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老臣回乡养老,每日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旨:满门抄斩

发布啦 0 0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也就是说我国尚处于唐朝时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了,而著名哲学家,马克思也曾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由此可见,历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尤其重要的。

76岁老臣回乡养老,每日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旨:满门抄斩

所以相对而言,中国长达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重点,而这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就像是一条滚滚而来的大河,有众多的支流,而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应该就是封建社会时期,因为它占到了两千多年,将近一半的年头。

说到封建社会,那涵盖是非常广泛的,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威震天下开始,到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结束,期间经历了无数王朝的大起大落和更新换代,但在历朝历代都有一个绝对的共同点,那就时都勋在一个站在食物链顶尖的人物,皇帝。

一直到现在,在有些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依旧保持着皇帝的存在,但是这些皇帝只是国家的象征,手上并没有实权,但是中国古代的皇帝不同,不但是国家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并且还是手握重权,执掌天下的,所以当时的皇帝基本就是天之骄子。

76岁老臣回乡养老,每日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旨:满门抄斩

虽说皇帝的地位很高,但是就当时的社会状况,要坐到这个位置上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每逢新王朝的建立,皇帝都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稳固自己的统治,而历朝历代手握兵权的大臣大多都很识相,主动交出兵权告老还乡,正常事情到此就结束了。

但是有的皇帝却不肯罢休,甚至要将人家赶尽杀绝,76岁老臣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令:满门抄斩。

古代逐渐加强的中央集权

其实对于古代帝王来说,加强中央集权的办法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杀人,最早的时候,大汉就曾采用一个阳谋来变相的加强了中堂集权,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时期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殊不知其实这也是来之不易的。

76岁老臣回乡养老,每日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旨:满门抄斩

当汉武帝刘彻刚刚继位的时候,手下的文臣武官都是自己老爹汉高祖刘邦的手下,早年随着刘邦四处征战,最终扫平四方,所以无论是地位还是手中的权力都是非常高的,从具体的表现都能看出来,当时汉武帝出行的时候,排场还没大臣的大。

试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环境之中,下属出门的阵容比董事长的还要豪华,这多少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当然作为初登大宝的汉武帝总不能杀了他们,所以采取了一项措施,通过推恩令来削弱诸侯的势力,以一个无法拒绝的阳谋来达到目的。

此外与朱元璋做法最接近的也就,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了,我们知道,赵匡胤的皇位来的是有些戏剧性的,当时正是五代十国末期,手握兵权的自己带兵外出平叛的时候被自己的手下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的位置。

76岁老臣回乡养老,每日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旨:满门抄斩

这时候的赵匡胤是非常担心的,自己的手下可以用黄袍加身来对执掌兵权的自己,那么现在执掌兵权的手下有朝一日会不会这样对待别人,所以出于这一点考虑,赵匡胤还是决定采取措施,以吃饭的名义通过威逼利诱让他们让出兵权,回家养老。

但是他和朱元璋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家养老,而并没有将他们赶尽杀绝,朱元璋这样做其实是有自己的原因的,那就是身世问题。

朱元璋的逆袭之路和担忧

用最通俗的说法来形容朱元璋,那就是草根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元璋登上帝位的过程是中国历史之中绝无仅有的,要不是真实的历史摆在这里,估计压根都没人相信这个故事,朱元璋是从要饭的叫花子逐渐走上了皇帝之路。

76岁老臣回乡养老,每日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旨:满门抄斩

当时正处于元朝末年,连年的天灾导致天下大乱,朱元璋的家庭也没有幸免,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双双离世,当时的朱元璋为了自己不被饿死,所以就融入了当时日趋扩大的逃难大军,每天靠乞讨勉强填饱肚子,而后朱元璋还去寺院当过十年和尚。

并不是其真的愿意遁入空门,只是在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代,在少林中多少还能吃顿饱饭,十年之后,当年闹饥荒的人民已经变成了推翻朝廷的起义军队,朱元璋也很快融入到其中,并且结识了许多英雄豪杰并逐渐掌握实权,成为实际上的领导者。

在几年的南征北战之后,朱元璋所领导的起义军队越来越庞大,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而朱元璋自己则是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帝的位置,这可以说是现实版的丑小鸭变成凤凰了,而登上皇帝位置的朱元璋却是忧虑万分。

76岁老臣回乡养老,每日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旨:满门抄斩

小时候的遭遇有多苦,现在就有多看重这个皇帝的位置,所以刚把别人江山打下来的朱元璋从刚登上皇位就开始担心自己,终究有一天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被别人取而代之,所以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避免这件事情的发生。

