也就是没有太高的地位,而且士这个地位还约束着秀才不能从事贱业(工和商),这就导致秀才没有工作可以做,所以,日子并不好过。秀才还是有一些特权的,享有升堂不下跪、免赋税等待遇,和当地的父母官有对话的资格,见面也无需下跪。但是,这些东西不当饭吃,徒有虚名。

为什么古代有“穷秀才”,却没有“穷举人”呢?

举人就已经是功名,可以直接做官,不过需要参加吏部铨选,只有在出现职位空缺并且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就有可能授官。而且,举人在地位上与县令平起平坐,可以自由出入府衙。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0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