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喜爱,他不仅在古典诗词和书法有很高的造诣,对传统戏曲艺术也钟爱有加。韶山毛主席纪念馆收藏了许多主席的遗物,其中的2000多件唱片和磁带中,戏曲是最多的。
延安时期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有限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能让毛主席百忙之中专门抽出空来去参加的,就只有看戏了。当时的戏曲演出一般会被安排在一间又小又简陋而且还透风的礼堂里进行,主席每次总是看好开演时间准时来到小礼堂,既不会迟到也不会早退,他说:“晚来和早走是对演员们的不尊重,还会影响别人看戏”。
主席看戏从来不让人提前安排固定座位,每次都是哪里有空位就坐哪里,没有空位时就安静地站在最后面。他一般会在开演的几分钟里与身旁的观众像拉家常式交流一番,问问名字或者工作,甚至会问问身后看戏的人:“同志,我个子高,如果挡住你看戏,你告诉我,我往旁边错错”,当戏唱到精彩处时,主席也会跟大家一样热烈鼓掌。
有一次,戏曲演出完,毛主席坐在靠里面的位置,于是便等大家都走完他才起身,主席刚刚一脚踏出礼堂的门槛,就听到正爬在高处卸汽灯的工作人员大声喊道:“哎,同志,先别走,帮我接一下灯!”
主席回头应了一句:“好嘞!”
等工作人员从梯子上下来后,才看到帮他接灯的是毛主席,很不好意思。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种娱乐活动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但毛主席最感兴趣的还是戏曲,尤其是京剧,不管是外出视察各地方的招待演出,还是中南海安排的内部演出,毛主席点得最多的就是京剧,跟许多京剧演员都有过亲切的交谈。
梅兰芳:主席比许多专业演员还厉害
1949年6月,梅兰芳作为上海文化界的代表人物应邀到北平参加全国第一届文代会,沿途受到了大众人民的热烈欢迎,到达北平后,尚小云、谭富英、荀慧生等梨园界的名流们纷纷亲自到前门车站迎接,人们得知梅兰芳要来,奔走相告,很快前门火车站就被围个水泄不通,据说当时到现场迎接梅兰芳的人数多达五六万,盛况及其罕见,后来消息甚至传到毛主席耳边。
文代会期间,毛主席与各位代表握手,当走到梅兰芳跟前时,主席风趣地说:“梅兰芳同志,北平人民对你的欢迎程度,不亚于解放军进北平时的场面,你的名气比我大!”见过无数大场面的梅兰芳竟羞涩得不知道如何回答主席的话。
梅兰芳对自己在舞台上各种角色的服装非常讲究,他在表演《白蛇传》中白素贞时,从头到脚的装饰,都在随着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不断加深而改革。清代时舞台上的白素贞头饰是渔婆罩,而梅兰芳在1915年首演时,将头饰改为大额子,后来他觉得白素贞并不能算作女将,戴大额子不妥帖,于是便改为软额子。后来又经过多次改动后,梅兰芳的白娘子扮相是在面牌上增添了红色大绒球,浑身洁白加上头上的一点红,既让白素贞更加俏丽,也让这个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1951年正月期间,梅兰芳率剧团到中南海演出与首长一起欢度春节,第一天他亲自登台表演了《金山寺》和《断桥》两回剧目,毛主席在台下看得非常认真。第二天,梅兰芳的公子梅葆玖是主演,梅兰芳也坐在台下看。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后台休息室遇到了毛主席,主席与他交谈时,提起了他在台上的扮相,说:“昨天观看你表演的白娘子,不仅唱得无可挑剔,扮相也别具特色,一身素装,头顶一点红。”
梅兰芳听了后顿时对毛主席又增添了几分佩服,他后来对自己剧团的演员们说:“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人注意过我的白娘子扮相,主席是第一个,比许多专业演员还厉害,我改成现在这个样子,是花了好长时间才研究出来的。”
主席临终前看的最后一出戏
1958年至1966年期间,天津曾是河北省的省会,1960年5月,毛主席在天津视察工作期间,观看了由河北梆子剧院排演的《闹天宫》,当时年仅13岁的裴艳玲在其中饰演孙悟空,他灵动的表演和绝妙的武艺身段给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一口气转拧的90多个旋子让主席赞不绝口。
演出完毕后,毛主席专门到后台接见了裴艳玲,当时他已经是一个67岁的老人,但他还是弯下腰与这位13岁的小女孩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主席问道:“你多大了?”
