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淡忘在我们视线里的不孝子许光达在1955年9月27日的时候被授予了大将军衔,授予军衔的道路上也有一些小波折。许光达主动提出要把荣誉让给更有才能的人,但是他这些年对革命的所作所为共产党领导都看在眼里,不顾他的请求依然让他坐在这个位置上。
许光达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亲自参加了多次革命还身受重伤。20年的革命生涯十分艰辛,我们只是将孙中山等人物的名字记载在史书里,但是还有一些作出贡献的人正在被遗忘。他们的丰功伟绩以及一生的故事也充满了心酸与自豪不是吗?
他为我国的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没有被记载在历史书上让我们背诵,我们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许光达的父亲是农民没有文化,不能和别的家庭一样实质性地帮助到自家的孩子。许光达从小的时候对父亲就只是简单的父子关系吧,20多年没回家真的是因为工作很忙吗?他甚至更换自己的名字,其中的缘由又是为何?
这要是在封建家庭里,不联系自己的父母随意更改名字随便的一条就足以让爹妈打断腿了,可以想得到他小时候一定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调皮有主见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出息,这句话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果不其然最终他还是成为了共产党的高官。
许光达的事迹中最让人鼻酸的就是老父亲到解放军营找到肖劲光,满眼泪花地拿着照片说这个是自己的儿子。如果我们置身其中,一直以为自己的儿子去世了却无意中发现成为了著名的历史人物,但是儿子的同事却不相信眼前的老农民是许光达的父亲,其中的感受大家可以自己细细品味。
许光达在考上长沙师范学院的时候就一直很顺利地发展着,一直到考入了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之后还在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进修过,在当时的年代他还出国留学过。我们都知道许光达的出身并不优秀,能够有机会和金钱去出国留学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机遇。
而我们现在的同学有着优渥的条件,在学校里却频繁玩游戏。我们看到先辈为了祖国的统一如此拼命,再低头看看我们自己真的是自愧不如。是什么让一个人在战争中鞠躬尽瘁呢,我想除了自身的觉悟就是一颗善良的心吧。他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从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到进入学校炮兵科再到成为炮兵营见习排长。从上学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此人绝非等闲之辈。
1927年10月初,许光达在南昌起义中被炮弹炸伤,当时他的职位是第11军25师75团3营11连排长、代理连长。这还仅仅是在20年革命生涯的初期——南昌起义的时候,当时通信不发达他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如果换成现在的话,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意吧,何必要在战场上以身犯险呢!
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许光达就被通缉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这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这一年里究竟做了些什么?估计他的岳父和父亲都有这样的疑惑吧。
没错,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竟然也会有通缉的历史,最滑稽的是他还在岳父的帮助下当了清河县的警察局长。他化名为许泛舟,在某天做好准备之后用一桶煤油放火将监狱里的政治犯全部都放出,这又是为什么呢?许光达又为何会被通缉呢?
1928年初的时候他辗转到国民党里从事士兵运送的工作,距离在南昌起义炸伤才间隔三个月。想必身上的伤还没有完全好吧,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知道了一定不会让他继续这么辛苦的工作的。好景不常,没几个月的时间许光达就被发现了,于是他再次踏上了奔波的道路。
为什么这个时候不养精蓄锐准备打好下一站呢?爱党心切固然很好,但是自己擅自做决定也会有很大的隐患。尤其像是卧底这样的工作,是需要有人配合的,一个人单打独斗万一被困在里边最后进入监狱,那这辈子不是就再也没有为党做贡献的机会了吗?
我们再来看看他第二次捡回一条命之后做的事情,这次许光达可能是吃到了苦头回到了长沙。可是如果他没有擅自去卧底也就不会有后面被通缉的事情了,每件事情的产生都各有利弊吧。只是在长沙的这段时间他还做了两件大事,一件就是结婚,一件就是轰动警局的故事。
他当时利用自己的权利查了一些关押的共产党员的一些资料,之后出于自身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放火把这些人给解救出来。这些都是些无辜的人们,只是牵动了国民党的利益被关押在这里。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救中国的唯一机会,人民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资本主义不能永远都占据大头。
当时共产党的身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和国民党之间还有小小的矛盾。当时的共产党和现在可是不同,许光达在乱世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放弃,这才有了几十年之后成为大将的光荣事迹。看来无论是什么时代,要想成就大事重要的就是找到正确的方向持之以恒地去做,不要放弃自己最初的想法。
说完许光达早年的光荣事迹之后,我们来他谈谈他的婚姻。他是1908年出生的,1928年与邹建华结婚的。他是在20岁的时候结婚的,这在当时也算是晚婚了。他一个知识分子接受了自由民主的思想熏陶,为什么可以接受父母的安排和邹建华在一起,两人之间存在情愫吗?
