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石油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21年,我国探明石油储量新增10.45亿吨,天然气储量新增10951亿立方米,油气产量达到3.14亿吨。
可是在70年前,我国还是一个“贫油国”,正是老一辈石油工作者们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让我国的石油工业从无到有,进而发展壮大。
1957年,为了突破石油产量的瓶颈,毛主席决定更换石油部长,彭德怀推荐了余秋里。
“独臂将军”余秋里率领5万精兵强将开展了石油大会战,通过埋头苦干开发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一举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基础,为整个国民经济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液。
余秋里
建国初期的石油工业
我国有关石油的历史记载十分悠久,但现代石油工业的形成却又非常滞后。据《水经注》记载,早在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就在四川凿井煮盐,学会了挖掘利用地下的天然气资源。
1080年,宋代科学家沈括任延安经略使时,就在当地发现了有种油类从石头间“汩汩而出”,将其称之为“石油”。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大胆推断“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这可以说是石油勘探的最早论断。
1907年,清政府在陕西设立石油工厂,通过汲取、提捞的方式开采石油。到新中国成立前,延长石油厂一共产出了6000吨原油,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沈括
尽管解放军曾经闹过用缴获的机油炒菜的笑话,但毛主席等领导人深知石油的重要性。
西方列强已经开启了工业革命,与农耕社会的差距不断扩大。而石油正是工业革命中重要的动力来源。
我国当时只能依靠进口石油勉强维持少数基础需求,因此老百姓把石油称之为“洋油”。发展自己的石油产业成为了全国上下的共识。
1949年10月18日,中央政府成立了燃料工业部,陈郁任部长。1950年设立了石油管理局,清华大学地质学者出身的康世恩担任西北石油管理局首任局长,开启了石油勘探业的序幕。
石油产业
受制于当时的条件,我国的石油主要来自于东北的人造石油厂。通过复杂的干熘等工序,从页岩中提取石油,不仅产量低,而且成本高。
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石油供应极度短缺,愁坏了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国家只能动用宝贵的外汇四处求购“洋油”。
1952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就任地质部部长,毛主席在接见他时专门谈到了石油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制约的问题。
李四光乐观地说:“中国地质构造丰富,应该有富油层!”
毛主席听后高兴地说:“那我们就痛痛快快地干一场!”
李四光
1956年,石油工业部诞生,在所有部委中虽然最小,但却是举足轻重。
原总后勤部部长,李聚奎上将被任命为首任部长,位于德胜门外六铺炕的石油大院顿时热闹起来。
李聚奎上任后主抓了“黑油山油田”(1965年改名克拉玛依油田)的开采。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从全国各地组织了几万名石油工人前来支援油田的开采,当年产原油33.38万吨。
客观上来说,李聚奎部长对石油产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他任部长期间,老油田玉门油田面貌焕然一新;新疆黑油山油田、青海柴达木油田和川中油气田的产量稳步上升;还进行了松辽石油的普查工作,为后来发现大庆油田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毛主席
但这些工作在毛主席等领导人看来还远远不够。我国内外都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压力,急需大量的石油供应。
李聚奎工作勤恳,守成有余,开拓不足,他过于倚重页岩油,在天然石油的开采上面犹豫不决。
1957年,李聚奎领导的石油战线所生产的原油总产量才146万吨,其中近半数还是页岩油。
这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的201万吨年产量差距甚远,而当年我国的原油需求量为500万吨。
李聚奎
巨大的原油缺口吞噬着国家大量的外汇,这种情况让国家领导人心急如焚。
1957年,其它部门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的目标和任务,唯有石油工业部不及格。
毛主席对石油部的工作很不满意,他需要轰轰烈烈的石油大开发,迅速跟上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
加上李聚奎喜欢在石油大院内举办舞会的消息传出,也让毛主席心里有些不爽。为了扭转石油工业部的被动局面,更换主帅一事就提上了中央工作的日程。
毛主席
“独臂将军”出将入相
1958年1月,毛主席会后叫住了周总理:“你找彭德怀同志商量一下,从部队中找个人接替李聚奎同志。”
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听到周总理的意见后,问道:“新的石油部长有什么要求?”
周总理说:“第一条,年纪要轻;第二条,要能吃苦,搞石油就得革命加拼命;第三条,要有勇有谋,能迅速打开局面。”
彭德怀将年轻一些的高级将领梳理了一遍,沉思片刻后答道:“我看余秋里就行。”
余秋里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周总理对他也比较了解,于是点头道:“这个人有思想,有能力,确实比较合适。”两人达成共识后,迅速向毛主席汇报。主席也深为赞同,对总理说:“你先和余秋里谈谈,过几天我再找他。”
余秋里
听到总理提及自己的去向,余秋里很吃惊,他有些担心完不成任务。半个月后,毛主席在颐年堂接见了余秋里。
余秋里信心还是不足,他说:“我之前从没接触过石油工业,我怕有辱使命。”
主席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着问道:“你今年多大了?”
余秋里答道:“43岁。”
主席正色地说:“建设新中国,经济工作很重要。李聚奎同志搞石油有些力不从心了,而你精力充沛,不熟悉也要逼着自己去学习!”
余秋里连忙站起来,说道:“我服从中央的决定,努力把石油工作干好!”
毛主席听后十分高兴,当即表态:“你如果缺人,军以上干部随你挑。”
毛主席
1958年2月11日,余秋里正式走马上任,从此开创了我国石油工业的新局面。
彭德怀之所以要向毛主席推荐余秋里,是因为他太了解余秋里了。
彭德怀元帅横刀立马、戎马一生,余秋里中将就是其麾下“五将虎”之一。余秋里长期跟随彭德怀南征北战,深得老上司赏识。
1914年,余秋里出生于江西庐陵县坪里村。家里世代务农,生活贫困。
15岁那年,余秋里报名参加红军,指导员在登记名字时,他回答道:“我叫狗娃子。”
指导员说:“你是秋后出生,以后就叫余秋里吧!”
