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邢台日报》报道,记者近日从市公安局了解到,今年以来,邢台市已发生非法集资犯罪案件40余起,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什么投资者会陷入非法集资的陷阱?如何发现非法集资并有效防范?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承诺高回报,虚构或夸大投资项目,让投资者一步步陷入陷阱
非法集资刑事案件主要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据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各种非法集资都披着各种背心,但一切都会改变。就手法而言,无非是画饼、造势、引金,即承诺高收益、虚构或夸大投资项目、虚假宣传、造势等。这使得投资者一步步陷入陷阱,无法自拔。
以北京某公司新查处的非法集资案为例,2014年,该公司在邢台设立办事处,假借投资北京养老行业,骗取投资者信任,提供5%的高额月收益率吸引投资,并声称到期还本。为了显示“强大的实力”,他们组织投资者专程到北京公司骗取信任。之后,该公司非法吸收未指明的公众资金,最终资金链断裂,停止向投资者支付利息和本金。
据了解,民间投融资中介、P2P点对点借贷、农民合作社、房地产、私募基金等领域容易出现非法集资。此外,民办教育、本地交易场所、互保等领域涉嫌非法集资的问题也逐渐显现。过去,犯罪团伙的目标群体多为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等中老年群体。随着私人集资诈骗,他们披上了“互联网金融”的外衣,一些年轻人成为犯罪团伙的新目标。
犯罪手段得到更新和升级,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和令人困惑
警方表示,目前非法集资的犯罪手段已经翻新升级,“泛理财”特征明显。与此同时,非法集资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借助互联网对传统的集资方式进行了升级,涌现出大量不规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使得非法集资传播更快,覆盖范围更广,产品销售更方便,资金转移更快捷。这也导致了以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微信业务、外汇理财、虚拟货币等为幌子的新的犯罪手段的出现。
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点对点借贷机构,违规操作问题严重,积累了大量风险。
据报道,P2P点对点借贷机构的犯罪手段主要有三种:一些网贷平台通过将贷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借款人,或者先集资再寻找借款人,让贷款人的资金进入平台。中间账户形成资金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部分网贷平台未履行身份真实性验证义务,未发现甚至默许借款人以多个假名在平台上发布大量贷款信息,向不明对象集资;部分网贷平台编造虚假融资项目或借款标的,采用借新贷的庞氏骗局为平台母公司或其关联企业融资,涉嫌融资欺诈。
“过去,非法集资案件的嫌疑人经常说年收入,但从最近的案件来看,他们朝着投资少、回报似乎低的方向发展,这增加了混乱。”市公安局桥东分局民警分析。
警惕“高收益”、“快速致富”,理性防范非法集资
鉴于其隐蔽性和新的特点
警方还提醒募捐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寻求合法的融资渠道,通过合法手段解决资金困难,避免非法集资和伤害他人。参与非法集资的企业和个人应尽快脱离非法集资活动,主动报案,配合公安机关查明犯罪事实。
另外,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必须充分了解产品信息,避免陷入非法集资的陷阱。如果一时无法判断,可以咨询相关部门。比如相对于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在大多数情况下明显较高的投资回报,很可能是一个投资陷阱。通过查询工商税务等信息资料,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企业信息,可以了解主体身份是否合法真实,是否有犯罪记录。对于亲戚朋友推荐的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建议也要谨慎,防止自己变成“线下”。
凡是标有“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字样的文字、图片、音像手稿、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均由经济参考报享有版权,未经经济参考报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版或播放。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邢台市集资案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