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背后的历史故事一代传奇皇后-刘娥

发布啦 0 0



最近热播的《梦华录》的历史背景应该是发生在北宋前期宋真宗时期,时间应该是公元997年一公元1022年。剧中第一集说是北宋年间,其次提到了当朝皇帝去过泰山封禅,历代帝王去泰山封禅的就只有6位。

“封禅”,是中国古代民族或国家最高祭典。因为它是人间“帝王”与天、地通话的仪式。《史记封禅书》正义云:“此泰山上筑土为埴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盲禅者,神之也。”又引《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由此可见,一般帝王还没有资格封禅的,一定要受命于天,奄有四海,致天下太平者才有资格。

而放眼宋代一朝,只有宋真宗去泰山封禅。而宋真宗在位时间公元997年一公元1022年,是属于北宋前期。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第三位帝(997年5月8日一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即位之初,赵恒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正事,知人善任,使宋朝在各方面取得较大发称“咸平之治”。

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发兵20万,大举攻宋,兵锋直向国都开赴。宋真宗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许多大臣主张迁都,寇准主张坚决抗金,主张皇帝亲征。“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宋真宗也是胸中升起万丈豪情听了寇准的建议御驾亲征,果然宋兵士气大振,辽国出师不利,被迫与北宋议和。签订了檀渊之盟,从此北宋与辽进入和平发展期。

但是当初的主和派有人认为: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寇准这是拿皇帝当作棋子,孤注一掷的冒险,如果输了皇帝就有性命之忧。这么重的话宋真宗的面上就挂不住了,对寇准产生了怨气,将其削去宰相之职,贬到地方去做官,一去就是13年。

宋真宗借机对朝臣大换血,任用了一批以丁谓为首的投机逢迎的官僚,营造出很让他受用的唯我独尊的氛围。

从此,宋真宗赵恒开启了自己的别样人生。

澶渊之盟虽然历史上有些屈辱,却给宋朝带来了百年平安,使得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宋朝虽然军事力量薄弱,但是经济绝对是历史上说得上话的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就连文武两开花、国际性开放的唐朝都比不上。宋朝的商人地位比较低,其实哪一个朝代的商人地位都低,只不过宋朝有一个例外。宋朝除了军事,其他方面的发展都还挺快的。比如“エ”这个地位的职业,“エ”包括医生、建筑、杂耍、科学、教育等等,都全面开花,虽然还是有一定的限制,但至少还是往前推了些。

刘娥(968年—1033年),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武则天)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北宋章献明肃皇后(注:姓刘,名不详。后人在戏曲把刘娥的称呼用在了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身上的,后人也就称她的名字为刘娥)。

刘娥出生于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刘娥祖籍太原,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禁军首领),为今四川乐山刺史,后随父举家迁至成都华阳。据《宋史》记载,刘娥的母亲庞氏,曾经梦到明月降落到自己怀中,不久便有了身孕,之后生下了刘娥。这些描述任何一本史书上都可以看到的,只要你有了名,自然有人给你的出生安排一个故事。刘娥出生不久,便父母双亡,成为刘娥成了孤女,只得寄养在母亲的娘家。

寄人篱下的刘娥,长大就成了歌女,歌声婉转动听,且还善于播鼗(táo ,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刘娥十三四岁就嫁给了蜀地一个叫龚美的银匠。由于当时川中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两口子无法生存,龚美带她逃离蜀第,来到繁华的东京汴梁,开始北漂生活。

在京师,夫君龚美做银匠,刘娥街头唱歌卖艺,但收入微薄,龚美就打算将刘娥卖掉,再嫁他人。此时宋太宗第三子韩王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时名赵元休)的指挥使张耆将刘娥推荐给韩王,此时的赵恒与刘娥同岁,刘娥又是天生丽质,再加上多才多艺,两人一见钟情。从此赵恒天天和刘娥沉溺在温柔乡。

