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上午十一点许,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缓缓降落在了北京机场。
当飞机扶梯降下来后,尼克松缓步走下,在距离地面尚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远远地朝着在远处迎接他的周总理伸出了手。
在场所有人都屏息凝视,历史性的一幕即将出现。
周总理不卑不亢,面带笑容,也伸出手等待着这只从大洋彼岸伸过来的手。
在无数双眼睛和照相机的镜头当中,两只手终于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这一刻,中美关系迎来重大转折。
尼克松随即展开了对华7天访问,过程中与中方进行了数次会谈。
中美双方均拿出了很大的诚意,就许多重大问题和分歧达成一致意见。
当然,会谈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摩擦,尼克松甚至以“美国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十几次”来敲打中国。
那么,尼克松访华期间究竟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呢?
面对尼克松的敲打和威胁,周恩来总理又会怎样反击?
中美关系破冰大势所趋
20世纪60年代,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正式入主白宫。
彼时,世界局势风云变幻。
尼克松上任后多次表示要与中国接触,将改善中美关系作为美国政府的主要外交目标之一。
1969年2月1日,尼克松正式下达指示,要求国务卿基辛格重新审视对华政策,试探与中国接触的可能性。
同时,尼克松叮嘱基辛格,让他利用出访亚洲、欧洲的机会,通过巴基斯坦、罗马尼亚领导人向中国政府传话:
美国将会抵制苏联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提议,美方也不会做出任何孤立中国的举措。
同年10月份,美国再次发出示好信号,停止派遣驱逐舰到台湾海峡巡逻。
毛主席和周总理敏锐地捕捉到了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细微变化,并紧紧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作为两国关系破冰的第一步,中国政府首先同意了美国大使与中国驻波兰代办的会面。
次年国庆节那天,毛主席更是邀请美国著名作家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
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毛泽东主席与斯诺在天安门庆祝国庆典礼的大幅照片。
这是中国向国际社会释放的含蓄却有深意的重要信号。
1971年4月,第31届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著名的“乒乓外交”在此上演。
美国乒乓球队在比赛结束后,应中国乒乓球队的邀请,来到了中国北京,一行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正如周总理所言:“你们作为前来中国访问的第一个美国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两国友好交流的大门。”
5月中旬,白宫尼克松方面向北京方面表示,他准备到北京同中国的领导人进行一次直接交流,在此之前希望由国务卿基辛格先行一步,与中国方面的一位高级官员进行一次预备会议。
很快,中南海方面同意了尼克松的建议,尼克松与基辛格立刻着手安排此次访华之旅。
尼克松访华开始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乘坐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班机抵达北京南苑机场。
当天下午,周恩来总理前往基辛格居住的钓鱼台国宾馆对其进行了拜访。
这是中美两国高级领导人二十几年来的第一次直接会晤。
而后,双方就尼克松总统之后的访华工作进行了交流和预演。
面对周总理对尼克松1972年春天来华的邀请,基辛格代替尼克松接了下来。
7月15日晚间,尼克松出现在美国电视直播中,他向美国人民、世界人民宣布:“晚上好!我要求占用今晚这段时间,是为了宣布一件为建立世界和平而作努力的一件大事。”
紧接着,尼克松在电视直播中宣读了基辛格与中国方面刚刚签订的《联合公告》,在全世界观众震惊的目光中接受了来自中国的访问邀请。
时间终于来到了1982年2月,尼克松总统夫妇携一应国家领导人终于登上了“空军一号”飞机,在夏威夷群岛逗留几天之后,向着中国径直飞来。
尼克松一行先抵达了上海,稍作休息后又再次起飞前往北京。
2月21日这天中午,尼克松的飞机终于缓缓地降落到了北京机场。
尼克松访华是一件关系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大事,因此在机场早已有大批的记者在等候。
而周恩来总理更是带领叶剑英、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亲赴机场,在候机厅旁边的休息室里等候。
上午11点左右,空中一家银色的飞机在呼啸声中缓缓降落在了机场主跑道上。
周恩来总理率先走出大厅门,站立在旁边的跑道上,静静等待尼克松的到来。
一时间,现场所有人都屏息静气,激动地等待着接下来历史性时刻的来临。
“呲。”
随着一声长音响起,“空军一号”飞机舱门缓缓打开,扶梯降到了地面。
很快,尼克松从飞机走了出来,站在门口朝着下方的众人挥了挥手。
紧接着,他快步走下扶梯,一边走一边挥手、鼓掌。
在距离地面还有几级台阶时,尼克松便遥遥的向周总理伸出了手。
尼克松之所以表现得如此热切和主动,主要是因为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面对周总理主动的握手,选择了拒绝和无视。
