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避追杀汉子入破庙 下狠手老僧救义士
1662年,在群山掩映的崂山深处,有一座幽静的寺庙,这就是今天的华严寺,当时叫做华严庵。
那时的华严庵也没有现在的规制,只是几间不算高大的石屋瓦舍而已。这座华严庵是即墨旺族黄嘉善的后人黄坦出资兴建,实际上相当于是黄家的家庙,后来也是黄家反清复明行动的据点。
一天傍晚,华严庵里唯一的和尚兼方丈、60岁的慈沾法师正在打坐做晚课,突然跌跌撞撞地闯进一个手提砍刀、满脸是血、衣衫褴褛的汉子,他看起来走了很长时间的山路,已经极度疲惫,一只脚上的鞋子都跑掉了。
这汉子进门就扑通跪在老和尚面前,说:“老师傅救我,追杀我的清兵很快就过来了。”
慈沾法师见他面貌英武,不像坏人,加之他老人家虽然幽居深山,一心只读金刚经,两耳不闻窗外事,但他对刚刚推翻了明朝的清人还是有些抵触的,便决心收留这个大汉。
慈沾法师立即找出自己年轻时穿过的僧衣让大汉换上,又让他面对佛像跪在地上,快速地给他落发剃度,之后,端起火炉上正在烧着的一盆开水,当头就朝他浇下去。
大汉硬是咬牙挺了过去。但很快他的头上、脸上都起满了水泡,脸上头上、前胸后背都红得连成一片,看起来就像正在发着高烧、生了天花的病人一样。
半夜,循着路径追到庵里的清兵凶神恶煞般进来盘问,当他们搜遍全庵,发现除了老和尚,就是在侧室一堆柴草里躺着的“天花病人”小和尚,再无其他人员,便匆匆忙忙掩着鼻子去其他地方搜查去了。
由此,这个汉子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这个老和尚法号慈沾,这个大汉名叫于七。他们的这次奇遇,日后成就了一段佛门善缘。
崂山华严寺
02
巨贾富商武林家 乐善好施张飞性
慈沾老和尚的历史资料本不丰富,在上文中我已经简要做了介绍,在这里不作赘述了,重点说说这个于七。
于七是山东栖霞人。可能他的父母生的儿子比较多,他排行老七,就取名于七了。
于七的祖父叫于进表,家里开金矿,是当时山东省最大的金矿主,当然就是栖霞当地首富,因此,于家就是当时栖霞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
于七的爷爷不仅是个大资本家,还是一位武林高手,武艺超强,于七从小受到熏陶不少。
于七的父亲叫于可清,绰号“草上飞”,明末曾充防抚铺兵,为明朝的武将军。他母亲叫戚颜君,是戚继光的长女。
戚继光就是我们在小学课本里学到的抗倭名将,当时在烟台可是不小的官。
明代武举人考试
崇祯二年,也就是公元1629年,于七考取武秀才,次年又中武举。这就很不简单,要知道那个时候考取文职不稀奇,但考中武举人可是很不容易的事,我猜测,在这件事上他的姥爷戚继光先生肯定没少帮忙。
于七为人正义和气,乐于交往,时常为乡亲排解纠纷,加之家里又有钱,经常结交各路志士豪杰,因而他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威望,得到人们的爱戴。久而久之,以于七为中心,栖霞及附近县中的志同道合者聚拢了一个社会圈子,他们常聚集在一起议论政局,演练武功,形成了一股势力。
我曾经打了一个比方。那里的于七就像极了《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其实,他后来走上反清复明的起义之路,也很像张飞后来的人生路径。
03
反清复明两起义 遁入空门一高僧
年青时期的于七有过两次反清起义的经历。
第一次实际是在向当时的清政府挑衅。
清政府刚刚推翻了明朝,社会管理措施还跟不上。在这种乱世之下,本身就反清的于七有意无意地做了许多同政府较劲的事。
那时,他的朋党已经小有规模,开始不断地带领小弟兄做一些劫富济贫的事。但是,他有一个特殊的原则,每当物色到一个大家富户,他首先带人去谈话,开出要人家出钱的额度,如果对方态度好,自愿交出全部家当,他就会取一半、留一半,不至于让这家富户倾家荡产。
但是,如果对方不配合,或者不情愿,那他就不客气了,不仅会将人家的资财全部没收,甚至会运用武力将他打得几天起不来。
逐渐,于七在当地就有了名气,成了远近闻名的绿林豪杰,当然也就有更多的志同道合之人前来投靠。见时机已经成熟,于七终于发动了第一次武装起义。
1650年,于七以淘金工为主体,联合胶东各县农民起义武装,发动了胶东第一次农民抗清起义,他率领千人进攻宁海州(今烟台牟平区),将知州刘文琪枭首示众。当时满清政府暂时无暇顾及,让当时登州知府张尚贤出面,采取怀柔政策,招抚于七为栖霞把总,一跃成了清政府陆军基层军官。
有了这个身份,于七可以更方便聚集人脉、扩大武装力量,他当时结交了一批反清复明的“复社人员”,比如栖霞的郝晋、莱阳的宋番宋琬兄弟、宋继澄父子,还有即墨黄培等等,只等时机成熟,来一次更大规模的起义。
第二次起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装暴动。
按照于七的计划,他的第二次起义应该再推后一些。但是,他因为惩治了当地一个有京官背景的地痞流氓而导致起义提前。
当时,建仓那个地痞的京官亲戚,向朝廷诬告于七谋反。因为有上一次事件的铺垫,清政府本身就对他窝着火,这次便新帐旧帐一起算,下决心一举剿灭于七。
清廷派出三大帅六大将二十万兵力围剿,于七率领他的起义军力抗,双方僵持了两年之久。
1662年,清政府着急了,调来了当时威力最大的武器红衣大炮,连续轰炸了三天。起义军死伤无数,难以抗衡,只好解散。
于七在即墨名士黄坦等人的暗中策划下,逃到了崂山,这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善和方丈于七
04
结语
后来,清政府搜寻于七未果,加之,黄坦等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在外边放风,说于七已经在崂山坠崖身亡,也就不再追究。于七就在华严庵住了下来,潜心向佛,并全心身研究武学,创建了螳螂拳,成为一代宗师。
1679年,也就是于七在华严庵二十年后,老方丈慈沾仙逝,时年70岁的于七继任华严寺方丈,称为善和方丈。
1702年,93岁的善和方丈在华严寺圆寂。他临死最后的话竟然是:“生不逢时,清不灭,目不瞑”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