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都会看到这样的镜头,有些犯人被公差押送到发配地,比如唐朝时期的房陵以及清朝时期的宁古塔,一般犯人只要得知自己要被流放之后,都会悲伤欲绝,可是却很少有人会在半路逃跑。
鉴于这样的现象,大多数人都感到好奇,明明影视剧中被流放的那些人,大多武力值十分了得,比如武松、林冲等人,都是数一数二的高手,为何不直接将公差打翻,随后逃跑呢?
犯人没有必要逃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其实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代那些被流放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呢?在影视剧中,我们看到被流放的人,大多数是江湖豪杰,比如武松等人,这些人功夫了得,并且做了影响统治阶级利益的事情,所以才会被流放。
事实上真实的古代历史上,并不会对这些江湖人士或者地位普通的人进行流放,因为对于这种普通人士,统治阶级实在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大的心思以及精力对其流放,直接将其杀掉即可,对自己的政治利益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能够让皇帝必须以流放的方式来处理的人,那可都不是普通人,要么就是皇亲国戚,诸如唐朝时期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李治的儿子李显等人,他们都是因为谋反或者触及到皇帝的政治利益从而才会被流放的,对于这样的人,皇帝自己根本不忍心将其杀害,同时也不能将其杀害,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流放。
除了这一类人之外,被流放的另一种人就是达官贵人了,比如明朝时期的王阳明、清朝时期的吴兆骞,他们要么是当时的朝廷命官,要么就是出生于豪门世家,犯错之后,皇帝考虑到家族影响力以及政治稳定性,不能将他们直接杀掉,就采取流放的方式。
在唐朝时期,一般流放的犯人都是被送到房陵地区的,清朝时期则是送到宁古塔,所以在很多影视剧中,都会出现犯人听说自己被流放到房陵或者宁古塔,就悲痛欲绝的情景,那么事实上真的如此么?
毫无疑问,不管是房陵还是宁古塔,在古代都属于偏远地区,这些地方荒无人烟、环境恶劣,要么太冷、要么太热,对于长期生活在锦衣玉食环境下的皇亲国戚以及达官贵人而言,听说自己被流放到这种苦寒之地,自然是相当悲伤的,单纯从心理而言,就无法接受,再加上生理方面可能也无法承受这种摧残,所以被流放之人才会那么绝望。
在被流放之后,他们就要在公差的押送下,前往距离京城几千里外的房陵或者宁古塔了,由于被流放的犯人,只能步行而无法借助其余交通工具,所以上千里的路途,对他们而言,确实相当残酷。
尽管出发之前,被流放之人的家属,就会拿出钱财或者借助自己的影响力以及手上权力,要求公差在流放途中善待犯人,得到好处或者受到震慑的公差,出于各方面的利益权衡,在前往流放地的路上,都会善待犯人的。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犯人无法承受这一路上的艰辛,在到达流放之地前就去世了,至于说这些犯人是否会干掉公差逃跑,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毕竟这一路上公差收到好处,并不会为难犯人,他们有什么理由杀掉公差逃跑呢?
再说了,就算逃跑之后,犯人也难逃朝廷的追捕,在古代那种历史背景下,不管去到哪里,都需要路引,对于一个没有路引、而且十分陌生的外地人,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有人接受的,可能他干掉公差才刚刚出去不远,刚想到一个城市吃一顿美食,就被当地人举报送官了,一旦因为逃跑再次被捕,轻则丢了小命,重则牵连整个家族,在古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都能够分得清轻重缓急的,哪怕是为了家族利益着想,他们也不会逃跑。
明明逃跑的风险很大,犯人没有必要逃跑,而且就算他们去到流放地之后,也不见得就会多么凄凉,以清朝时期的吴兆骞为例,他是清朝时期的一个大才子,被流放到宁古塔之后,一开始确实难以忍受恶劣的环境,可是等他稍微适应一些后,就会发现自己在宁古塔的生活,其实也很不错,为何这么说呢?
不管是房陵还是宁古塔,其实都是人才匮乏的地带,之所以将皇亲国戚以及达官贵人流放到这些地方,一个原因是让他们远离政治中心,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让他们去发展偏远地区。古代的皇亲国戚以及达官贵人,都是有知识文化的读书人,这些人去到宁古塔之后,从文化水平而言,简直就是鹤立鸡群。
在文化水平的严重差距下,被流放之人一开始可能不受待见,后来则会得到尊敬,吴兆骞就是如此,后来被当地大将军厚待,邀请到家中教育自己儿子,因此吴兆骞在宁古塔生活得有滋有味,当时被流放的人,大多还是可以得到当地人厚待的,毕竟不管从文化程度,还是从家庭背景而言,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说不定锻炼一段时间后,他们就可以回家继续享受生活了,比如唐朝时期的李显,在房陵待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长安成为太子,后来还成为皇帝,要是当初谁欺负了他,后果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古代被流放的人,身份都很特殊,就算被流放之后,大家也不敢轻易得罪他们,因此不管是从逃跑的风险,还是从被流放之后的生活而言,被流放之人都没有必要逃跑,当然了,也有少数人选择逃跑,可是很快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逃走,为何这样说呢?
想要逃跑也没有办法
影视剧中,负责押送犯人到宁古塔的公差,看起来十分虚弱,江湖侠士随便一打,就一命呜呼了,比如《水浒传》中武松被押送的时候,就曾一下弄开镣铐,随即将公差打倒在地,成功逃跑了。
很多人觉得犯人可以逃跑,灵感估计就是来源于此,可惜这种场景,只能出现在小说以及影视剧中,真实历史上是完全不可能出现的,为何这么说呢?我从两方面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第一方面是犯人的能力,前边我就说过,古代被流放的人,一般都是皇亲国戚以及达官贵人,这些人很少有征战沙场的武将,在武力值方面而言,根本就不具备逃跑的实力,哪怕是本身确实有点功夫,可是在镣铐的束缚下,也无法施展出来,因此他们想要逃跑,明显就是无稽之谈。
另一方面就是公差的实力不容小觑,影视剧中的公差都很虚弱,真实历史上的公差却是人高马大、身强体壮,因为公差这个职业也是世袭制的,一般能够当公差的人,祖上几代人都是从事这个行业的,在几代人的经验总结以及能力传授下,公差不仅对付犯人的手段很多,能力也一点不差,犯人想要从他们手底下逃跑,明显就是白日做梦。
靠着祖上传下来的经验以及平时积累的一些收拾人的手段,公差可谓是犯人的克星,一旦犯人试图干掉公差逃跑,公差几个招式,就能迅速制服犯人,让他们老实下来了。出于这样的原因,历史上就算有人逃跑,结局也十分凄凉。
结语
在古代那种封建王朝的束缚下,被流放的犯人别说想要逃跑了,就算在流放过程中想要自尽,其实都十分困难,毕竟一旦他们出现意外,皇帝也不会轻易放过公差,鉴于种种原因,犯人不仅无法逃跑,也不会逃跑,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下有趣的思想。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