因此,尼克松一改往日出国访问下飞机的习惯,不仅早早地向对方主动伸出了友谊之手,更是先让自己的夫人和其他随行人员留在了飞机内,自己先一个人出来与中国国家领导人见面。
尼克松此举是在向杜勒斯的无礼行为致歉,想要弥补两国之间留存的间隙,同时也想在历史中留下自己与周总理单独握手相见的镜头。
周总理见状,也赶紧伸出手来。
随后,二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旁边的摄影师们纷纷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伟大时刻:
一位美国总统专程到长期相互敌视的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象征着下一个时代的开启。
两人此次握手足足持续了一分多钟的时间。
尼克松激动地表示:“总理先生,我非常荣幸来到中国。”
周总理也微笑着回答:“总统先生,非常欢迎你的到来,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
彼时,中美两国尚未建交,根据国际惯例机场并没有布置相应的红地毯、欢迎仪式、礼炮,现场只有两国的国旗飘扬在空中。
随后,尼克松在周总理的陪同下,对中国的三军仪仗队进行了检阅
双方的诚意
等尼克松等人从机场出来,已经到了午饭时间,周恩来总理早已为客人备下丰盛的午宴。
除了尼克松之外的其余美国人员,吃饭时都用上了刀叉和勺子。
但是反观尼克松,像中国领导人一样用起了筷子,丝毫不见生疏和不习惯。
尼克松告诉众人,自己自从确定了访华之旅后,就开始在吃饭时练习使用筷子,已经坚持了一个月的时间。
由此可见,尼克松总统对于此次访华的重视和诚意。
除此之外,在2月23日的钓鱼台会谈时,周总理进入会场后习惯性地将身上的大衣脱了下来。
但是还没等身后的工作人员上前帮忙,旁边的尼克松便微笑着主动来到周总理身后,帮助他脱下了大衣,递给了身后的工作人员。
这一幕也成为了尼克松访华期间一个经典场景。
此外,在尼克松完成北京之旅,计划前往杭州游览之时,双方就尼克松出行乘坐飞机一事发生了争执。
美方表示,尼克松必须乘坐“空军一号”出行,以保证总统的安全。
但是中国有规定,凡是携带武器的外国飞机,都不允许在中国境内飞行。
最后,美国方面妥协了,跟随周总理一起登上了中国安排的飞机。
后来中国方面才知道,美国总统出行从不会乘坐别国的飞机,尼克松乘坐中国飞机出行,在美国总统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由此可见,尼克松此行的诚意满满。
当然,中方对于客人也拿出了很高的诚意。
尼克松一行人的大小事务全都是周总理亲手安排,就连他们每顿饭的菜式、住宿房间中摆放的果脯点心、送给他们的礼物,都是周总理亲自过问、亲自挑选。
同时,毛主席与尼克松的会面,也充分体现了中方对于这次交流的重视。
尼克松到达中国时,毛主席刚刚经历了一场大病,身体尚未复原,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毛主席还是主动要求与尼克松见了面。
当尼克松等人来到毛主席的书房时,主席在护理人员的搀扶下艰难起身,向对方予以了问候。
而书房屏风的后面,医务人员正在严阵以待,生怕主席身体撑不住。
双方坐定后,毛主席与尼克松开始了交谈,不知不觉中主席的情绪和起色都有了好转,原本苍白的脸色逐渐变得红晕起来。
这场原本15分钟的交谈,最后足足进行了65分钟才结束。
此时的毛主席仍然意犹未尽,但是身体上已经没办法支撑他在继续下去。
国家主权寸步不让
双方都表达了自己的诚意,但是中美双方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分歧不可避免,接下来就是关乎国家主权和利益的“讨价还价。”
在这当中,最无法回避的就是中国台湾问题。
会谈中,周总理对于台湾省的主权问题寸步不让。
但是尼克松却想要继续让美国充当对台湾省的“保护伞”角色。
周总理在原则性问题上步步为营,立场非常坚定。
尼克松也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于是便想蒙混过关,提出了一种折中的做法:“通常我们在遇到比较棘手且难以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在后来的报告中发表一篇含糊其辞的报告,将矛盾和主要问题遮掩起来。”
对于中国台湾问题,尼克松想要以同样的方法暂时遮掩过去,但是这一提议遭到了周总理的严词拒绝:
“如果我们接受了你的建议,并且真的这样做了,那就是对人民的欺骗,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欺骗。”
在后面的会谈中,台湾问题屡屡被提及,但总是难以妥善解决。
过程中,尼克松甚至动了武力敲打中国的念头。
在一次商谈中,尼克松说:“美国拥有的核武器数量,足以毁灭地球十几次。”
言语间毫不掩饰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威胁和挑衅意味浓厚。
听了此话,周总理没有丝毫的畏惧。
一脸决绝、冷静地回答说:“中国拥有的核武器不多,但是也够毁灭地球一次!”
这句话不光表达了中国不畏惧强权和军事威胁的决心,也暗含鱼死网破和威胁之意。
尼克松听到周总理的回答后,一时间哑口无言。
最后,尼克松没有办法,只能表示愿意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事实,并且美国会逐渐减少、撤出在台湾省的军队。
1972年,中、美双方在经过谨慎、严密的协商后,在上海发布了《联合公报》。
阐明了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但是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
同时,双方都表达了希望亚太地区和平的立场,反对任何国家在此地区建立霸权。
《联合公报》的发表,意味着中美双方关系开始正常化,为日后两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打下了基础。
公报发表后,尼克松总统的7天访华之旅正式宣告结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