裴艳玲虽然年纪不大,但面对毛主席的当面提问,他没有表现出一丝怯场,用响铃的声音回答道:“报告主席,我今年十三岁。”
主席微笑着问:“一个女娃小小年纪,功夫这么了得,你能唱么?”
裴艳玲自信满满地回答道:“能!”
于是,裴艳玲清唱了一小段京剧马派名段《借东风》,毛主席听完后满意地鼓了掌,并鼓励裴艳玲要继续好好学好好唱。
两年后,毛主席又在北戴河观看了裴艳玲主演的《宝莲灯》,演出结束后,毛主席接见演员时,一眼便认出了那个两年前饰演孙悟空的女娃裴艳玲,他像见到老熟人一样笑着指了指裴艳玲地说:“小猴子变成小沉香了。”
在与裴艳玲的交流中,主席了解到,裴艳玲还学习了京昆路子的《夜奔》,主席说:“应该学一下北昆,最好跟侯永奎学。侯先生演的《夜奔》,一个人从头到尾,唱念和身段,处处都很精彩,他的表演难度大,要求高,学一下对你有好处。”毛主席说完后,裴艳玲和在场的所有人都由衷地佩服,谁也没想到主席对戏剧知识也这么专业。
不久之后,在毛主席的举荐下,裴艳玲果然得到了进京拜师侯永奎的机会,她聪明好学,许多东西一点就透,加上又有京昆的基础,经过名师的指点,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这出难度很大的戏。
1976年的一天,已经病重在床的毛主席突然提出,想看裴艳玲演的那出《宝莲灯》。于是,当时的文化部门领导紧急通知河北省马上想尽一切办法安排排演,同时让天津电视台用“彩色录像”的方式制作影像资料。
接到命令的时候,离开舞台十几年的裴艳玲,已经从一个15岁的女娃成为两个女儿的妈妈,并且小女儿还没有满月。但为了帮毛主席这位“老朋友”实现这个愿望,她不顾自己尚在“月子”中的身体,同时将小女儿暂送回老家,咬牙苦练,很快就达到了演出要求。
天津电视台这边,由于受到的设备和人力的限制,无法完成“彩色录像”的任务。于是文化部门经过紧急开会研究,最后决定直接拍成电影。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迅速成立了摄制组,裴艳玲和她的剧团也来到北影厂,用20多天时间完成了电影的全部拍摄任务。
后来,毛主席通过观赏电影的方式看完了裴艳玲主演的这出《宝莲灯》,同时这也是一生酷爱戏剧艺术的毛主席在临终前看的最后一出戏。
主席给红线女题座右铭
工作之余,毛主席对各种地方戏也很感兴趣。1958年1月,主席在广州与广东的干部们一同观看了红线女主演的《昭君出塞》,3个月后,毛主席再次到广州视察工作,期间与红线女进行了一次长谈。毛主席向红线女讲了许多有关文学艺术的见解,还提到了粤剧的改革。在红线女后来的回忆中说,当时的毛主席不仅平易近人,而且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无所不通。
毛主席了解到,红线女从香港回到内地这一举动,受到许多香港人的谩骂,于是她鼓励红线女说:“你从香港回来是对的,人家怎么说你也不要管,有人还不想让你活呢,你也不要管他,你走你的路,走对了继续努力走。”
红线女回答道:“刚回来,什么也不懂,也会有不适应的地方,请毛主席给我写个座右铭,让我有所依据地努力前进。”
主席很爽快地回答了一句:“好嘛!”
1958年11月,毛主席在武昌主持会议期间,广东省粤剧团到武昌演出,红线女也随队而来。毛主席看完戏后,红线女和干部们一起送毛主席出戏院大门时,鼓足勇气说:“主席,你不是答应写一个座右铭给我吗?”
主席这才突然想起来此事,说:“好!”
