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6年7月7日,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单方面撕毁已经商定后的,关于印度联邦独立后,各民族自治的构想。这彻底激怒了穆斯林联盟。
于是,穆斯林联盟的主席真纳宣布,8月16日是穆斯林联盟的直接行动日。当天各地的穆斯林群众纷纷罢工,高举穆斯林联盟的旗帜,走上街头举行集会、示威游行。然而由于群情过于激动,演化成了一场大屠杀。
最开始,3天内屠杀了将近5000名印度教徒,让10万人无家可归。印度教徒也不甘示弱,杀掉了7000名穆斯林教徒。这是印度独立前的第一场屠杀。
仇恨一旦蔓延开来,很难阻挡。原本应该促进和谈的英国总督韦维尔,也无力维持和平。他制定了一个名为“疯人院行动”的计划,而这个计划核心只有两个字:“撤侨!”
1947年2月21日,丘吉尔派致力于印度统一的蒙巴顿子爵来接替韦维尔,成为印度总督。由于他强悍的协调能力,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愿意暂时坐下来和谈。然而,就统一的问题,印度各派都达不到一致。
蒙巴顿四处奔走,希望多方能达成一致的意见。然而他不知道,一场规模空前、伤亡惨重、民众自发的大屠杀正在悄无声息的酝酿……而这场大屠杀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有50万人死于非命,1000万人无家可归,成为难民。
01制衡
那时候的印度还不能被称为一个国家,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都属于当时的英属殖民地。它们位于南亚次大陆。从地缘政治上看,南亚次大陆三面环山,一面背水。
北边是喜马拉雅山,把它与中国一分为二;东边的野人山,虽然海拔不高,但是一片没有被开发过的原始森林,将它与缅甸分开;西面是兴都库什山,这里有很多的山口,是外来入侵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从公元前15世纪开始,西方、中亚一旦有强国崛起,南亚次大陆定逃不过被入侵的命运。长期以往,他们也倒习惯了。各式各样的统治者也为他们带来了不同的习俗、宗教。
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在这个地方都能找到。不过在这个地方最主要的宗教还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然而这两个宗教之间向来不太对付,日常的生活中双方互相排斥互相看不起。穆斯林联盟的主席真纳曾说过一句话:
“印度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他只是画着的一个国家,我要吃牛肉,印度教徒不让我杀牛。而一个印度教徒每次与我握完手后就要去洗手。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是英国人的奴仆。”
不过当时的冲突也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虽然在英国殖民印度之前,印度当权的一直是伊斯兰政权,然而一方面伊斯兰教人比较少,另一方面加入伊斯兰教的印度人,大多是低种姓、贫穷的首陀罗和贱民。
一方有钱,一方有权,双方互相制衡。因此虽然信仰不同,但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
02裂痕
18世纪,英国人的殖民,带来了先进的经济、文化知识,让印度的“世家大族”开阔了眼界。在1818年马拉塔人最后的势力被英国灭亡后,印度的王公贵族们渐渐地承认了英国人的宗主权。
于是他们纷纷将自己的儿孙送到英国留学。后来的国大党领袖尼赫鲁、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以及生雄甘地,都去过英国留过学。
1885年,这些留学归来的精英,联合起来,成立了印度国大党。刚开始由于“同窗之谊”,他们还和气一团。
而到了1921年,随着他们对印度如何独立的意见不同,渐渐地分裂成两个意见团体。
