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东莞的“千亿”新能源梦

发布一下 0 0

胡润研究院日前发布《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50座上榜城市中东莞获评全国第12位,其中在新能源中小企业聚集指数这一指标上位居全国第2位。

作为制造业大市,近年来,东莞抢抓新产业风口机遇,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出台《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四大重点发展领域及五大重点工程,目前,相关重点细分领域的专项扶持政策也在紧锣密鼓地编制中。东莞正全力以赴,助力新能源产业乘势而上,打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热土。

目前,东莞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初露峥嵘,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崛起,细分赛道一批高增长的“隐形冠军”精耕细作,呈现出“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裂变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生动局面。

东莞还绘下蓝图,力争“十四五”期间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为千亿级规模的产业“新立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新能源产业特色制造中心和创新发展高地。

产业集群初现峥嵘

走进位于东莞市寮步镇的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测试实验室,只见工程师正将黑色的石墨浆均匀地涂抹在铜箔纸上。人造石墨负极是锂离子电池负极的主流材料,这些涂抹了石墨负极浆体的铜箔纸将被制成1元硬币大小的纽扣电池,进行38小时的充放电测试。在这个实验室中,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负极材料样品接受测试,以支撑新品研发与成品品质管控。

“万亿”东莞的“千亿”新能源梦

凯金新能源的测试实验室内,工程师正在进行负极材料样品测试。

伴随新能源行业的飞速发展,相关的电池材料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家致力于负极材料研发与产销的公司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2021年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31.5亿元,比上一年翻了一番,今年预计将持续高速增长。”凯金新能源集团副总裁郑立荣介绍,目前公司的负极材料产量稳居全球前四位,客户涵盖电池行业前十大头部企业,是宁德时代多年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无论是对行业还是公司的前景,郑立荣都充满了信心。他介绍,集团位于松山湖的总部项目将于明年投产,项目年产负极材料将达到5万吨。集团已在全国设立了7家子公司,有望于近年内实现产值过百亿元。

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迎来巨大风口。东莞也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城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凭借着深厚的制造业基底、独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在崭新蓝图中乘势而上。

凯金新能源实现“几何扩张”,正是东莞新能源产业发展一个精彩的缩影。公司还在2020年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在东莞的新能源领域,“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已超过15%。

除了瞄准井喷的国内市场,东莞新能源企业也奋力“池”聘海外。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新能源(ATL)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电芯应用研究。“我们公司从2009年开始出口锂离子电池产品,仅去年一年,出口锂离子电池总价就达到了2.1亿美元。”新能德科技公司报关部主管尹中照说。

2021年,新能源、新能德等龙头企业产值分别达到了76.69亿元、91.99亿元,有望在短期内实现东莞新能源产业“百亿企业”的突破。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21年,东莞市新能源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591.68亿元,同比增长23.9%,这一年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初显峥嵘。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万亿电子信息产业的雄厚积淀,东莞在消费电子类锂电池行业的表现尤为亮眼,产值规模位居全国第二。一批优质企业在锂电池制造、锂电材料、锂电产品、锂电设备等关键领域深耕细作,不断迎来发展新机遇。

“今年在欧洲能源危机等复杂国际形势下,我们公司前瞻布局的新型储能产品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厅里,公司相关负责人指着一台黑色柜式的家用储能产品介绍,这款集成交流和PV输入,直流转交流输出,非常适合停电时家庭应急或者调节峰谷电价差使用。此外,公司生产的适用于露营等场景使用的便捷储能设备也近年来也颇受欧美市场的青睐。“在储能这一新赛道上,我们公司去年的产值同比增长140%,今年还有望实现翻倍式增长。”

“万亿”东莞的“千亿”新能源梦

博力威公司生产的便捷储能设备。

在终端产品应用方面,一批像广东爱玛、东莞台铃这样的知名电动二轮车企业也不断“玩出新花样”。正在欧美电动摩托车市场加深布局的东莞台铃,今年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在跨境出海、电动车智能化、数字媒体、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联手培育发展新动能。

创新加速领跑变革

东莞的新能源企业并不满足产值高,更要技术新。在走访过程中,“创新”是各企业反复提及的关键词。通过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激发动能,一批新能源企业纷纷成长为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

轻型车用锂离子电池领域,博力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跻身前三,在以高标准著称的欧洲市场,更是达到了20%的高占有率。对于团队研发的电动摩托车电池完美通过严苛的日本松下公司慢速针刺测试的案例,公司相关负责人一直津津乐道。在测试中,用指定的钢针对博力威研发的电池组进行穿刺,被穿刺的一颗电芯冒烟燃烧,而其它的电芯却没有出现异常。这一产品应用后,能确保在出现硬力撞击或电芯单体品质事故中,不会波及整个电池包引起更大的安全事故。