包办婚姻是指第三人违反婚姻自主的原则,包办并且强迫他人缔结婚姻关系的违法行为。而许光达与邹建华的婚姻为何会被包办呢?自古以来父母都只想着和有权有势的家庭结亲,而许光达的家境并不殷实。其中的缘由让人捉摸不透。
许光达的婚姻是历史上罕见的双方都满意的婚姻,像他这样的人因为理想和抱负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当中,没办法像别的人一样沉浸在小情小爱当中。新婚后十天许光达就离开再没有音讯,十年后相见两人都没有变心。而后携手走过几十年,就有了这样一张恩爱夫妻的照片。
可既然都说是包办婚姻,我们站在双方父母的角度上去思考。
许光达的父亲当然非常满意啊,能够攀上一个好的亲家谁不愿意呢?可是作为邹建华的父亲来说他又承受了多少,女儿的好老公把自己的工作都给丢没了?许光达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又在考虑什么呢?清河县警察局长的位置是岳父给找的,自己最后不仅大闹了一顿而且还让岳父失去了一辈子的饭碗。我们固然要尊敬这位共产党的先辈,但是他有时候做事情也的确给自己最亲的人带来了一些伤害。
从这里许光达的表现和之后新婚后十天被通缉就私自离开可以看得出邹建华初期的情感是要高于许光达的,或许这段感情从开始的时候就是邹建华的一厢情愿,许光达的改变是患难见真情。谁能够拒绝一个能和自己风风雨雨并且不求回报一心奉献的妻子呢?
在身份不被认同的那10年之久,夫妻两人背负着骂名和罪名,承担着社会和众人的有色语言和压力。有过常年异地恋的人可以了解到恋人相思的痛苦,可当时在内战年代那种思念中还包含着对许光达安全的担忧。我们现在已经比当时要好过多了,那时候一封书信要辗转多次有时候还会被送丢。许光达与邹建华对爱情足够的忠贞,两人一直都在不断地坚持着,终于等到了相逢的那一天。
这段感情一直被众人称赞恩爱和睦,但是他在这段感情中真的算是尽心了吗?恐怕许光达一心想要拥有的都只有自己的事业罢了,一方面我很称赞他的才能以及魄力,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对他是否是婚姻里好的选择展开了思考。
纵观许光达的一生并不平凡,可家境贫寒、经历坎坷是传奇人物的标配。只有经历过失败甚至是被人瞧不起的人,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之间卯足力气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做出让人骄傲的成绩。这就要想到他小时候家里没钱让他念书的事情了,甚至为了生存他还被过继到亲戚家里。
原生家庭贫穷不是自己的错,但是不努力也是自己的错。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们没有战乱,也不会因为自己选错位置而惹来杀身之祸。只要不是挣钱欠高利贷被人追债都能够有个幸福的人生,许光达当时被通缉之后如果没有继续努力,那么今天的故事就不是传奇而是时代的悲哀了。
1928年他逃出长沙,第二年的7月份,他又靠着自己的努力找到党组织被派到上海的军事训练班学习。之后没多久就成为了党中央代表去参加军事行动,很快他参与了工农红军6军的组建成为了参谋长。从他的履历来看他从未停止过努力,短暂一生为什么不能找些时间休息一下呢,况且自己还是已婚的人,难道他就不惦念自己的妻子吗?
