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布热津斯基为建交访华,回国后卡特日记:他好像着了迷一样

发布啦 0 0

1978年,北京。

春去夏至,五月的北京已经有了隐约的燥热。几天前,美国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刚刚从这里出发,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回到美国向总统卡特汇报情况。邓小平若有所思地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的美景,回想着中美两个大国间曾走过的数载历程。

他与卡特都明白,这场在北京举行的会面,意味着两国对外交关系正常化的酝酿。

布热津斯基回国后,卡特开始着手准备最后的实质性谈判,在这一过程中,他又产生了不少顾虑。然而,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邓小平却在一次座谈会上告诉外国记者:中国和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只需要两秒钟!

1978年布热津斯基为建交访华,回国后卡特日记:他好像着了迷一样

邓小平为何要说这样的话?卡特听了之后又作何反应?中美两国之间,到底如何迈向关系正常化?

这一切,还得从风云变幻的20世纪70年代说起。

一、风云变幻: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持续了数年的冰封就此打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彼时,苏联正是强势的勃列日涅夫当政。他不仅采取了新经济体制恢复经济,还大力发展苏联工业与军事,让老对手美国感到了空前的危机。和欣欣向荣的苏联不同,美国在这一时期呈现出较为低迷的态势,一方面经济困难,另一方面深陷越南战争泥潭,进退两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自然而然需要重新思考起自己的种种政策。

1978年布热津斯基为建交访华,回国后卡特日记:他好像着了迷一样

与此同时,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改变,中国急需重新在国际社会上定位自己。而中国几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也足以令西方世界感到震撼,一头沉睡的雄狮正缓缓苏醒,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为中美破冰奠定了基础。

只不过,到底什么时候建交,以何种形式建交,建交后会遇到哪些问题,都是摆在眼前的实际问题。

然而,这些问题并未难倒中国的领导人,为了促使中美关系正常化,毛泽东身为领袖,做出了诸多努力。

早在1970年,毛泽东就在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明确表示,他热烈欢迎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访问中国。

要知道,毛泽东短短的一句话,可谓是石破天惊,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明确表达了欢迎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访问的立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仅仅过了一年,中国便推行了著名的乒乓外交,所谓小球转动大球,中美关系更进一步。来华访问的美国乒乓球队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周恩来举手投足间的幽默风趣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78年布热津斯基为建交访华,回国后卡特日记:他好像着了迷一样

与毛泽东的大气发言相对应,尼克松也曾经指出,如果美国能够结束对8亿中国人的敌对,就能为全人类带来一个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因此,尼克松在当政期间,也不遗余力地推动中美两国展开交流。

幸运的是,尼克松还有一位名叫基辛格的亲密战友。身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在对待中国问题上与尼克松保持了高度统一的立场,他同时也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外交家之一。

基辛格曾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告,外交一事上需要避免感情用事,这意味着世界上根本没有永久的敌人,美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应当得到重视。

就这样,在中美两方的合力之下,在1972年到1976年的四年时间里,毛泽东两次会见尼克松,四次接见基辛格,正是有了这样的铺垫与背景,才为后续发展的一切提供了可能。

1978年布热津斯基为建交访华,回国后卡特日记:他好像着了迷一样

然而,世事难料,中美关系正趋向好转之时,尼克松被爆出水门事件,于1974年主动辞职。两年后,毛泽东去世,这使得中美关系这件大事被再度搁置。

直到几年后,邓小平成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核心,卡特当选第39任美国总统,车轮再度向前,中美建交之路,重现曙光。

二、友好访问:着迷了的布热津斯基

对于中美两国而言,想要将敌对数年的关系推向正常化,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卡特实际上继承了尼克松的主张,他认为,如果中美两国之间能够建立合作关系,那么远东的局势会更加稳定,这也更有利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和苏联展开竞争。

但是,尽管心里是这么想的,可基于美国当时的国内政策,卡特“投石问路”的方法却着实有些特别,充满了试探的意味。

1977年8月,美国国务卿万斯访华,然而这一次,他却带来了一份不令人满意的建交方案。

邓小平明白,卡特试图用这份方案摸清中国的底线。

1978年布热津斯基为建交访华,回国后卡特日记:他好像着了迷一样

于是,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万斯所带来的这份方案绝不是什么中美两国建交的起点。中美的起点是多年前已达成共识的《上海公报》,中国已经向美国强调了很多次,想要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就必须答应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三个条件:废约、撤军、断交。