在博力威展厅,一组体积是普通锂电池三四倍大小的“金箍棒”电池被放在显眼处。这是公司近年来推出的最新电池,在具有大容量和成本优势的同时,还解决了散热等安全性问题,相关发明专利已在申请办理。以创新为竞争力赋能,目前博力威申请与拥有的发明专利146项,并通过了多项国际权威认证。

“目前公司共有研发人员六百多人,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是公司增长最快的指标。”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还与中南大学建立了深度产学研合作,正在对先进锂离子电池制造关键技术进行突破,并对包括钠离子电池等行业最新发展态势进行持续的关注与跟踪。

凯金新能源也同样关注前沿材料领域。2020年,公司研发的前沿硅负极材料在全国最早实现了量产。目前碳基材料是使用最为广泛与成熟的负极材料,而硅的能量密度是碳基材料的10倍以上,是目前已知比容量最高的负极材料,这一优势使得其被视为理想的下一代负极材料。2021年,公司紧跟客户脚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匹配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的前沿新型碳负极材料研发与中试。

在高容量圆柱锂电池领域,东莞市创明电池技术有限公司已在国内赛道领跑二十年,引领中国18650电芯行业实现了6次容量突破,掌握着覆盖电芯、PACK模组等多个环节的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如今,创明海内外“朋友圈”越来越大,不仅与华为、安克创新(Anker)、Belkin、比亚迪等国内外客户形成了高端研发合作,打造出了稳定的供应链,还创立了自有消费电子品牌POWEROCKS(宝格石),已在国际小有名气。

“万亿”东莞的“千亿”新能源梦

创明的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进行电池的生产。

不断精进的研发技术为公司构筑起发展“护城河”。创明不仅建有新型高比能锂离子动力电池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完备的检测中心和国家级CNAS实验室,还拥有300多项高价值专利。

锂电池制造过程中,中段工艺主要是完成电池的成型,其中电芯成型是关键步骤。过去,这项技术一直被日本企业垄断,电芯成型设备售价高昂。经过多年深耕,东莞市雅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在几年前一举打破了这一垄断,代表国产装备走向世界舞台。如今,雅康精密在新能源自动化装备领域愈战愈勇,成为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德国大众、ACC(欧洲动力电池制造商)等知名企业的供应商。

竞争力来自创新力。雅康精密副总经理严海宏介绍,以公司为特斯拉4680、21700电池体系研发设计的圆柱型全自动卷绕机为例,生产效率高于其他产品30%,卷绕精度相比行业产品提高了20%。设备还实现了一次6卷以上供料、可超过4小时不停机更换物料,较行业其他设备通常半小时就要停机供料的情况,实现了领跑。不断突破行业发展“天花板”的背后,是持续高研发投入与技术人才培育,雅康精密近年来持续将超6%的营业收入投入研发,并与国内多家重点院校共同创办人才培养基地。

“万亿”东莞的“千亿”新能源梦

雅康精密的圆柱型全自动卷绕机产品。

和中段工艺一样,锂电池生产后段工艺同样决定着电池的品质。作为为锂电池制造的后段工序提供高端装备和智能化解决方案的企业,广东恒翼能科技有限公司串联化成技术从2018年到现在已经更新迭代到了第5代,还在行业中率先研发并实现一体机技术、微网储能解决方案、容量预测等的大规模量产和商用,是全球锂电池生产后段化成分容整线解决方案第一梯队公司。

前不久,ACC的法国超级工厂扩产,广东恒翼能科技有限公司再获新订单。这意味着恒翼能将为13GWh的法国超级电池工厂提供锂电后段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快速交付等能力也得到了ACC的认可。公司还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能源、孚能科技、蜂巢能源、鹏辉能源等全球知名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年我们欧洲订单已达数亿人民币。”公司董事长王守模说。

高成长背后离不开公司对研发的重视。当前,恒翼能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实验室,在锂电池生产检测产业发展的技术方向开展前沿研究,与东莞理工学院在新能源动力电池智能生产与检测装备领域开展合作。

在智慧储能领域,凭借储能设备“直流+交流”全套生产能力等优势,广东阿尔派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智慧储能研发及制造等核心领域建起竞争壁垒。除了自建战略发展中心,还借助“外脑”,与南方电网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智能储能终端产品研发中心,与行业央企在新能源方面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并申报核心技术科技项目。

