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
虾片不含虾,奶茶没有奶,鲜切整块牛排实际上是碎肉边角料,奶白的羊汤只需一分钟的“熬制”。
这是二十世纪的科技与狠活,也是辛吉飞口中的“海克斯科技”。
2022年9月,段视频博主辛吉飞因用海克斯科技“合成”人们常吃的东西而爆红网络,无数网友因为他的揭秘直言“还有什么能吃?”
难道在辛吉飞的科技与狠活之下,食品行业真的是寸草不生,无一幸存吗?
答案当然不是,汇源和王守义十三香面对铺天盖地的科技与狠活,全身而退,直让以毒蛇狠辣成名的辛吉飞为其撑腰,说出“汇源果汁略带苦味是因为水果本身自带的味道”和“调料只吃十三香”。
不受科技与狠活的侵扰,让辛吉飞无刺可挑的十三香一年至少赚二十亿,可汇源却是濒临倒闭,超市的货架上也是无人问津。
为什么?
“消失”的汇源
我一勺三花蛋奶、都是科技与狠活啊,哥们……
凭借此般的口头禅和歪嘴蔑视的模样,辛吉飞迅速走红网络,但是当他把“抨击”的目标瞄准汇源的时候,结果却是碰了一鼻子灰。
科技与狠活失效了。
这是辛吉飞“职业生涯”罕见的滑铁卢,但一众网友却在视频下面纷纷留言,“感谢飞哥,以后喝果汁只认汇源”。
在成千上万条的评论之中,一句“大家终于看到我们了”的评论是相当耀眼,因为那是汇源的官方账号。
一句终于尽显的是汇源的辛酸,但看客们不知的是,在收购案凄惨落幕之后,汇源到底经历了什么。
2008年9月分,身为全国软饮最大制造商的可口可乐公司用一句话瞬间引起轩然大波,也将汇源推到了风口浪尖。
“可口可乐公司,将以每股五倍,总计约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汇源的全部已发行股份”。
对于可口可乐公司而言,吸纳在中国发展独占鳌头的汇源,当然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看,甚至算得上是强强联手。
在从商的角度,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可很多人听到这件事情的第一反应却是满腹狐疑,尔后就是满腔的愤怒。
因为选择被收购的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企业濒临破产,有人愿意接手烂摊子,自然是求之不得。
但汇源明显不是这种情况。
2007年,汇源在纯果汁市场的占比率高达42.6%,是中国所有果汁品牌中遥遥领先的第一。
这样的情况之下,汇源不可能存在财政危机,那么汇源选择卖给可口可乐公司,就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养活”它的人民于不顾。
汇源销量是好,可出钱购买汇源的却大多都是中国人,为了支持本土企业发展,为了让中国的良心企业能够发扬广大,与世界其他龙头企业并肩,汇源的火爆和商业价值是万千中国人民自己捧出来的,可被捧红之后,他却忘本,这让一众人员如何不反对?
身为中国民族品牌行业的翘楚,承载国民果汁和民族品牌的希望,一旦汇源被可口可乐收入囊中,中国就又会有一个民族品牌消失。
这是表面之上的利弊分析,但其溯源的价值源头却是损坏了中国脆弱的农业。
人人皆知民以食为天,可还有一句名言是“物以稀为贵”。
汇源需要果汁的原料,而果农们也需要为自种的农产品找一个销路,如果汇源真被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没有人能保证汇源果汁的原材料又会从何处而来?
倒和挺的阵营在不停地争吵,而这起“被收购”案件也以未完成拉下了大幕。
商场如战场,但遗憾的是,汇源走错了这一盘旗,也迎来了十几年的跌落时刻。
创始人朱新礼欠下高达百亿元的债务,也因无力还款,被列为了失信执行人。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他把所有的一切都押在“汇源被顺利收购”这一个赌注之上,而并未在收购失败这一可能上留下后手。
失败本也不至于无路可走,但是为了收购的顺利完成,朱新礼却是一早就砍掉了汇源三分之二的销售渠道。
他以为自己可以一直独占鳌头,但是其他的果汁品牌却虎视眈眈,眼瞅着销量每况愈下,为了缩减开支,汇源只能裁员。
据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的时候汇源销售人员总数为3926,可一年之后却仅剩下了1160。
人员的骤减已是颇为惨淡,但更为可怕的却是汇源的销售额。
一个天上 一个地下
2008年,汇源的净利润跌幅超过86%。
为了盘活公司,汇源开始在管理层方面使劲,六年更换五任CEO,但却效果甚微。
因为每一位当家人都有自己在商海中的行事风格,并且措施见效也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此番折腾只会让员工更加疲惫,而不会对销量有益。
汇源踏错了时代的节拍,可在已然身处泥潭的情况之下,汇源却坚守住了品质的底线,纯果汁依旧是真正的纯果汁,能有一年的保质期依托的也并非是食品添加剂之功,而是采用了高技术的无菌包装。
一步错步步错的误判让汇源挣扎了十余年,但是在2022年6月27日的时候,汇源却发表声明宣布重整方案已于6月24日获批的近况。
挣扎在昏暗岁月让汇源吃了不少苦头,甚至一度濒临破产,只希望重整之后的汇源可以突破窘境,复现当年风采,而前提是它必须坚守住“纯”的底线。
同样都是中国的本土品牌,但王守义十三香的销量却是节节攀登,成功实现年赚二十亿不是梦。
而王守义与汇源的差别就是没有“幺蛾子”,一直只做一件事。
五香加八味,便是十三香,而这纯天然的十三香配方,也有着百年的历史。