第二天,红线女收到专人送来的一封信和毛主席亲手写的一幅字,字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信的内容则是“……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红线女在后半生的生活和演艺生涯中,不管日子多么苦,始终都记得毛主席对她的鼓励。
左大玢16岁近距离接触到毛主席
1959年,毛主席在湖南省交际处观看了湖南湘剧团表演的《三女抢板》,他认为这出戏反映的内容有共产主义风格,提议将剧名改名《生死牌》。戏中饰演主角王玉环的演员是刚年满16岁的左大玢。
如果您没听过“左大玢”这个名字,说起她饰演过的角色,你一定熟悉。她就是在86版《西游记》中饰演观世音菩萨的演员,她在剧中端庄、大方又不失威严的扮相,非常符合广大观众心目中观音的形象。
当时,左大玢虽然正式从艺才刚刚两年,但颇有天赋的她在湘剧界已经小有名气。当她接到剧团领导通知要到湖南省交际处表演《三女抢板》时,她想到,那里通常都是接待重要客人或者大领导的地方,既然要到这么重要的场合表演,应该是有很重要的活动,所以他准备起来比平时更加认真了好几分。
当她登上舞台的那一刻,眼前的一幕证实了她的猜想,观众席坐着一位她梦寐以求想见到的人——毛主席,她又激动又紧张,如果不是她已经有那么多大型表演的经验,很可能就忘词了,万幸,经过迅速调整状态,她顺利完成了整场表演。
演出完毕后,左大玢在后台卸妆时,一位陌生的女同志突然推门进来,微笑着说:“刚刚是你扮演的王玉环吧?毛主席非常欣赏你的表演,稍后你陪毛主席跳支舞吧!”
一听说要和毛主席跳舞,左大玢好不容易才平静下来的心又紧张了起来,小心翼翼地回答道:“我不会跳”。
女同志安慰她说:“不打紧,我马上让人教你几个简单的动作,很好学的。”
几分钟后,毛主席的警卫找到左大玢,说要教她跳舞,左大玢表示了感谢后,非常用心地学了起来,虽然只是几个简单的动作,但左大玢硬是学了很多遍,才勉强学会。
不一会儿,刚刚那位女同志走过来问:“学会了吗?”左大玢心里没底,只是红着脸轻轻地点了点头。随后,女同志牵着左大玢的手,穿过人群来到一个高大的身影面前,左大玢小心翼翼地抬起头,更加紧张了起来,因为站在她面前的正是刚刚在台下看戏的毛主席。毛主席看着左大玢紧张得手足无措的样子,微笑着说:“娃娃,跳舞要动啰,就像你在台上唱戏一样,不能老站着。”
左大玢没想到毛主席竟然这么平易近人,心里也轻松了很多,跟着毛主席的舞步慢慢动了起来。毛主席可能是感觉到左大玢还是没有完全放松下来,便和她聊起天来,问了她一些几岁了,哪里人,跟谁学的戏之类的问题,左大玢从头到尾都不敢抬头,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脚下,她怕自己一不小心踩到主席的腿。对于主席的问题,左大玢多年后回忆起来,笑着说:“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早已经忘记当时说了些什么,虽然有些遗憾,但能和毛主席如此近距离接触,感觉还是非常荣幸的。”
虽然只是一次短暂的接触,但这个小老乡已经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年国庆,左大玢跟随湘剧团到北京参加演出期间,毛主席专程安排时间邀请湘剧团的代表们到中南海他的住处做客,剧团代表们距离毛主席的菊香书屋门口还有几十步远,就看到主席早早就站在门口亲自迎接他们,主席从代表团的队伍中一眼就看到了左大玢,亲切地说:“咱们已经算是老熟人了!一回生,二回熟嘛!”
左大玢和父亲感叹毛主席知识渊博
此后,毛主席每次回老家湖南,左大玢都被安排给毛主席唱戏,抑或者陪她聊聊天,所以经过几次相处,左大玢也慢慢与毛主席熟了起来,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
有一次两人正在闲聊,毛主席突然笑着问:“你为什么姓左,不姓右呀?”
对毛主席这半开玩笑的问题,左大玢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天真地说:“我爸爸姓左,我当然也就姓左了。”
“那怎么叫左大玢(fēn)了呢?”
毛主席可能是问左大玢她名字的由来,但左大玢并没有听出这层意思,而是听到主席把的名字里的“玢”(bīn)字念成了“fēn”,因此便马上反驳道:“主席,您这么大领导,这么还念白字眼,这个字不念‘fēn’,应该念‘bīn’!”
毛主席哈哈大笑起来:“我念错了?娃娃,你回去问问你爸爸,去看那个《大辞海》,别看那个《小辞海》,这个字是两个音,是不是也可以念作‘fēn’呢?”
毛主席又接着问:“你姓左,左宗棠是你什么人哪?”
左大玢从小读的书不多,他不知道左宗棠是谁,更不知道左宗棠也是湖南长沙人,所以便摇了摇头。
毛主席又问道:“那左霖苍又是你什么人呢?”
“他是我大伯。”左大玢接着说:“我父亲叫左宗濂,以前在程潜将军部下当过职。”
毛主席听后点点头,又说:“你大伯是个有名的举人啊,清朝时候做过大官,还参加过同盟会,也不简单嘞!”
