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攻取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而亡,此时吴三桂正带着关宁铁骑回京勤王,半道儿得到这个消息,全军披麻戴孝退回了山海关。
李自成刚入主北京城,建立大顺政权,正志得意满,李自成给吴三桂开出了条件:只要吴三桂投降,官位会比明朝给的高一级,但是,吴三桂和关宁铁骑不能留在山海关,必须整体进京。吴三桂虽然犹豫,但并没有拒绝,吴三桂正在待价而沽,他面临三种选择,一、继续效忠明朝,抵抗到底;二、归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三投降满清政府。
第一个选择,明朝已经大厦将倾,吴三桂独木难支,没有太大的胜算;第三个选择,如果投靠满清政府,自己则会落一个千古骂名,遗臭万年;所以第二个选择看起来还不错。
于是吴三桂选择了加官进爵,投降李自成,就在吴三桂带领关宁铁骑投降李自成的半路上,得到一个消息:李自成手下以刘宗敏对吴三桂父亲进行了严刑拷打,吴三桂的父亲肋骨都被打断了,吴三桂的家人也被刘宗敏全部关了起来,家产全部被刘宗敏归为己有,刘宗敏更是直接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些事情让吴三桂无法接受,导致他冲冠一怒为红颜,领兵折回山海关,发誓要报仇雪恨。
李自成恼羞成怒,同刘宗敏等大将亲率大顺军精锐十万人,直奔山海关而来,吴三桂面对大顺军浩大的声势,自知不敌,便向满清政府的话事人多尔衮求救,多尔衮受到信息后令清军改道从连山、宁远一线日夜兼程,奔赴山海关。清军抵达连山时,吴三桂一再催促,多尔衮知道李自成军已经逼近山海关,形势紧迫,一日夜疾行二百余里,终于到达山海关,此时李自成已命大顺军自山海关西北的一片石包抄吴三桂,自己亲率主力从正面攻打吴三桂部,多尔衮则在山海关附近安营扎寨,并未有所行动。
当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于一片石、西罗城进行恶战,刚开战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在西罗城取得一定的胜利,接着李自成率部猛攻东罗、北翼二城。
经过一昼夜惨烈的战斗,大顺军虽然占据上风,但终究未能打破吴三桂关宁铁骑防御体系,吴三桂一方颓势已现,大顺军胜利指日可待,情势危急之时,吴三桂亲率轻骑护卫数人冲出重围、飞奔清军大营,跪降于多尔衮。多尔衮见吴三桂并非诈降,便要求吴三桂剃发明志,否则一切免谈,吴三桂无可奈何,只得屈服,多尔衮一面让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继续战斗,一面伺机而动。多尔衮观察了双方的激战,已知大顺军虚实,遂采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慎战之策,欲待大顺军与吴三桂部连战疲惫时,突出奇兵,一举取胜。
大顺军因攻坚一昼夜牺牲太大,遂改变战法,布一字长蛇阵,成决战架势,双方来回冲杀,吴三桂因有多尔衮的清军压阵,顽强抵御,此时风沙大作,遮天蔽日,不熟悉山海关地形的大顺军吃了不小的亏,双方血战至中午,均已疲惫不堪。
狡诈的多尔衮见双方都已成强弩之末,命清军大将各率2万精锐骑兵猛攻大顺军,大顺早已疲惫不堪,面对新加入的满清最精锐骑兵,纷纷溃败,李自成最重要的大将刘宗敏也中了箭伤,大顺军死伤者不计其数,李自成的精锐部队遭受重创,匆匆逃回北京,举行了一次潦潦草草的登基大典,随后率残部遁往西安,大顺军就这样一路逃,清军一路追,大顺军自此再没有打过一次胜仗。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一战灭两朝的灭国级战役--三海关之战,没有这次战役,清军就入不了关,南明小朝廷和李自成的大顺军且得打上一阵子。但是吴三桂投降清军就不一样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属于明朝仅剩的一支精锐部队,有了关宁铁骑加入满清军队,大顺军和南明就完全不是对手了。
回顾整个山海关战役,李自成的大顺军如果顺利争取到吴三桂,也许整个历史就会改写。
作者 ︳历史巨轮
图片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