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利率从4.3%直接降低100个基点调整为3.3%,你会买房吗?

发布一下 0 0

这个问题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依然是不会的,为什么呢?因为有前提条件。

一、必须是首套房才可以享受。二套房维持原先的利率不变。

二、时间是从现在到2022年年底前。也就是说从银保监会发布时间2022年9月29日到2022年12月31日期间,属于阶段性政策,2023年还会不会执行,现在还不好说。

三、可以适用此政策的城市必须是2022年6-8月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环比、同比均连续下降的城市。

中国楼市的数据主要是参考全国70个主要城市的数据,此次符合售价同比环比同时下降的总共有23个。分别是二线城市天津、石家庄、大连、哈尔滨、武汉、贵阳、昆明、兰州。三线城市分别是:秦皇岛、包头、温州、安庆、泉州、济宁、宜昌、襄阳、岳阳、常德、湛江、桂林、北海、泸州和大理。也就是说 只有名单内的这些城市可以使用。

四、各地可以自主决定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房商业性个人住房利率下限

这是什么意思呢?按照银保监会的原有政策,全国各地商业银行利率是全国统一利率,也就是LPR+浮动部分,LPR由银保监会统一制定,浮动部分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浮动范围不超过20个基点。目前利率为4.3%,如果按照原先政策,可以调整的范围也就4.5%到4.1%之间,各地可以任意选择,超出这个范围就不行了。这次的政策给的力度就比较大了,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可以突破调整不超过20个基点的限制,假设地方政府决定下调100个基点,那就是4.3%-(0.01x100)%=3.3%,利率直接从4.3%降到3.3%,这个下降放到70年,可能三四线城市一套房就出来了。

来看看政策原文是怎么说的:

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有关部署,现就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于2022年6-8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同比均连续下降的城市,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按现行规定执行。

二、按照“因城施策”原则,符合上述条件的城市政府可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及调控要求,自主决定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派出机构指导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配合实施。

根据最新政策,这个假设是可以成立的,但是买还是不买?回答不买的人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任何商品都一样,都是买涨不买跌,降价了当然希望多降一点,此时此刻根本不用考虑卖家的成本,最好是降成零,不要钱,但是理解归理解,总还是要回归理性的看待,真的降多了甚至不要钱的东西还买它做什么呢?所以在决定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算个经济帐,再做决定。

以贷款100万,30年还清,首套房计算,按照现有政策,银行利率4.3%。也就是说30年总共要还利息78.15万,本金加利息178.15万,每月还款5037.19元。

如果利率按照3.3%计算,100万贷款,30年总利息57.66万,本金加利息157.66万,每月还款4379.55元。

利率降低100个基点,从4.3%降低到3.3%,100贷款,30年总利息减少20.49万,每月还款减少657.64元。

看起来还是很少对不对,总共才减少20万左右,每个月才减少657块钱左右,六百多块钱能干嘛啊?应该继续降,但是想想我国每年通货膨胀官方数据都是3%,如果贷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那将会是什么结果?

我们都知道,银行是靠赚利息差生存的,也就是说银行的利润等于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现在的贷款利率4.3%减去存款利率2.75%(中行做参考)等于1.55%,再减去3%,等于负1.45%。也就是说现在银行每贷给你一笔钱,他都要亏1.5%左右,这还不算银行的运行费用,你想想他能长期干赔本买卖吗?理论上来讲银行利率必须保持在5.75%以上他才是赚钱的,否则就是亏钱的。

再者过去30年,房贷利率从最高14.4%,到现在最低的4.3%,大多数时候都在6-7%之间,从来没有到4.3%以下过,更不用说3%了,我们都希望利率能降得更低一点,但是如果贷款利率比存款利率还低,那谁还会去提供贷款?银行也就不存在了。理想是好的,但总归还是要要面对现实,国家的政策再好也不可能打破金融体系的根本乱了整个市场。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利率会继续降低吗?我个人认为希望不会太大,4.3%已经是政策干预下的极限了,现在阶段性地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空间,已经是破天荒的行为了,况且有多少地方政府会一次性直接降低100个基点?政策的空间基本已经见底,再怎么降,对于我们来讲也就是房贷下降657块钱以内的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是政策每下降一个基点都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担当的。

现阶段买或者不买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选择现在买还是再等等,看地方政府会不会利用此次政策再降一点,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78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