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发布啦 0 0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1997年2月20日清晨,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群众跟往常一样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广场上,期待着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在空中飘荡。

7时01分,随着护旗队中队长王金耀的一声令下,国歌响起,红旗徐徐上升直至旗杆顶端。

众人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内心激动万分。

“降--半--旗!”突然,一声低沉而又庄重的口令响起。

紧接着悲声响彻四方,一向严肃的护旗兵也止不住地流下了眼泪。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他们都在为一位老人的离去悲恸万分,就在昨日21时08分,这位老人——我们伟大的小平同志因患帕金森病并发肺部感染,加之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这位93岁的老共产党员留下了4条嘱托,中央同意了其中3条,另一条执行了一半。

那么邓小平留下了什么嘱托呢?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逝世前的平静

一向生活非常规律的邓小平,一般都会6点半准时起床,随后遵循医生的自然疗法到庭院内散步半小时。

紧接着8时许吃早餐,他从不喝牛奶,一般都是淡豆浆和油饼或馒头。

9时在书房(工作办公室)听秘书读国内外报刊新闻摘要,当听到一些有趣的新闻时,邓小平常常让秘书再读一遍或将原文送给他看。

到了10时许,再批阅中共中央办公厅送来的简报和文件。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可是1996年12月的一个清晨,生活规律不得不被打破,邓小平醒来之后呼吸不畅、咳嗽不止、无法下咽食物,更不用提正常的一些活动。

身边的医护人员当机立断迅速将他送往301医院。

301医院离他家只不过10公里,但这一天,却是世界上最漫长的10公里。

他的车子经过“神州第一街”北京长安街,一路向西驶去,从此再也没有回家。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1997年元旦,农历新年伊始,本该喜庆洋洋,但301医院却没有一丝喜庆气氛。

此时的邓小平仍然静躺在301医院的一个病床上,为了防止被打扰,专门给他安排在院内一座小楼的顶层。

但病榻周围总是站着很多人,随身医生黄琳一直守护在他身边。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一部关于邓小平的纪录片。

有一阵子,他的精神好一些,可还是看不清电视荧屏上那个远远走过来的人是谁。

“那边,走过来的那个是谁呢?”他躺在床上眯着眼睛问。

“那是您啊。您看清楚了吧?”黄琳笑着说。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电视里的那个人走近了。

他终于看到了自己,脸上似乎洋溢着一股“羞涩”的神情。

原来中央电视台刚刚播放的电视片名为《邓小平》,一共12集,黄琳俯身跟他讲解着电视里颂扬他的话语。

此时的他仿佛一个刚交完考试卷子的学生,在听老师对他的评论。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然而,从那以后邓小平的病情每况愈下,时刻在跟病魔斗争。

但他没有一丝呻吟,也无一声叫喊,始终一声不吭,平静而又安详。

2月7日除夕夜,邓小平的病情很重没有回家,病房的医生和护士也没有回家,都在近旁房间里守着,随呼随到。

不管是邓小平的家人还是医生、护士等,都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整座楼一片寂静,没有一丁点团圆的气氛。

众人都渴望着在新的一年能有一个奇迹出现,可是这个奇迹并未发生。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又过了12天,到2月19日,邓小平呼吸功能已经衰竭,只能借助呼吸机。

下午5点多,本该是大家就餐时间,可没有一人去餐厅吃饭。

没多久,邓小平最终因抢救无效而离开人世,一代伟人从此离开了我们。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逝世后的伟大

就在小平逝世的4天前,卓琳同志写信给江泽民转达了小平的临终嘱咐:

“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里。”

时任中央领导的江泽民看到来信久久不能平静。

他深知邓小平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于是,他还是选择尊重这个决定,但最终还是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告别仪式。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2月20日凌晨,全世界都知道了世纪伟人邓小平离去的消息。

上千个城市里哀乐不断,还差几个月回归的香港,用她独特的方式以示纪念这一时刻,全港38个地铁站,哀乐持续了10分钟。

在301医院附近的五棵松路口,人民自发地聚集在这里等待着送他最后一程。

“我一定要送送他,如果没有他,我就不可能是万元户,可能一辈子永远在苞米地里掰苞米。”

“小平您好。”

“是他让我们吃饱了穿暖了。”

......

没有刻意的安排,全是人民的自发行动。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有个叫方子青的老农,他从电视上看到小平逝世的消息,来不及细想,跟自己老伴二话不说就从天津武清赶到北京,直奔五棵松路口。

他站在路口久久不愿离去,只为送他最后一程。

大江南北哀思不尽,长城内外万民同悲。

逝者已逝,遗属理应当遵从,但是众目所盼,都想跟他进行最后的告别。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于是,中央决定举行小规模的告别仪式。

2月23日下午,插画艺术家王绥枝正在宣武门内大街的家里看电视,突然电话铃响:“王绥枝同志,紧急任务,马上以最快的速度赶到301医院西门!”