余秋里这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余秋里在部队里勤快、勇敢,成长得很快。
彭德怀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余秋里已担任第18团政委。
在一次掩护大部队转移的阻击战中,敌人的子弹即将击中团长成钧,余秋里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拉开了成钧,自己左臂却不幸中弹。
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简单包扎。直到1936年到达甘南后才开始做手术,可是手臂已经坏死,只得截去左臂。
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抗日战争爆发。
1938年,余秋里出任120师第三支队政委,司令员是失去了右臂的贺炳炎。两位“独臂将军”搭档,在百团大战中打出了威名。抗战胜利后,余秋里任120师358旅政委,晋绥野战军纵队政委。
余秋里
余秋里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很善于学习、总结,有很强的鼓动能力,特别适合做政治工作。
他在训练中推广了“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互教互学”的活动,掀起了群众性大练兵活动的高潮,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毛主席表扬了这个练兵方法,称之为“突破历史的新创造”。
1947年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部队中投诚过来的战士迅速增多,造成一定程度的纪律松懈,战斗力下降。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在攻打榆林战斗中两次失利。
余秋里意识到了部队思想出了问题,他从观看话剧《白毛女》时,战士们的情绪变化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在三查中诉苦,在诉苦后再三查”的方法,组织巡回诉苦团,以阶级教育为龙头,增强部队士气。
余秋里
彭德怀得知后,专门来到358旅实地考察了3天,随后将余秋里的经验向整个野战军进行推广。
“诉苦”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部队士气空前高涨,在随后的战斗中,歼灭敌军5个旅,计3万余人,取得了西北大捷。
1948年1月,余秋里专程前往米脂县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听后,高兴地说:“你这个诉苦三查很好,解决了困扰我们已久的俘虏兵教育问题!”
毛主席随即向全军推广了余秋里这个“新式整军运动”。
正是因为余秋里具备优秀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彭德怀才毫不犹豫地推荐他出任石油部长,周总理和毛主席才一路绿灯,促成了余秋里转战石油新战场。
毛主席
余秋里是帅才
余秋里上任后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首先去拜访了李四光,听取了他对中国石油的一些科学看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调研后,余秋里心里有了底,这才前去向毛主席汇报自己的工作思路。
余秋里认为松辽大平原上肯定有石油。目前应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一举把石油找出来。
毛主席深以为然,他告诉余秋里:“放心大胆去干!”
余秋里有了尚方宝剑,回去后从全国调集精兵强将,组建了松辽石油勘探局。
余秋里
1959年9月26日,松辽平原钻出了第一口油井。
1960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余秋里向毛主席汇报了勘探进展,确认松辽平原有大油田,并提出了开展松辽大会战的想法,中央很快批复同意。并安排了3万多名部队官兵转业参加会战。
余秋里一边准备石油会战,一边挖掘新疆、玉门、青海和四川等4个老石油天然气基地的潜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1959年,我国石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天然原油为276.3万吨,占比73.9%。
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余秋里
1959年,上海、克拉玛依、大连等八大炼油厂相继投产,共生产出各类油品共计234.9万吨,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极大地缓解了我国石油的供需矛盾。
1960年3月,举全国之力的大庆油田大会战拉开序幕。余秋里深知这次会战只许胜不能败。
油田自然条件恶劣,全国各地的建设者蜂拥而至,管理协调难度骤然增加。
余秋里充分发挥了组织、宣传才能。形成了一套“大喊口号,鼓舞士气,迎难而上,大炼石油”的工作方法。石油工人的激情迅速被点燃,激昂的斗志被激发了出来。“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等宣传口号响彻整个松辽平原。
余秋里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推行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号召石油工人克服困难,为国争光。
石油
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代表会战职工发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
在鼓劲的同时,余秋里坚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发石油。他组织科研工作者进行科技攻关,编制采集、运输作业流程,开成了一套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
在出油的关键时刻,余秋里和李人俊、康世恩等领导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一位领导感概地说:“余部长和石油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讲不完。”
1963年,大庆会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年产原油470万吨。当年全国原油总产量突破了648万吨,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97.6%。
在12月的第二次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周总理郑重地宣布:“中国的石油已经可以基本自给。
周恩来
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毛主席得知喜讯后,连声称赞道:“余秋里是帅才。”
大庆油田的成功开采,压在石油部门头上多年的阴云一扫而空。全体石油工人都振奋不已。但余秋里没有时间庆祝,1964年,他又马不停蹄地组织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
1965年,胜利油田成功产油,当年就采油83.8万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的成功投产,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石油面貌,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余秋里这位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者,在其中功不可没。
油田
1965年,余秋里圆满完成了中央和毛主席交待的任务,卸任石油部长职务后,调任国家计委担任领导人。
1982年9月,他重新回到军队,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协助整顿军队,为百万大裁军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9年,余秋里在北京逝世。
余秋里
余秋里一生堪称传奇,他既在革命战争中出生入死,成为“独臂将军”;又在新中国建设中勇挑重担,再显英雄本色。
他既是一匹“千里马”,也是一头“老黄牛”。
我们今天在享受石油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不会忘记当年为石油事业奋斗过的石油工人和余秋里将军。
参考资料
何建明,《部长与国家》,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1日;
徐文涛,《满怀战功的五大将军助力我国石油开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年10月23日;
《余秋里回忆录》,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