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1年福布斯富豪榜显示,全球排名居前的顶尖富豪个人身价动辄几百上千亿美元,而他们的身价往往由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市值作为重要部分构成,但股市里的市值并不等同于银行存款,至少对于福布斯富豪们来说是这样,所以他们的身价并不代表其拥有的财富,今天便从股票市值兑现问题谈起,探讨一下社会财富的实质。
01股票不代表钞票
股票即股权,股权代表着股东对上市公司享有的相应财产权及控制权。
股权是抽象概念,但抽象的背后是实质财富。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股东可以通过现金分红等方式获得资金。
从二级市场流转角度看,股东可以通过股票抛售等方式获得资金。
从公司整体打包角度看,股东可以通过自家公司被其他公司整体并购后按照股权比例瓜分掉并购款等方式获得资金。甚至在公司濒临倒闭、又无人愿意整体并购的情况下,可以以类似卖烂铁的方式将公司资产一块块清盘卖掉,获得的收益在偿还债务后若有剩余,按照股权瓜分。
显然,福布斯富豪身价中涉及股票部分是从二级市场流转的角度进行计算的,例如2021年福布斯富豪榜榜首贝索斯,拥有亚马逊公司约11%的股权,亚马逊近日股价118.54美元,总市值1.21万亿美元,则贝索斯拥有的亚马逊市值为1331亿美元,被计入其身价。
这1331亿美元当真可以像银行存款一样,如数从股市中提取出来吗?很难,真要操作大概率要伴随着相当一部分损耗。
上升到大富豪这个层级,股票市值已经与普通老百姓大不一样,对于一般人而言,股票是与银行存款等同效率的流动资产,兑现并不难,难的只是对目前股价是否满意。
如A君持有a公司1万份股权,现股价20元,则A君可以在市场交易期间立即将其抛售兑换成现金流,即便A君要斟酌考虑一下,过两天再抛售,如果股价波动不大且在中国股市“T+1”机制下,也不至于出现股价被腰斩的情况,因此近期内把20万元市值视为A君的个人财富一部分是没问题的。
而贝索斯的1331亿美元市值则不能视同为与银行存款类等值的个人财富了,在往期文章《股价涨跌原理》中提及,股价的形成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如果贝索斯简单粗暴地抛售其1331亿美元市值的股票,则必然会吸纳掉现时市场上的全部买方,形成的卖空趋势又导致潜在买方束手观看(等着价格更低再入手),导致股价大跌,在初期按现价成交小部分股权后,贝索斯剩余股权市值将伴随股价下跌而大打折扣,最后,原来1331亿美元的市值兑现成现金流时不知得损耗多少。
如果贝索斯真要将股权市值兑现,应该会找专业的股市大作手帮忙操作,使其兑现损耗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甚至倒赚一笔。在埃德文·拉斐尔著的《股市大作手回忆录》中,主角美国股市传奇人物利弗莫尔便曾经承接过为大资产方在股市里操盘使其市值顺利兑现的业务,并从中收取佣金。
总而言之,固定资产或者巨量的部分流动资产(如股票)要兑换成流通货币时往往充满变数,一般的趋势是受到损耗、被打折扣,如B君拥有房产10间商品房,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均价为100万元/间,假设B君没有其它财富,则B君身价是1000万元。
但当他急着用钱要把全部房屋兑换为现金时,就会发现没那么容易全额拿到1000万元,越着急卖出,最后卖出的价格就可能越低,如果房地产景气,或许还好,如果房地产不景气,想卖的人越多,以目前市场价格衡量的房屋市值就水分越大,甚至碰到房地产泡沫时,房屋市值就像泡沫一般,可能随着兑换现金而被戳破。
02货币也不能完全代表财富
前面说到股权或房产为了兑换现金往往会遇上变数或困难而被打折扣。
那现金,也就是货币是否代表了财富?
以前的金银货币必然代表着财富,而现代各国法定货币就不能完全代表财富了。
商品这类包含了使用价值的事物才是社会财富,以前的金银货币不仅是流通媒介,本身也是等价物,是特殊化的商品。(详见往期文章《谈钱俗气,那我们谈谈货币?》)
而现代各国法定货币——纸币——是由国家信用支撑的纯粹的流通媒介,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符号,如果失去国家信用支撑,便是废纸。
无论哪类货币都遵循着市场经济规律和商品交换原则,几乎可以换取万物,这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是万能的,没钱万万不能”等说法的由来。
但现代国家法定货币能否真正代表财富?答案是未必。
#1
站在个人角度来看,货币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财富,甚至为了方便尺量财富值,我们还会把其拥有的全部财富估算为货币来评价其财富总量。
如C君全部财富总量估算为300万元,就是以货币来衡量其拥有的财富总量,至于C君是拿这300万全部买米,还是买房,还是其他什么,就是他的个人选择了,我们只知道他可以随时兑换成与300万元购买力等价的商品,这时货币代表了财富。
#2
站在全社会角度来看,货币只是流通媒介,并不能代表社会财富。
假设,全社会有价值100万亿元的商品,但货币存量只有20万亿元,那社会财富到底是价值100万亿元的商品,还是100万亿元的商品加上20万亿元货币,总价值120万亿元呢?
答案显然只是价值100万亿元的商品。
再从微观角度举个例子:
假设D君手上有价值100元的猪肉,E君手上有100元钞票,两人再无它物,平常时候D君+E君的总财富是200元,如果置他们于荒无人烟、别无食物的荒岛,那么D君+E君的总财富就仅仅是D君手上的猪肉了,E君手上的钞票失去了作为价值符号的作用。
之前D君愿意以100元的价格把猪肉卖给E君,是因为互换拿到100元后可以去买其他自己想要的商品,D君看中的只是100元里蕴含的购买力,这100元钞票本身并不等同于商品,当在荒岛中纸币失去价值符号作用后,其代表的财富购买力便归零了。
正因为货币终究只是媒介,本身不能代表财富,所以许多富裕家庭总会把置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去执行。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请关注、点赞和分享吧!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