面对美国的指手画脚,邓小平犀利而不失幽默地指出,台湾问题还是应该由咱们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奉劝美国的朋友们不必为我们“担忧”。

自己的小心思被邓小平一眼识破,万斯的脸上有些挂不住,邓小平乘胜追击,在第一次谈判中就强硬地表明了中国的态度。

他说,美国的这份方案实际上有两个最严重的问题。一方面,美国要求中国承诺不用武力解放台湾,实际上就是在干涉中国的内政,对中国自己的事情指指点点。

而另一方面,美国甚至还提出要建不挂牌子的大使馆,那实际上两国的关系并不正式,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推进。

尽管万斯与邓小平的这次谈判没有在协议上达成一致,可寥寥数语,卡特便明白了中国人的决心与毅力,中国人有心与美国建交,但绝不会丧失自己的立场。

1978年布热津斯基为建交访华,回国后卡特日记:他好像着了迷一样

万斯离开之后,邓小平会见了前美国驻华联络处的主任乔治·布什。

而这一次,他一改先前的强硬作风,反而柔风细雨地劝解起了美国人。

邓小平笑眯眯地表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步伐不妨再加快一些,倘若速度太慢,便总是要受到限制。他还好心提醒美国政府,希望他们能够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现在这已经不是一个外交问题了,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相比于美国的瞻前顾后与犹豫不决,中国早就下定了决心,做好了准备。

因此,邓小平指出,如果美国能够从长远的政治与战略角度看问题,便很容易就能找到那个正确的答案。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长达几个月的斡旋之后,1978年4月,卡特政府公开宣布,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第一届任期结束之前,完成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978年布热津斯基为建交访华,回国后卡特日记:他好像着了迷一样

美国的这个态度,让邓小平非常满意。

于是,他趁热打铁,在这一时期会见了不少来自美国的客人们。而当他与这些人面对面而坐的时候,他几乎每一次都会提到“快”这个字。邓小平希望美国的步伐能够迈得再快些,再大些,再坚定些。

或许是中方积极的态度感染了卡特,仅仅一个月后,他便派出了布热津斯基出访北京,与邓小平面对面交流。

相比于万斯,布热津斯基的态度就明朗了许多。

5月21日,邓小平正式接见布热津斯基,寒暄两句之后,他们便切入了正题。

长途奔波不仅没有让布热津斯基感到疲惫,反而令他更加兴奋。他告诉邓小平,自己阅读过他与美国那些主要政治家的全部谈话记录。

见对方如此直接,邓小平便也不绕圈了,直截了当询问卡特的想法。

布热津斯基爽朗一笑,感慨道军人说话就是痛快。随后,他为邓小平带来了一个消息,卡特总统托他传话给邓小平:美国已经下定决心,积极探讨中美的正常化进程。

邓小平听了,露出满意的微笑,他连连点头,说:“如果卡特总统是下了这个决心,事情就好办。”

1978年布热津斯基为建交访华,回国后卡特日记:他好像着了迷一样

随后,邓小平还询问了布热津斯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细节,两人交谈十分愉快,邓小平更是布热津斯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他曾经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别看邓小平身材矮小,胆识可大呢,他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他真正够得上是一位老谋深算,可以放心与之打交道的政治家。”

就连卡特也看出了布热津斯基溢于言表的兴奋,他望着眼前的这位同僚,甚至在自己的日记里说,布热津斯基对中国人大为倾倒,好像着了迷一样。

正是这次极为成功的访华谈判,促使卡特着手准备最后协议的起草工作。

然而,在思考这最后一步的过程里,卡特又生出了不少顾虑,总觉得准备工作做得还是不够充分,又犯了瞻前顾后的老毛病。有意义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邓小平的一句话,改变的卡特。

1978年布热津斯基为建交访华,回国后卡特日记:他好像着了迷一样

当时,在一次见面会上,邓小平同一位外国记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他说,中国和日本“一秒钟”就达成了和平友好条约。因此,中国同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只需要“两秒钟”就够了。