宋太宗见三皇子憔悴消瘦,就问赵恒乳母王氏,皇子身边现有何人?乳母王氏本就不喜欢刘娥,于是就把刘娥入府的情况合盘说给了太宗皇帝。太宗闻听皇子与出身微贱还来历不明的民间女子厮混,于是大怒,令赵恒将刘娥赶出王府。不久,就为赵恒赐婚,新娘为宋朝开国功臣潘美的女儿。赵恒不敢违抗父皇之命,又难舍刘娥,遂将刘娥秘密安置在王府指挥使张耆家中,经常来个私下幽会。张耆见是皇子极爱之人,自然是刘娥小心伺候。为避嫌,张耆也就不敢在家居住,只得外面居住安身。

赵恒奉命娶的王妃潘氏,后封莒国夫人,婚后六年(公元989年)便去世了,年仅二十二岁,没生孩子。潘氏去世两年后,太宗又赐婚于郭氏(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先是封鲁国夫人,后又晋封秦国夫人。公元995年,赵恒封太子,但他没有忘记刘娥。


《梦华录》背后的历史故事一代传奇皇后-刘娥

公元997年,太宗去世,宋真宗赵恒即位,就将刘娥接进宫中,此时,刘娥已近三十岁,距离当初进入王府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年。期间刘娥作为皇子的地下情人,除了时不时和赵恒幽会,就是在这座府中读书。史书说张耆对刘娥非常好,“事之甚谨”,后来刘娥对这位旧人也是恩宠不断。读书使人成长,刘娥一边读书一边度过十多年的孤独岁月,也间接帮她弥补了和赵恒之间的文化鸿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蜕变。为她日后帮助真宗处理朝政、垂帘治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娥在入宫后的六年时间里一直没有受封,大概率应该是皇后阻挠。

郭皇后出身名门,又生了三个儿子,早夭了两个,赵祐是活到九岁的。她的位置应该是固若金汤,她犯不上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何况刘娥出身歌女,还不明不白地在府外住了十几年,怎么会轻易给她封号。每次真宗提起册封的事,皇后只要一哭二闹三上吊,真宗也是不能硬来的。

但是刘娥好像也没有什么野心,她在宫里还有一位闺蜜:杨氏。杨氏,后受封杨淑妃,也极受皇帝宠爱,真宗每次出巡,杨氏、刘侍奉左右。《宋史 后妃传》说:“杨氏通敏有智思,周旋奉顺后无所忤,后亲爱之,故妃虽贵幸,终不以为己间”。二人始终没有上演宫斗剧

刘娥入宫后眼看其它宫妃都有父母兄弟,只有自己孤身一人,于是她便向真宗提出请求,让自己的“表兄”龚美改姓刘,做自己的兄长,刘家的烟火得以传继。当然大家熟悉的这位“表兄”,在刘娥初遇赵恒的时候,龚美便跟着自己“表妹”进了王府,以谨慎勤力成为了赵恒的亲信。所以对于刘娥提的这个要求,真宗就答应了,并且给“刘美”安排了官职。

不知道什么原因,刘娥和真宗地下地上情谊二十年,竟然一直没有子嗣。公元1003年,郭皇后仅九岁的儿子赵祐夭折了,紧跟着,另一名两月大的皇子也挂了。真宗的嫡母万安皇太后又生病了,一系列的倒霉事赶在了一起,让宋真宗觉得年号不吉利,于是把年号改为景德。

公元1004年就是景德元年。正月初一大赦天下,初十就晋封刘娥为正四品美人、杨氏为正五品才人,(注:宋朝后宫分为六等,一、皇后;二、贵、淑、德、贤四妃;三、各种封号的嫔;四、婕妤;五、美人;六、才人、贵人。)美人相当于正四品待遇,刘娥的起点在四川,三十六岁受封美人。刘娥是幸运的,当年三月,皇太后李氏在万安宫崩逝。于是刘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刘娥以三十六岁年龄,一直得真宗的专宠,很快受为二品修仪,后又受封为一品德妃。这个位置,已经是仅次于皇后的妃子了。

三、中宫上位

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连失三子的郭皇后受不住打击,抑郁去世。宋真宗就想把刘娥抬上皇后之位,但寇准等重臣以“刘娥出身微贱且无子,不可为一国之母”为由,表示反对。

此时已经三十九岁的刘娥,知道自己很难有孩子,这成了她成为皇后的最大障碍。在这一点上,刘娥应该是早有安排。某日,刘娥到寺院烧香,遇到寺院的一个貌美女尼,又有宜男之相的腰身。于是便将她带入了宫中,做自己的侍儿。

