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兵十多万的咸丰帝,面对仅2万的洋人,为何就逃亡热河了?

发布啦 0 0

瓦剌在明成祖时期就接受了明朝的称号,与明朝是臣属的关系。但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使得瓦剌经常发动大大小小的战争,侵吞周围的部落。到明正统年间,瓦剌的势力就已经空前强大了。

直到1449年,瓦剌随便找了一个借口便发动了对明朝的战争。明英宗自小便想像自己的祖先一般,做下一番丰功伟绩,因此在太监王振的稍稍鼓动下就御驾亲征瓦剌了。结果最后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北京城岌岌可危。

此消息传到京城后,举朝震动。于谦当机立断,为保卫北京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诛除宦党,平息民愤;其次另立新君,稳住朝堂,杜绝瓦剌威胁;最后调兵遣将,妥善安排。

拥兵十多万的咸丰帝,面对仅2万的洋人,为何就逃亡热河了?

同时命人指挥京城内的火器部队、骑兵部队以及镇守京城的重要关卡,还诛杀了一些贪生怕死、动摇军心之辈,以儆效尤。一时间,京城内军民同心,共抗外敌。终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但是在近代咸丰年间,也有一场类似的战争,统治者却做出来和明朝时期完全相反的对策,咸丰帝逃亡热河,以至于圆明园被毁。若咸丰帝孤注一掷,也来一场北京保卫战,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圆明园会不会依旧存在?

背景

清末时期,中原大地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战败为终点,1858年,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签订。但在条约最后一项中两方有了分歧。

拥兵十多万的咸丰帝,面对仅2万的洋人,为何就逃亡热河了?

咸丰帝对英法代表进京的人数、线路以及停留时间做了规定,但英法联军不顾条约内容,不仅不按照签订的条约来实行,还全副武装的进入了北京。英法联军简直嚣张至极,他们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清政府的军事禁区。

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能忍受的!因此联军与在大沽炮台的清军发生了冲突。两军交了火,并且清军大败联军。至此英法联军对清政府彻底撕破了脸,随后他们便决定展开报复。

1860年,英法联军集结2万余人登陆了大沽炮台,与清军发生了冲突。此次英法联军带着他们的坚船利炮对清军开启了猛攻,清军大败甚至无一生还。联军很快占领了天津。

拥兵十多万的咸丰帝,面对仅2万的洋人,为何就逃亡热河了?

没有了天津的屏障,清王朝的首都北京城很快暴露在了联军的枪炮之下。消息传到京城,人人自危,北京危矣!此时曾格林沁提议让咸丰帝去热河“避一避”。咸丰帝动心了。

终于在八月初八的中午,咸丰帝带着他的妃嫔皇子从圆明园乘船起航,踏上了前往热河的路途。但此时北京城还有十几万大军,英法联军也只不过两万余人,为何咸丰帝还要逃亡热河?为何咸丰帝不能再组织一次北京保卫战?

军队质量糟糕

这个时候距离大清朝建国已经二百余年,在此之前清政府一直享受着万邦来贺的盛景,太平盛世之下军队已经不如刚入关时那么英勇善战了。满清从依靠上天生存转移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后,战斗力恐怕只有一格了。

拥兵十多万的咸丰帝,面对仅2万的洋人,为何就逃亡热河了?

清朝军队历史中,作为主力的一直是绿营兵。士兵为世兵制,即父死子继。正是这样的世兵制,使得清朝军队的素质一代不如一代。再加上大军内腐败严重,连维持日常的训练变得不可能,更别提根据近代军事而改进的军事训练了。

再有外国联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清军落后的装备相比较,想必仗还没开打,清军就已经在气势上输了。

京师布防的问题

首都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中心,因此一个首都的军事布防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的首都沦陷了,那么这个国家可以说是已经灭亡了。

拥兵十多万的咸丰帝,面对仅2万的洋人,为何就逃亡热河了?

咸丰时期,看似京城还有十几万的大军,但真正能调动的军队少之又少。

比如圆明园不仅景色称绝世界,更是平时皇帝们居住、办公之地,堪称清朝的“神经中枢”,因此圆明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就必须派重要警卫保护。对于圆明园的保护任务就需要前锋营、键锐营、骁骑营轮番充任。

从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往北京就可以看出,重要作用乃是防止北方的游牧民族进犯,清朝亦如是。为了防止蒙古等来犯,康熙时期就已经在重要关卡屯驻重兵,一般是不可调动的,除非蒙古有变动。北京城的布防不仅有这两处,其余不再叙述。

拥兵十多万的咸丰帝,面对仅2万的洋人,为何就逃亡热河了?

另外,各地的农民起义也需要派遣大量的军队镇压,尤其是著名的太平天国起义。这样下来,能够调动对抗联军的军队少之又少,这样看来京城已经处于非常危险之境地了。

既然都到如此危急的时刻了,那为什么先不管其他地方,将所有军队调集起来共同御敌呢?毕竟先保住国家才要紧。其实从晚清统治者对待内忧外患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

在对待外敌时,统治者是宁可割地赔款也不可能孤注一掷;对待内部起义军如太平军的时候,宁可将大部分兵力用来消灭起义军,也不可能两边好好坐下来商量一下,割个地封个王啥的。

拥兵十多万的咸丰帝,面对仅2万的洋人,为何就逃亡热河了?

因为这在晚清统治者的眼中,眼下最重要的敌人是可能会“改朝换代”的叛军,而不是远道而来的外患。外敌大不了赔个款割个地得了,还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但要是将所有兵力都拿来对付外患,内部诸如太平军等叛军,定会趁机向清军防守空虚之地发起进攻。如果清军和联军两败俱伤了,那么渔翁得利的必是这些叛军。

果然,咸丰帝逃亡热河后,联军在北京城待了一个多月后,就离开了北京城。一时间北京城内喜气洋洋,但这种喜悦背后又何尝不是耻辱呢?这个国家的主人在大敌当前,抛弃宗庙、臣民,独自逃亡,天下人会怎么看他呢?

拥兵十多万的咸丰帝,面对仅2万的洋人,为何就逃亡热河了?

而他逃走前,有没有想到集中力中国几千年造园艺术的圆明园,会化为一堆灰烬?有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站在北京城俯瞰民众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53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