其中,公司拥有专利技术的智慧储能设备被应用于蓝思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用户侧光储智慧用能项目。这也是目前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用户侧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项目,由阿尔派承担总承包建设及储能、光伏设备供应,项目已于今年9月投产。

“万亿”东莞的“千亿”新能源梦

阿尔派公司内,工人正在集成储能设备。

从龙头企业到本土高成长型企业,东莞新能源领域各细分赛道上的科创角逐不断,聚焦产业链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抢抓行业高增长红利机遇,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日益成为东莞先进制造的一张靓丽名片。

把握未来前瞻布局

不谋长远者,不足谋未来。新能源产业迭代迅速,不仅要盯眼前,更要看后劲。东莞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引领,积极发挥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以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集聚优势,全力在前沿新兴领域上寻求更大突破。

“让电动汽车充电速度加快、充满电后里程跑得更长和降低售价,主要依赖于电池材料的变革。”巍峨山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园区内,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的中试生产线正在忙碌地运转。这一团队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领衔,进行下一代电池材料技术攻关,主攻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

材料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并且占电池70%的成本,因此业界有“一代材料、一代电池”的说法。黄学杰团队研发的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与通用的石墨负极结合做成动力电池,可以比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40%,相应成本则降低约30%。该项目拥有国际上唯一实现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电池循环寿命大于3000次的技术,并被评为2020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前沿技术,入选2020年颠覆性创新榜。目前,团队正全力推动该项目迅速向产业化应用发起冲刺。

“万亿”东莞的“千亿”新能源梦

锂电池材料团队在实验室内工作。

此外,团队还在进行高密度储锂合金负极材料的研发。“我们希望开发出在十分钟内可充满电的电池,人们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完成充电过程。”黄学杰充满信心地说。

除了锂离子电池材料,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钠离子电池材料、高效晶硅电池、柔性及锌基电池等创新样板工厂团队,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前沿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一批新能源材料前沿项目酝酿着“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为东莞新能源产业增添强大后劲。

大锌能源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锌基电池创新样板团队的产业化公司。2020年,大锌能源建设了一条锌基电池中试线,如今公司自主研发的水系锌电池实现了上千圈的循环寿命,有望凭借高安全性与低成本的双重优势突围,在微型电动车、储能等领域成为锂电池的替代产品。目前,产品已在不间断电源领域初步落地,未来还将瞄准家庭储能、城市微电网储能等市场。

新能源产业“暗潮涌动”。东莞这片热土也吸引着新兴领域研究者产业化布局的目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白赛领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团队便是其中之一。

“低成本、可大面积制备、能突破现有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谈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先进性时,白赛总结道。这一风口正盛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技术,目前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还处于0到1的阶段,随着有关技术不断成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品将有望在玻璃幕墙、光伏建筑一体化、新能源电动汽车、便携移动发电等领域广泛应用。

近十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团队在高效高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向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团队于国际上率先突破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运行稳定性瓶颈。白赛表示,“东莞具有扎实的半导体及先进制造产业基础,钙钛矿作为一类新兴的半导体材料,除光伏领域外,其产品应用也可拓展至新型显示、医疗影像设备等领域,赋能‘双万’东莞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积极推动全市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从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到保障产业关键资源要素供给,从推动项目建设到企业服务对接,全力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

今天的项目就是未来的产能。目前,东莞全市有超过40个在建的新能源产业相关项目,总投资达到578.9亿元,预计产值接近600亿元。

“万亿”东莞的“千亿”新能源梦

博力威总部项目。

总投资50亿元的新能安新能源锂电池封装项目一期工程已于10月竣工投产;总投资34亿元的博力威总部部分厂房、锂电芯及储能电池项目将于年内投入使用;总投资20亿元的塘厦东益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祥鑫科技新能源汽车部件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正在加速建设中;总投资11亿元的理士集团总部及储能系统产品制造项目近期摘牌动工……维峰电子、艾米新材、绿通、恒翼能、阿尔派等一大批企业的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

“万亿”东莞的“千亿”新能源梦

凯金新能源总部。

一批上市企业引领着产业新变革。根据公开信息梳理,目前包括易事特、鼎通科技、生益电子等20多家上市莞企已经或正在布局新能源产业链。

东莞还加大招商引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积蓄后劲。今年8月,东莞在水乡功能区集中签约的28个重大新能源项目,总投资达167亿元。还有一批新能源龙头项目正在对接洽谈中。

“万亿”新东莞的“千亿”新能源梦正在照进现实。

【撰文】郭文君 龚菊

【图片】何绮莹

【作者】 郭文君;龚菊;何绮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19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