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刘娥就跟真宗提出借腹生子的主意。(注:《宋史•列传第一》记载,真宗因为李氏“壮重寡言“,才让她“司寝”)。不久,李侍女果然怀上了身孕。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10年),李氏生下了一个男孩。刘娥就将这个皇子取为成为自己的孩子并让杨淑妃代为养育,这位便是日后的宋仁宗赵祯。

生育前三个月,真宗向朝臣宣布是刘娥怀孕了,并且晋封了刘娥为正二品修仪,孩子的亲生母亲李氏则圆满完成“代孕”的人物,她得到了一个“崇阳县君”的封号。

不过真宗和刘娥还是很有人情味的。真宗事后仍然频频宠幸李氏,同时刘娥还向真宗进言,授予李氏的弟弟一个了官职。

而李氏终其一生,她都没有表示过要人自己的亲儿子。仁宗即位后,刘太后让李氏去为真宗守陵,以分开这对亲生母子,确保自己的权力。

刘娥有了儿子,还是真宗唯一的儿子,母凭子贵,真宗册立刘娥为皇后便顺理成章了。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十一月,真宗晋封刘娥为“德妃”,开始为她立后铺路。虽然总是有各种反对声音,真宗任然力排众议,在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公元1012年),真宗立德妃刘氏为皇后。在四十四岁的时候,刘娥终于成了大宋的皇后。

作为皇后的刘娥,就成了真宗赵恒的贤内助。这时候充分显露了她的才华,很快就赢得了朝堂大臣和宫中的一片赞誉。久而久之,赵恒对刘娥也就变的越来越倚赖了。

但是,对于立刘娥为后一事、以宰相李迪和寇准为首仍然心有不甘,对于刘娥参与政事,更是反对。刘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开始笼络自己的势力——通过一番运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狸猫换太子》只是民间演义的结果,不足为信。宋朝确实有一些人物被污的情况,比如潘美,狄青,庞籍、刘娥等,这还真成了一个现象问题了。

四、太后治国

立后一事完成之后,真宗赵恒的身体每况愈下,后来真宗患病,日常政事都交由皇后刘娥处理。刘娥也是全心全意的辅助皇帝,真宗在病重的时候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祯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由此正式走上历史政治舞台。

《梦华录》背后的历史故事一代传奇皇后-刘娥

四、太后治国

立后一事完成之后,真宗赵恒的身体每况愈下,后来真宗患病,日常政事都交由皇后刘娥处理。刘娥也是全心全意的辅助皇帝,真宗在病重的时候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祯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由此正式走上历史政治舞台。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甲寅,五十四岁的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祯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当时皇帝赵祯只有十一岁,实际上也就是由刘氏处理政务。

这是大宋王朝立国以来,第一次的太后临朝,经过几年的朝堂争斗,刘娥扫清了她所有的障碍,掌握了朝堂实权,由一个北漂流浪歌女完美逆袭变成了临朝的女主,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十一月,刘娥身穿帝王龙袍(衮衣),接受仁宗所赐尊号: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仁宗赵祯一起听政决事,开始正式垂帘。

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针对民间贸易使用金属钱币携带不便的弊端,刘娥下旨设立“益州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正式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又称“官交子”,这一创举比西方在1661年欧洲瑞典银行发行的纸币早了600多年。

刘娥主政期间,对外解决了困扰朝廷多年的“天禧党争”,对内也将皇宫治理得井然有序。她开科取士招揽人材,宋朝有史很多响当当的人物都进了--天圣进士集团,有范仲淹、韩琦、欧阳修、文彦博、富弼、曾公亮、包拯、叶青臣、王尧臣、蔡襄、刘沆等。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大宋全盛阶段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二月,大宋王朝举行祭太庙大典,刘娥在太庙接受了群臣给自己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一个月后,六十五岁的刘娥的病逝。蔡东藩在《宋史演义•第二十四回》中评价刘太后“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也算是获得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

后人在《狸猫换太子》故事中,刘娥被定义为狭隘、残害忠良的 “一代奸妃”形象,彻底被污化而不得翻身了。


《梦华录》背后的历史故事一代传奇皇后-刘娥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60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