朱元璋的各方面做法

首先就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朱元璋认为元朝之所以由盛转衰是因为其自身的制度有问题,主要是将朝中的权力有些集中,为了自己不重蹈覆辙,朱元璋直接将沿用千年的丞相制度废除,分为六部分别制衡权力。做到了这些,朱元璋还是不放心。

他还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情报和间谍机构,东厂,西厂和锦衣卫,主要就是用来监视人们的所作所为,这个范围就比较广泛了,不仅仅是朝中的官员,甚至连地方上的人民都要监视,对于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和统治的人,全都处理掉。

76岁老臣回乡养老,每日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旨:满门抄斩

当然,朱元璋所针对的,还不止是这些人,对于当年随他打天下的一众大臣手中的重权也是十分忌惮的,并且下手夺权都是毫不手软,真是应验了一句话最是无情帝王家。

李善长的领悟

李善长之所以申请告老还乡,实际上因为已经有人为他展示了前车之鉴,此人就是刘基,刘伯温,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种现实的事情就发生在了刘伯温身上。

我们都知道,刘伯温可以说是满腹锦纶的人,早年的时候就非常好学,正是由于求学时期遭受较多的挫折,所以才选择归隐,而当时的朱元璋在带兵作战的时候,身边正好缺少一位谋士,于是在知晓刘伯温之后历经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他请出山。

76岁老臣回乡养老,每日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旨:满门抄斩

在此后的战斗之中,刘伯温也并没有令朱元璋失望,各种的出谋划策造就了朱元璋的各种出奇制胜,慢慢地扩大了自己的优势,可以说是大明王朝的建立少了刘伯温压根就没戏,不仅如此,在明朝建立之后,刘伯温依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了朱元璋能够坐稳皇帝的位置,刘伯温不但协助他有效地治理,甚至还根据当时国家的现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使用的政策,此外就是听闻了朱元璋的焦虑之后,也是通过自己神鬼莫测的玄学大法,推选出了朱元璋潜在的威胁所在。

并且亲自歹人将其扼杀在了摇篮之中,就是这样一位大功臣,却被朱元璋来了一手卸磨杀驴,当时随着刘伯温年事已高,告病还乡之后,朱元璋便是再也不闻不问了,虽说当时朱元璋给其开了药,但是吃了之后病情越发严重。

76岁老臣回乡养老,每日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旨:满门抄斩

当刘伯温强支病体入朝见到朱元璋之后,却被告知是你想多了,安心养病之类的话,自此,刘伯温从返回家乡一直到撒手人寰,朱元璋都没有再来看他一眼,当时的武官李善长就是因为看到了刘伯温的结局,所以在七十六岁的高龄请求告老还乡。

依旧是悲惨的结局

按照年龄来说,其实李善长是要比朱元璋年长许多的,并且作为当时朱元璋军中能征善战的武将,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当时朱元璋还没当皇帝,对自己的态度可以说是当长者看待,非常的尊敬谦卑,但是当了登上皇位之后,朱元璋的性格就变了,以前的交情基本不看。

76岁老臣回乡养老,每日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旨:满门抄斩

李善长在看到刘伯温的结局之后,心想,一个文官都是这样的结局,那手握兵权的自己岂不是早晚步了后尘?所以在东窗事发之前,主动交出兵权,告老还乡,回家种地,朱元璋也是应允了。

但是李善长最终还是把自己给坑死了,自己回家之后,对于宅院自然是要修复一番,但是本应该去请工匠的李善长竟然命令当地的武官带着士兵前来给自己修缮,朱元璋在知道之后,其实已经有疑心了,但后来的一件事,终究是招来了杀身之祸。

胡惟庸作为当年朱元的宰相也是稳定局面的棋子之一,谁知道胡惟庸权力一大自己就飘了,当时在朝中拉帮结派的时候就找过李善长,但是被拒绝了,直到胡惟庸被朱元璋斩首彻查乱党的时候发现李善长竟然和此事有关联。

76岁老臣回乡养老,每日耕田种地,朱元璋却下旨:满门抄斩

而后又想到了李善长随意召集军队这一档子事,所以朱元璋直接下令,将尚在家中的李善长全家斩首,以除后患,就这样,直到情况放弃兵权的李善长因为朱元璋的怀疑赔上了全家的性命。真可谓伴君如伴虎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1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