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关注”,持续为您奉上诚意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1948年春,林彪和粟裕不约而同,都向中央提出了反对意见。意见针对的是中央作出的战争部署。
毛泽东极其意外。
两个最能打的方面军指挥员,居然都不太同意中央的战略部署。毛泽东随后陷入了沉思。
粟裕反对的是什么呢?
派兵跃进江南。
原来,1948年初,中央鉴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取得了预料中的效果,蒋军对解放区的攻势被极大牵制,中原大批兵力被调回长江沿线。
既然这招好使,那就接着使。
毛泽东提出又一条千里跃进的意见,即华东野战军派出三个主力纵队,向武汉方向再度跃进,过江后转到苏浙一带。
中央军委研究后觉得不错,当即形成了决议。连华野这部分跃进兵力的番号都定下来了:东南野战军。
谁知这一命令下到华东野战军,遭到粟裕的强烈反对。
毛泽东万万没想到粟裕会反对。
粟裕是一位性格温和、谦谦有礼的儒将,纵然指挥千军万马,待人处事仍然是处处留分寸,从不说过头话,从不干过头事,尤其是执行上级命令,从来不说二话。
他在华野以副司令员身份负责指挥,因为比较年轻,资历不是那么深,有时说话还镇不住场子,需要陈毅站出来力挺,才能维护他的指挥权威。
只是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好人式的粟裕,提反对意见时居然说话那么刚。
粟裕的理由如下:
第一,无根据地作战伤亡太大。
第二,抽走主力,山东余下部队不一定能顶住国军狂攻,沂蒙老区有可能进一步遭破坏。
第三,留下主力,有机会在中原打大仗。
毛泽东回电询问,之前是不是你们自己说过,中原国军主力集中,不太好打歼灭战。
粟裕明知毛泽东已有不快,仍然坚持说,只要留下主力,就有机会打大歼灭战。
为了说服毛泽东,粟裕定下一个近乎疯狂的目标:在中原消灭邱清泉第五军。
这个第五军战斗力极其凶悍,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全美械装备,老兵多,大部分参加过抗战的老兵还在。
刘邓没有南下时,多次和第五军作战,总是打不赢。
目前第五军驻扎在河南,哪里有战,就支援哪里。和当时的胡琏整编11师并为我军两大心腹之患。
粟裕一表这个态,毛泽东大为赞赏。
虽说中央意见被驳回了,但人家粟裕说的有理有据,很中肯。以华野现有的近十个纵队的兵力,干掉第五军一个军,似乎不成问题。
而且粟裕的指挥能力不用丝毫怀疑,绝对够用。
毛泽东心花怒放,把二次挺进东南的决议暂时搁置下来,让粟裕率华野主力留在中原打大仗。
与此同时,林彪也反对中央的意见。
中央原定,东野出动全部主力,自吉林南下进攻沈阳、锦州一线,把东北国民党军全部堵死在关外,以便就地歼灭,不使其入关和傅作义合股。毕竟当时东北国军有55万,华北傅作义部也有50多万,两家合起来多达百万,我们就万难吃得下了。
林彪死活不愿意。
林彪也像粟裕一样,说了几条理由。
第一,沈阳、锦州距离后方补给基地多达600里,来往不方便。
第二,长春10万国军会随时切断我方补给线。
第三,先打长春,亦可吸引沈阳国军来援,一样可以消灭国军于关外。
毛泽东也是虚怀若谷、肯于接受不同意见的人,见林彪说的这样中肯,也就没有强迫林彪南下。
然而中央和林彪的分歧很快再度加深。
林彪尝试打了一下长春,发现不好啃,长春的防御工事太强大,既有日军留下来的,还有国军名将郑洞国新造的。
长春就像一个金刚乌龟,虽然攻击力不强,防御力却爆表,打不动,啃不下。
林彪不想继续打,向中央反映,不打了,南下。
毛泽东自然拍手欢迎,不打长春,那就继续执行打锦州策略吧。
谁知林彪又不同意。
林彪提出几条困难:
第一,锦州太靠南,中间有辽河、大凌河这些河流,部队不太好长途机动。
第二,沈、锦等大城市,没有30万拿不下。然而我军一待围攻任一城市,敌人总能调10个师以上兵力增援。
第三,粮食不好筹措。
总之一句话,再等等!
毛泽东空欢喜一场,但他也不好直接训斥林彪,只能耐着性子继续开导他。
电报在西柏坡与哈尔滨之前往返数次,林彪也不好一直硬顶着中央命令。于是提出一个折中方案:
第一,南下,但不打锦州,而是打铁岭、鞍山这种小城市,敌人不会注意这些地方,我们慢慢蚕食。
第二,要求华北聂荣臻部队赶紧出兵,打山海关一线,使锦州敌人南北受敌。
毛泽东此时已经有些生气,你林彪手下已有75万野战军,另有30万地方部队,百万大军啊!
怎能如此畏缩不前呢?
毛泽东出于大局的考虑,电令华北部队迅速出击,屯兵于冀东,作出一副封锁山海关的样子。
华北傅作义与锦州范汉杰同时出兵,与华北杨成武兵团对峙。
杨成武在冀东待机近一个月,因为无法救地筹粮,左等右等不见东野南下,只好退回去了。
毛泽东再次发电质问林彪,为何还不出兵。
林彪仍是一肚子意见,又是粮啊,又是弹啊,又是这又是那。
其实林彪也不完全是怕打大仗,他打仗一贯精于算计,没有十成把握绝不出手,一旦出手绝对能要了敌人的命。
他在等待最好的时机,做最充足的准备,防止决战锦州打成长春这样的夹生饭。到时在锦州骑虎难下,距离后方又远,可就不像打长春一样进退自如了。
林彪考虑得对,那毛泽东考虑得不对吗?自然也对。
毛泽东考虑的是全国战局,视野更宽广。封锁锦州,自然会使东野冒较大的军事风险,有可能会出现林彪预计的骑虎难下之局。
但这样做,会在战略上收到制敌先机的宏大效果。
毛泽东的容忍到了极限,终于不再忍耐,给东野林罗刘发了一通极其严厉的电报,怒批东野决策不准,拖延时间,对中央极大不尊重,极其没有大局意识。
林彪自担任东野指挥员以来,这是受到唯一一次严厉没有余地的批评。
罗荣桓赶紧劝林彪,要以大局为重,不要总是考虑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经过罗荣桓细心的工作,林彪不敢再耽误,立即发兵南下,投入到攻锦之战中。
辽沈战役,由此走向了关键转折。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