这是邓小平的自信,也是他给予美国人的提示。短短一句话,既彰显了中国不凡的大国气度,也对未来将要与中国建交的美国给予了充分的信任,积极的语调感染人心,坚定的语气更让人钦佩。

没过多久,邓小平的这句话传到了卡特与布热津斯基的耳朵里,他们二人犹如醍醐灌顶一般,大受震撼。

多年后,布热津斯基回忆起这件事,还是忍不住感慨,邓小平最重要的长处就是他有着极为明确而清晰的战略方向感。

身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邓小平能够敏锐地发现,世界力量正发生着变化,一种新的平衡正在形成,而在这一过程中,中美两国有着相同的某种利益。

面对邓小平的果敢,他赞叹:“邓不在无关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只集中在关键目标上,这一特点使我和卡特感到敬畏,而又受到吸引。”

最终,卡特接受了邓小平有关“两秒钟”的说法。

1978年布热津斯基为建交访华,回国后卡特日记:他好像着了迷一样

在1978年临近尾声的时候,中美两国同时宣布:从1979年的1月1日起,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消息一出,举世哗然。

然而,邓小平的工作仍未结束,中美两国建交后,他决定在第一时间访问美国。

三、尾声:邓小平访问美国

其实,早在1978年的11月,当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访华团的时候就曾经说过,他现在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想到华盛顿去。

他说,只有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了,中国领导人才能去。邓小平还幽默的说:“在国际事务上,我只要完成这件事就可以见马克思了。”

好在他的愿望最终成真,中美建交后28天,邓小平应邀对美国进行了一次正式的访问。

第二天一早,五星红旗第一次在白宫升起,与星条旗一同在美国的风中飘扬。

1978年布热津斯基为建交访华,回国后卡特日记:他好像着了迷一样

或许,这正应验了邓小平所说的“两秒钟”,从无到有,从排斥到认可,一旦下定决心,便只需要极短的时间。

所谓的两秒钟,其实是一种夸张而幽默的比喻,邓小平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美国,要将精力放在最核心的问题上,中美建交,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对两国而言最重要的议题。

升旗完毕,礼炮齐鸣,在场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和将近一千名群众参加了仪式,他们挥舞着两面完全不同的旗帜,发出了同样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

彼时,正值中国的农历新年,卡特望向邓小平,朗声说,对于中美两国而言,今天也是团聚和开始新历程的时刻,这象征着和解,中美之间那扇关闭许久的窗户,终于重新打开。

看着此情此景,邓小平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往昔种种,一时间全部浮上心头,而最终推动卡特下定决心的,或许正是那短短的一句话。

邓小平强调,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一定会为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中美两个大国来说,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是始终肩负在身的责任。

1978年布热津斯基为建交访华,回国后卡特日记:他好像着了迷一样

在这次的访问中,邓小平与卡特之间还有一次极为有趣的对话。

卡特告诉邓小平,在1949年的4月,自己还是一名年轻的潜艇军官,那时候他正好在中国的青岛。

没想到,邓小平一听就乐了起来,他告诉卡特,自己当时所在的部队已经包围了青岛。

坐在一旁的布热津斯基饶有兴致的说,这证明,今天并非是邓小平与卡特的第一次见面。实际上,或者他们二人,早就有过匆匆一面。

——而这匆匆一面的时间,也有可能正是两秒。

邓小平微笑点头,卡特也感慨于命运的神奇。不论是人和人的相遇,还是国与国的和解,都是一瞬的契机。

然而,邓小平也深知,在这两秒钟的背后,中国究竟走过了多少艰难的历程。从弱国无外交,到大国正崛起,两秒钟的酝酿,有着几十年的铺垫与沉寂。

就在这次访问后,中美建交的诸多细节进一步确认,中国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完成了外交史上的又一次壮举。从中美建交出发,由两秒钟延伸,叩开了未来数年的世界之门。

参考文献:

1、李新芝主编. 邓小平实录 3 1966-1982 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版[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09.

2、刘强伦主编. 运筹帷幄 古今中外为政运筹反思录[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01.

3、赵浩悦.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探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第1期).

4、何伟.关系互动、身份调整与外交决策——解析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1972—1979)[J].太平洋学报,2019,(第7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3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