许光达成功成为了参谋长之后又很快成为了团长师长,其中他有过两个月与主力失去联系的阶段,他曾率领部下攀登悬崖幸运地是活了下来。绝境必将生出勇气,就算一个男儿也是有脆弱的时候吧。听到这里的时候觉得真是生不逢时,为了在战争中活下来究竟作出了多少努力。
他就像是机器人一样,似乎身上的从来都不是血肉之躯。1932年的时候他在应城受到严重的枪伤,当时因为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子弹甚至都没有取出来。这些故事父母闻知的话又该多么心疼!他没有义务冲在前线去和军队厮杀,但是他还是做了并且身负重伤战功赫赫,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我们谁都无从知晓。
每次只有身受重伤的时候才会去学习去回家,这一次他被送到莫斯科去治疗,这一次可真是侥幸换来了一条生命。在炎热的夏季,子弹没有取出来,伤口发炎溃烂的程度谁能知晓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是这个时候已经顾不得爱惜自己的羽翼了。
四年之后许光达要求回国继续加入战争,可是被拒绝。之后他就加入了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汽车培训班学习,直到1937年11月许光达才再度回国,这些时间节点其实都是可以给家里写信的。最起码让自己的父母知道自己还活着,那也是一份莫大的慰藉。
抗日战争的时候他发表了很多文章,都是这些年受伤期间去学习总结研究的,可谓是心血之作。像是《抗打在国防教育上的贡献》《战术发展的基本因素》《论新战术》等等文章,此后的几年内,也是跋山涉水走过了很多地方,领导过很多游击战争摧毁过日伪军的据点。光是听听都觉得危机重重,每一次都是真刀真枪地在战斗,一次次战争中能够活命也真是一件难事。
许光达是一个视工作为生命的人,在抗日战争的那十多年里他每次都当大头从来都无怨无悔。可以理解工作的性质非常繁忙甚至高度紧张没有时间联系家里,或者他自己也觉得这本来就是一种保护家庭的方式。可是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别的领导人物就也和他一样一次都不回家里吗?
最初的时候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许光达那么多年都不回家,他难道就不知道最大的功勋和荣誉都不及在父母身边陪伴数载吗?其实走近他的故事中我们才能发现他也有自己的无奈,当时处于共产党的尴尬时期,因为身份被通缉就只能被迫离开家乡隐姓埋名地生活。
他最初的几年恋家的情节应该是最严重的,当时通信不方便的确是不能与家庭取得联系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纪实片里有提到他是与自己的妻子写信的,为什么就不能够给自己的家人写信呢?后来邹建华也奇妙地和许光达相遇了,两人甜蜜地生活着为什么就不能够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呢。
在现在的社会里孩子都是很恋家的,准确来说是舍不得吃苦的,更别说是二十年不回家了。仅仅一年不回家就已经背后抹眼泪了,即使是男孩子也不例外。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我们又能有多长时间陪伴在自己的父母和亲人身边。对于革命和国家来说他是功臣,对于父亲来说他就是不孝子。
自己的亲身骨肉不知死活,这种折磨虽然比不上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对于一个没有文化的父亲来说也是很心酸的吧。父亲虽然嘴上说支持孩子心疼孩子,可是父亲的感受又有谁能够体会得到呢。过继一定是无奈之举,可能就是这一举动才深深地刺痛了许光达的内心,换言之哪怕家庭再贫寒只要一家人能够勉强混口饭生活下去应该也不至于造成二十年都不和家里联系的惨状吧。
其实对于许光达的事迹来说,我眼中看到的不全部是光荣事迹。因为所有个人的光荣事迹背后都是一群人的无私付出,比如说自己的妻子比如说自己的父母。知情人说在当时包办婚姻的社会中邹建华的父亲能够同意这门婚事足以看出他的豁达,可是作为父亲不豁达又能怎样呢?
在得知邹建华被通缉之后,岳父把他安排到警察局里。最后他的一时冲动还是让岳父以渎职的罪名被免职,个人的丰功伟绩纵然骄傲,可是他不是一个好的老公。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可能不会因为他才华横溢就愿意跟他结婚,因为过日子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柴米油盐和依靠。
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究竟是战功赫赫的名人,还是陪伴在身边没出息的孩子呢。其实身为家长,有个厉害的孩子但是常年不在身边晚年孤独其实也是一种悲哀。老话说得好养儿防老,很多人的孩子都能够陪伴在自己的父母身边撒娇,但是许光达的一生似乎没有这样的荣幸,他看到同龄人应该也会有一丝伤怀吧。
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许光达虽然在事业上成绩斐然,可是自己的父亲和亲人却一直在寻找他。这一点也给父母带来了警示,其实我们再努力也只是人,一个人要承认自己的普通不要对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自己养大的孩子只要能够有一个生存的技能,能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快乐的生存就可以了。
只是名人毕竟是少数,这也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在承认和铭记他的同时也应该对自身和所处的环境做出一些反思,我们应该采取好的方法去权衡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