一派是以圣雄甘地以及党魁尼赫鲁为代表,他们主张发动群众,“非暴力不合作”作为指导思想,集体罢工、绝食、抗议,等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以对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另一派是以真纳为代表,他主张只有用确立议会,以宪法斗争,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真纳知道,绝对的“非暴力”不可能实现,在运动的过程,只要稍有不测,就很可能逾越雷池;另外,大众的自我牺牲,总有时间和环境的局限性,一旦英国人决心镇压,徒手的抵抗所得的只有无谓的牺牲。
而且甘地将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方法应用于印度民族运动之中,他不仅在民族运动中经常使用宗教术语,将宗教问题与政治问题扯在一起,他解决问题都是用绝食、祈祷等宗教方法。
其实,就连他的弟子尼赫鲁都对此表示不解。
可是,由于甘地背后有三亿印度人民的支持,无论真纳如何苦口婆心地向“精英”们分析利弊,都极少有人响应。甘地的方针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愤懑不平的真纳放弃一切公职,脱离国大党,仅保留穆盟盟员资格。临走前,他对甘地说:“你的手段,不仅会让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庭抗礼,还会让每个教派内部产生裂痕。”
这时候的真纳依然心系印度,于是他成立了自己的政党,游走于英国与国大党之间。
直到1924年,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纠纷缕起,穆斯林联盟盟员,在国大党内部被排挤。“穆盟”群龙无首,邀请真纳回归,并重新担任主席。
穆斯林联盟,最开始是由穆斯林上层封建主、地主和知识分子组成,效忠英国政府,以捍卫穆斯林政治权益。直到1913年真纳加入该组织后,其宗旨改为在英帝国范围内通过合法手段实现印度自治,并与国大党达成合作,双方于1916年签署了著名的《勒克瑙公约》。
那时候,穆斯林联盟和国大党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少国大党成员还拥有穆斯林联盟盟员的身份。
这一次真纳回归后,与盟内主要领导人一起公开反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且表示“穆盟”是穆斯林的代表,而国大党只能代表印度教,因此要求穆斯林联盟作为一个单独的政党参加选举。
而真纳之前离开国大党时的预言成真了。穆斯林联盟分裂成了亲国民大会的一派和亲英国的一派。
亲英国的穆斯林的述求,是以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离的方式,让穆斯林独立建国,以脱离英国的统治;而亲国大党的则赞同国大党的方针——希望印度能够以统一的形式解放。
而此时的真纳也更支持国大党。为了调和双方的矛盾,他四处奔走。他认为印度之所以无法统一,最大的问题在于内部的不团结。
他总是在各个地方苦口婆心地说:
“外国统治印度,并且继续维持统治,主要因为印度人民尤其是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不能团结一致,缺乏相互信任。我可以说,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之日,就是印度实现自治领责任政府之时。”
终于1929年,他想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模仿威尔逊的提出了穆斯林应占议会1/3以上席位的“十四点”计划。
这个计划已经表示穆斯林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以至于“穆盟”的人开始认为真纳可能要背叛了他们。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如此有利于国大党的方案,居然被国大党全盘推翻。
真纳彻底被孤立,他心灰意冷,放弃了在印度的政治生涯,回到了伦敦,当了律师。
03决裂
1925年前后,“穆盟”又派人到伦敦劝说真纳返回“穆盟”,并对他说:“你必须回去,人民需要你。只有你才能挽救穆斯林联盟,使它获得新生!”