从宣武门到海淀五棵松路,仅20分钟她就来到了这里。

她来到了301医院邓小平遗体告别室,明白了一切。

告别室内气氛凝重,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室内的正中央是邓小平灵床,灵床四周被君子兰围了一圈。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王绥枝的任务是用鲜花以插花手法布置邓小平灵床四周,并且必须在当晚9点以前完成。

五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她要决定花材的种类、数量,组织调配花材、用具、构思设计花带整体效果等。

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但容不得半点错误。

王绥枝强忍着哀思紧密锣鼓地推进着工作,先是构思着整体构图方案,黄、白菊花、黄、白百合,以及蓝色勿忘我、粉玫瑰、鹤望兰等花材在她及其他园艺工作者的手上不停游走。

晚8时55分,整个花带全部布置完毕。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看到任务的完成,王绥枝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止不住地留了下来。

2月24日上午,遗体告别仪式在301医院南楼小礼堂举行,江泽民、乔石、李瑞环、朱镕基等人到场送别。

邓小平静静地躺在鲜花和常青松柏中,面容安详,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整个屋内摆满了花篮和花圈,气氛庄严而又悲伤。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9时28分,在哀乐声中,8名人民解放军士兵拾起安放着邓小平遗体的灵柩,缓缓走出送别室。

在301医院去往八宝山的路上,短短两公里半的路途两旁,挤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民群众10多万人。

3月2日11时25分,载有邓小平骨灰盒的专机悬停在距地面1800米的高空,81岁的卓琳手捧着骨灰久久不忍松开。

回首相濡以沫的58年,如今却要阴阳两隔,岂能不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她一遍一遍地呼喊着小平的名字,良久才将骨灰缓缓洒向大海。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不仅如此,他还捐献了角膜,遗体也用作医学研究,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就连衣物也让秘书全部烧了。

当秘书拿着他身前的衣物来到一座锅炉房,打算把这些东西一一投进炉膛时,同行的工作人员突然看到了一件带着窟窿的内衣,他们的眼泪再次掉了下来。

是小平让我们发家致富,可他却依然艰苦朴素。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身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他把自己的角膜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目前,他的角膜保存在北京同仁医院,他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主义者。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回首帅才

虽然邓公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永驻。

回顾邓小平的一生,我们常用“三落三起”来概括他的一生。

1951年9月毛主席与从四川考察土改回来的大儒梁漱溟先生谈话,梁不仅汇报了调研情况,还特意夸赞邓小平的能力。

毛主席听后也毫不掩饰对邓公的肯定:“梁先生看得蛮准,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其实邓公不仅是一把好手,更是一位始终从战略大局上处理问题的帅才。

当年年仅16岁的邓公远赴法国勤工俭学,18岁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1926年底回国后投身大革命。

刚开始邓公做的都是具体事务性工作,如政治处长、秘书长等。

尽管如此,他都一心一意干好工作,1929年25岁的邓小平奉命去广西发动百色、龙州起义,任红七军、红八军总政委兼前敌委员会书记。

后辗转五省,行程一万二千里,终将红七军带至中央革命根据地,这是他第一次展现帅才的时刻。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在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这种“顾大局”的帅才更加体现的淋漓尽致。

1945年9月重庆谈判,明知这是老蒋设下的鸿门宴,毛主席仍然只身赴宴,但老蒋暗地里动作却从未停止。

为了迫使毛主席屈服,急调36个军73个师向解放区进攻,其中仅晋东南的上党地区就部署了阎锡山13个师的兵力。

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刘伯承、邓小平组成的刘邓大军主动请缨,请示中央发动上党战役。

邓小平在动员上特意强调了打仗目的。

他说:“我们上党战役打得越好,歼敌越彻底,毛主席就越安全,毛主席在谈判桌上就越有力量。”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此次战役是我军自抗战胜利以来第一次获得对国民党军队较大规模歼灭战的胜利。

事后毛主席专程致电刘邓:“这个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局极为重大。”

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整个部署。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成绩及战略眼光大家更是有目共睹。

邓小平逝前,卓琳转告中央4条嘱托,中央同意3条,另1条执行一半

结语:

“山川资俊杰,时势造英雄”,从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分支巴蜀文化的熏染中走出来的邓小平,带着“经世致用”、忧国忧民的因子走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舞台上,带领我们走向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参考资料:

卓琳:“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邓小平逝世的日子里(下)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大历史铸造:邓小平的大帅才 谭炳华 人物春秋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53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