因为王家祖上最早就是做草药香料起家的。
1959年的时候,王守义根据祖传秘方调制出了“十三香”,因为味道颇佳,招揽了不少回头客。
生意越做越好,于是在1984年的时候,王守义就成立了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
作坊不大,但所做的商品却更是单一,只有十三香一味。
可王守义拿出的启动资金却更是可怜,只有100元。
从100元的本金到实现年收入二十亿,王守义靠的不是机遇,也不是运气,而是踏实和认真。
利字前面,总有人抵挡不住诱惑掺杂水分,但是王守义挂在嘴头的一句话就是“调味品属于小行业,没有多高的技术要求,黑心的钱咱就更不能要”。
他这一番话着实是有些“土的掉渣”,但在偌大的食品商海,能拍着胸脯凿凿说出这句话的却着实没有几个。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袋十三香的利润只有八分,可即便如此,从公司建立之初到2022年,十三香没有上调过一分钱。
有人羡慕他的红利,争相模仿,王守义从来不惧怕,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产品上,盖上“王守义”的印章。
造假他管不了,但王守义能做就是保证自己卖出的始终是原汁原味,并且是绝对的安全。
为了保证品质,王守义会给供货商制定考核评定制度,一旦出现不达标的产品,就直接取消供货资格。
有人责怪王守义无情,但他却永远都是一句“若是经我手做出的竟是劣质产品,顾客坏掉的是肚子,而我坏掉的却是从业者的良心”。
他用自己的不留情打脸了科技与狠活,但鲜少有人知道的是,王守义十三香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过“小插曲”。
及时止损的教训
2009年6月,正是汇源为收购案的焦头烂额之际,而彼时的王守义十三香也做了一个大决定:进军餐饮业,开豆捞店。
2003年的时候,王守义离开了人世,接掌大权的是他的三个儿子,可这老一辈一逝世,麻烦事也很快就冒了出来。
最严重的便是家族内部的“十三香”打架,身为控股者的王银良看到之后很是痛心,为了不让父亲的心血付之东流,他主动让利,用利益确立了完整的集团架构。
王银良知道父亲对品质的坚守,所以在2007年王太白劝他将精力放在投资房地产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拒绝,说出了一句“习惯挣快钱,就不会再将心思放在做实业之上”。
二伯的坚持让王太白无法认同,于是他再次找上自己的父亲王铁良,可得到的却是一句“上市是圈钱,你没事别想那不切实际的玩意”。
两兄弟说的是“冠冕堂皇”,可是为何在2009年的时候,却要进军餐饮业呢?
答案很简单,他们为的就是王守义十三香的销量。
可现实的结果是,新开的几家豆捞店均以关门大吉为终,而投资打水漂几百万的窟窿还得是十三香的盈利补上。
幸运的是,经此一事之后,王氏兄弟再无多元化发展的念头,而是深刻意识到“稳扎稳打,才是长盛不衰的底气”。
幸亏王守义的坚持,抗住了王氏兄弟的此番动静,而中国家家户户的厨房,多见的也是王守义的形象。
王守义用自己的坚持守住了食品安全的底线,也用八分钱的利润创下了年达二十亿的营收。
但时代在进步,王守义牌十三香的发展也已然面临新的难题。
那便是经营。
创始人王守义已然离世,王银良兄弟也是年岁已高,王守义牌十三香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在竞争激烈的时常,他们又该如何保全自身,不被时代的长河淹没?
王银良觉得最好的答案是成为一块海绵,改变“家庭式经营”的形式。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职业经理人充实到关键岗位,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而所有关于品质的事情,还是掌握在有心扑在此事,为传承效力的王家人手中。
内外的完美分工,让王守义十三香的传承有了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对品质始终如一的保障,也注定他们走的这条路始终长远。
多元化的发展是企业长盛不衰的要义固然不错,但这是成功的模板之一,却并不代表着适用于所有人。
各行各业,各家各户,无论规模的大小,都应该在实践中摸索最适宜自己发展的道路。
汇源一时踏错了路,因此它用十几年的时间为自己“愈合”,王守义牌十三香也曾在岔路上稍作停留,但及时止损之后还是顺利回到正确的坦途。
企业长青、发扬光大的方式有千万条,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质量是永远的磐石,他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广度和未来的长远。
老牛固然走不快,但却依旧可以将快马甩在后面,急功近利之人,永远笑不到最后。
一个国家做良心食品的企业越多,人民的幸福指数甚至包括身体健康才能有更大程度上的保障。
科技带来的狠活应该发生在为国民有益的地方,而食品安全造成的焦虑,也不是仅凭汇源和十三香之力就可消除。
别让“我还能吃些什么”的字样反复刷屏,从业先询心,瓦解的是食品安全威胁,净化的却是心灵上的污浊。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从商者可以有“蛋糕“可分,可这蛋糕却绝不应以献出食品安全为代价。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