真纳又同意了,开始往返于英国和印度之间。
1935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批准印度政府法,宣布印度有11省开始享有自治权。真纳高兴地结束了他在伦敦的生活返回印度,打算领导“穆盟”与国大党一起争取全印度的独立。
虽然国大党这边一直不希望印度分裂,特别是国大党的声望极佳圣雄甘地,他坚决反对印度分裂,他甚至说过一句话:“如果印度要分裂,除非我死。”
可是,他们却在政治上不断地排斥“穆盟”成员。先是全盘否决了“穆盟”妥协至极的“十四点计划”;在1937年的印度大选中,穆斯林联盟只取得了22%的席位,国大党获得了绝对优势。进而在议会中他们投票通过了一项制度——组织一党内阁,把穆斯林联盟排除在外。
甘地多次劝说尼赫鲁做出让步,尼赫鲁坚决反对。要知道甘地和尼赫鲁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不仅是尼赫鲁的老师,而且两人情同父子,甚至后来尼赫鲁的子孙都以甘地作为姓氏。由此可见,尼赫鲁和他所代表的国大党对“穆盟”的排挤。
从此以后,穆斯林联盟开始宣扬民族主义,不遗余力地攻击国大党。两党矛盾加深的同时,他们所代表的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也开始互相憎恨。因为两党想要获得“自己人”的支持,势必在演说中添油加出,将自己树立成“被害者”或者“利益受损者”,告诉民族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力,请给自己的政党足够的支持。
慢慢地,真纳认识到“统一解放”的思想已经行不通了。
1940年3月,真纳召开穆斯林联盟年会,通过了著名的《巴基斯坦决议》。首次提出了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是连个完全不同的民族。他放弃了统一建国,主张在穆斯林的聚集地,建立独立的穆斯林国家。
所谓的巴基斯坦,在当时并非一个地名。而是一个拼凑出来的概念。早在,1931年,一个叫乔杜里留学生提出,那些穆斯林人口占优势的那些地区,用各个省、各个邦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一个新的额单词。
比如说巴基斯坦的全拼是Pakistan,第一个字P,是旁遮普;第二个字母A,就是所谓北部的边境省;第三个字母K,就是今天的克什米尔,以此类推。
当他宣布完《巴基斯坦决议》后,很多反对他的组织向他发出了死亡威胁。并在1943年7月26日,真的遭到了刺杀,真纳身负重伤。或许是对国大党的失望盖过了他对自身安全考虑,他始终没有动摇穆斯林独立建国的决心。
04解放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战宣告结束。这时候的英国被打得遍体鳞伤,再没有精力去统治印度了,也就默许印度独立。至于如何独立,印度人民还是希望英国这个曾经的“宗主”,给予支持。
于是,1946年,英国派了一个使团到印度,与国大党和“穆盟”一同商议建国方案。
当时的国大党和“穆盟”依旧保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国大党支持统一,而“穆盟”支持分立。此时的英国人站在国大党这一边,于是不停地游说“穆盟”。
终于在1946年7月6日,在英国使团的调解下,两党达成一致:各地区经济、法律、政府自治,同时成立联邦政府,将军事、外交事物统一归放至中央。
谁知第二天,尼赫鲁突然翻脸,否定了前一日的约定。
真纳与穆斯林联盟彻底愤怒了。甚至连英国人都看不懂他的操作。
于是真纳宣布8月16日为直接行动日。由于群情难以控制,印度独立前的第一场屠杀瞬间爆发。印度总督韦维尔屁股一拍,带着“英侨”逃跑了,把烂摊子给印度两党。
远在英国的蒙巴顿很是着急,他主动向首相丘吉尔请缨,前往印度调停。他一直希望印度能统一建国,以扶持一个亲西方的亚洲大国,以抗衡东亚的共产主义浪潮。
原本极力反对印度独立的丘吉尔,经过蒙巴顿巧舌如簧的劝说,终于松了口。
然而这个时候,两个民族已经从最开始因为生活、宗教习惯的不同产生的排斥,到因民族之间的不公产生的厌恶,最终进化成了因屠杀而产生的仇恨。
再加上两方政党的不断煽动,民众之间的矛盾,已无法调和。
正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为了实现他扶持“亲英”的印度,他决定先去说服真纳。
在1947年4月上旬,他见了真纳6次,把为什么印度不能分治、分治之后会带来什么后果,一一地摆在了真纳的面前。
如果坚持印巴分裂主要有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1.民生问题。部分地区的人民已经在一起生活很多年,他们的房屋、田地犬牙交错,人民已经形成了一种自主运行的难以被替代的经济体经济体;
2.地缘问题。在当时有两大块穆斯林聚集区,一块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另一块是孟加拉国。如果你打开地图看,两块地区完全没有任何连接点。如果一旦分割,势必造成两个地区的再次分裂。
3.迁移问题。如果强行划分国界,那么在印度国界的穆斯林和在巴基斯坦国界的印度教徒,势必大规模迁徙。由于两个民族的积怨已深,一旦发生任何的争执,就很可能酿成巨大的灾祸。