据不完全统计,毛主席一生读过的书约有13万余册,他几乎每天都书不离手,即便是在最艰苦的长征时期,毛主席也没有中断过看书的习惯。而从小就对唱戏十分感兴趣的左大玢,当时的知识面还不及毛主席的万分之一。
当她回到家中后,第一时间跟父亲说起毛主席把她名字念成“fēn”,的事,还顺便转达了毛主席让查《大辞海》的“任务”。
左宗濂马上翻出《大辞海》去查“玢”字,果然查到“fēn”和“bīn”两个读音。父女二人恍然大悟,对主席知识的渊博程度打心眼里佩服。
毛主席与左大玢同喝一杯茶
还有一次,毛主席正在休息时,左大玢无意中看到刚刚给毛主席泡好茶里,茶叶一根根地立在水里,于是就问主席:“毛主席,您喝的这是什么茶,怎么这么好看?”
毛主席先是看了一眼茶,然后面带微笑看着左大玢回答:“娃娃,这是岳阳君山的毛尖,属于上等的好茶,你不喝茶不懂的。”
左大玢想都没想,嘴里直接冒出一句:“我也想喝您的茶,口渴了。”
主席笑笑,说:“喝吧,渴了就喝吧,我们喝一杯茶。”
这时,有人来找毛主席汇报工作,左大玢本来要回避,主席不仅没让她回避,而且还向汇报工作的人介绍说:“这个娃是湘剧院的演员左大玢。”
汇报工作的人走后,左大玢坐在板凳上轻轻拉起毛主席的手,边看边问:“主席,您有几个螺呀?听老人说螺越多越好呢!”
对于这种迷信的事,毛主席不相信,也从来没注意过自己的手,反问道“你嘞?”
左大玢用无奈的口气说“我只有一个螺,天生的穷命。”
毛主席这时突然注意到,从认识这个女娃开始,每次见到,她穿的都是同一身衣服,便开玩笑说:“一个螺的是穷命?怪不得你老是穿这一件花布衫。”
左大玢仔细看完毛主席的十个手指后惊叫起来:“主席,您十个手指都是螺呀,难怪能当大领导嘞!”毛主席听后笑得很开心,说:“莫信那个,无论是谁,都要努力奋斗才行的。”
在后来的谈话中,毛主席还叮嘱左大玢:“你们的文艺搞得不错,但不要忽略加强文化学习和修养。”主席喝了口茶后,继续问道:“你们下乡演出多吗?”
左大玢说:“经常去的。”
“农村有专门场地的很少,你们一般在哪里演呀?”
“只要大家爱看,我们哪都可以演,在晒谷坪演的多,还在收割完的稻田里演过好多次。”
毛主席好奇地问:“稻田里的稻茬会绊脚的,唱戏怎么演?又不是表演相声!”
左大玢很认真地说:“是呀,我们经常演着演着就被绊倒了,还会被稻茬扎到嘞。”
毛主席听完,开心地笑了起来。
左大玢从毛主席手中夺走半支烟
1963年的一天,毛主席又一次来到长沙,在接待的队伍中没有看到左大玢,便问:“小左没有来吗?”负责接待的干部说:“报告主席,小左在外地演出。”
“哦”主席又问:“她今天演哪出戏啊?”
“主席,小左今天演《生死牌》。”
虽然主席没再说什么,但负责接待的干部还是立即安排车,让人把远在300多公里以外的沅陵演出的左大玢接了回来。
见到毛主席后,左大玢先是跟主席聊了聊天,然后还清唱了一段,请主席检查一下平时有没有好好练功。
毛主席听完后说:“你的嗓子有些哑,娃娃,是不是感冒了?好好休息休息吧。”
左大玢看到毛主席正在抽烟,就说:“主席,烟还是少抽一些吧,为了您的健康。”
毛主席说:“我都抽烟几十年了,习惯了,不要紧。”
左大玢知道主席抽烟很厉害,不好劝,于是她壮着胆子,直接夺走了主席指缝中夹着的半支烟。
主席没有生气,反而哈哈一笑,说:“好好好,不抽了。”
很少有人知道,左大玢壮着胆子从毛主席手中“夺”走的那半颗烟,她并没有随手丢掉,而是在回家后,小心翼翼地珍藏了起来,她把这当成毛主席留给她的纪念品,后来也成为唯一纪念。
1976年9月9日,广播中突然传来毛主席去世的噩耗,左大玢看着自己珍藏了十几年的毛主席没抽完半颗烟,伤心地哭了好久……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