虽然这些看起来都很有道理,然而国大党屡次出尔反尔,已经让真纳和穆斯林寒透了心,加上当时的真纳其实已经是肺癌晚期,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
蒙巴顿知道,自己再也劝说不动真纳了。于是他决定去劝说甘地,因为甘地影响力太大了。如果不经他统一,“穆盟”强制建国,那么印度一定血流成河。
当时的谈判现场,无论蒙巴顿说得再激动,甘地都一言不发。
过了一会儿,甘地说,我马上要参加一个公开的祷告,得走了。
甘地祷告完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他的身上。他说了一句话,就走掉了:“我建议大家都自省一下,到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答案。”
蒙巴顿一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知道甘地已经默认印巴分治了。于是召开记者会,宣布印巴正式分治,并告诉记者,英国人将在当年8月15日之前撤离。
05杀戮
既然已经决定分家,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分。身为两党的领导人,真纳与尼赫鲁自然不会关注细枝末节,他们所在意的最大问题就是领土。
为了确保公平,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一个从到过印度,对印度一无所知的英国人来划分。”
于是蒙巴顿请来了英国著名的大律师拉德里克夫。当他到达印度问蒙巴顿应该怎么划分时,蒙巴顿一问三不知。
拉德里克夫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他几乎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所以从6月份到8月份,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一个对印度完全不知的人,把自己关在总督府里用一只铅笔,一张并不太准确的地图上,艰难地作业。
他非常清楚,他的笔歪一点,就可能让一家人分割两国。一旦如此,必然引起血光之灾。他曾说过:“我的工作结束之日,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相互屠杀之时”。
8月14日,蒙巴顿离开的前期,把地图装进了两个文件袋里,分别交给了尼赫鲁和真纳。并告诉他们:“我们这一走,你们要格外当心。因为在迁移的路上,大屠杀很可能会发生。”
真纳笑了笑说不可能。他还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是两兄弟分家,难免有点冲突。只要分定了之后,大家还是亲兄弟。
当时真纳还在印度的孟买有一所大房子,打算将来还回来度度假。
其实,在7月份时,“大屠杀”已经开始了。当时普遍发生的一个情况就是,一帮人潜伏在巷道里,遇见对方的人一拥而上,杀死对方后再一哄而散。
因此当“拉德克里夫分界线”正式宣布时,在对方领土内的老百姓就吓坏了,赶紧收拾行纷纷逃难。
据统计,拉德克里夫的这道线,把500万印度教和锡克教徒划在了巴基斯坦境内;又把大约500万穆斯林划在了印度境内。
短时间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巨大的混乱。两方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暴动和屠杀。据理查德·西蒙兹的研究,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至少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1200万人无家可归。这场大屠杀持续了极长的的时间。
后来在圣雄甘地的努力下,屠杀才得以平复。
次年,因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争议,第一次印巴战争打响了。
原本印巴分治时印度答应给巴基斯坦的5.5亿美金也因为战争问题搁置。这时候甘地进行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绝食抗议。然而这激怒了印度的极端主义者。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印度教的极端人士枪杀。
两个民族矛盾的唯一调节者去世了,两个国家之间仇恨也已再也无法平复了。
在印巴分治了24年后,也就是1971年3月,东巴基斯坦也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宣布独立。蒙巴顿的话,再次一语成谶。而他这个印巴大屠杀的“导火索”在数年后,在自己的游艇上遭遇到爆炸,不治身亡。
自独立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不断,爆发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时至2022年4月14日双方依然有武装人员在“争议区”克什米尔中丧生。
英国大英帝国早衰退,它的殖民时代虽然也已结束,然而它带给殖民国家的灾难仍未停止。印度和巴基斯坦能否迎来和平,相信大多数人对此并不乐观。
只愿两国之间的争执,能尽量减少平民的伤亡……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