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亮素描头像全体系从入门到精通 百度网盘下载
水是老庄经常用以引喻的物质,因为在老庄看来.,.水.是柔弱胜刚强的典型形象, 水能穿石,亦能滋润万物,形象地刻画了圣人的特征。赞颂水之特性,正是劝诫统治者 修身养以道治国。
郭宏亮素描头像全体系从入门到精通 百度网盘下载
.“七善”虽简^•的二十一字但却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要达到圣 人境界所必须具备的七种品质。居善地表示居其位谋其事,圣人不论身在何处都能如水 一般滋润万物;•心善渊表示心若止水,圣人眼界开阔,具备独到的决策能力.;予善天表 示乐善好施,圣人具有悲天悯人的无私胸怀;言善信表示遵诚守信,圣人言出必行,毫 无欺瞒;正善治表示圣人善于化解冲突,洗涤人的心灵;事善能表示随物成形,圣人才 能非凡,绝非“金5其外、败絮其中”;动善时表示圣人善断天时,能根据情况的变化 快速做出反应。老子描述的圣人这种顺乎天道釣品质如水的特性一般,虽然柔和、谦 卑,甚至有一点与世无争,但却能够滋润万物生生不息。诚然,无论是在古代的帝王还 是现代组织的领导中',我们都很难找到这种近乎完美的圣人,但参照老子上面的描述我 们很容易刻画出现代组织中理想的领导形象。老子对圣人的描述还有很多。《道德经 章》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木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 而弗居住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这里老子强调的是圣人治世的特征乃无为,听任 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强加自己的个人意志,也就无所谓得失,更不居功自伟。《道德经•二 十九章中还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虚或吹,或强或挫(碎,),或陪或堕。是以圣人 去甚、去大、去奢。”有为必败,这是老子用反证的方法表达无为而治的必要性。老子 在这里再次提到圣人,认为“去甚、去大、去奢”•是圣人行无为而治的前提,意即不能 走极端,不能自大,不可追求私欲。
老子对无为而治的圣人评价甚高。《道德经•十七章》中说“大(太)上,下知有 之I,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辱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逯 事,而百姓谓我自然。”.老子在这里对古代君王进行了分门,别类':评价最髙的太上之人 即老子所推崇的圣人,.顺应.自然,•百姓安享天命,只是知道有君王的存在,可谓道治的 典型代表;其次是百姓亲誉的君王,虽非无为而治的太上之人,但具备立善行施的善 德,因此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称誉,可谓德治的典型代表;再次是百姓畏惧的君王, 高居其位,严甚且过严',百姓只是由于惧怕其权势而敬而远之,并非心悦诚服,可谓法 治的典型代表;最下等的是百姓鄙视的君王,由于其信不足而被百姓所轻慢、蔑视,可 谓术治的典型代表。显然,“下知有之”是对无为圣人最好的写照。在现代管理曰趋科 学化与制度化,同时管理中的混乱与困惑也日趋增多的今天,老子的上述理念更值得我 们思索。'
关于统治者道治与法治的对比,老子还有过精妙的论述。《道德经•七十四章》中 说“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压其所生。夫唯弗压,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知而不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高压政治虽法令严明,但若 统治者失去权威,百姓不再畏惧,必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老子看来,法治仅仅是权 且之计,其基础还应当是无为而治,因为治的对象与基础是在下的普通民众而非在上的统治者。若欲实现治世,清静无为,欲上必下,欲先必后是必然的内在要求。
老子描绘的圣人于世于人有何裨益?《道德经•四十九章》中说:“圣人恒无心,以 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 德(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給(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注)耳目,圣人 皆孩之。”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无论对方善信与否都善之、信之,这是一种何其宽广 的胸怀!对于世人,从圣人处得到的除了关爱与善意,无疑还有着绝对的信任,这种婴 儿般的呵护无疑有利于天下人的生存与发展。对于天下的治理,《道德经•六十章》中 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祌不伤人也。非神 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治大届若烹小鲜是无为而治的 形象比喻,烹鱼贵在不去随意摆弄,老子认为治国之道同样如此。圣人守道,清静无 为,百姓也可安居乐业。《道德经•七十八章》中还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为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 也。古圣人之言云曰:1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芷言若 反。”老子再次用水的比喻来阐发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无为而治原则。圣人正如同水 一般,尚柔、居下、受垢、受不祥,故此能有国,有天下。 1
《庄子》.一书中也有大量对圣人的描述。诚然,庄的圣:人与老子的圣人不可混为 一谈,但就其原则都是守无为之道,因此二者有着共同的特征。《庄子.•人间世》以战国 中后期动荡的社会局面为背景,通过颜回、叶公子与孔子的对话,颜阖与蘧伯玉的对话 以及寓言故事的方式阐述了圣人的处世之道:一是“虚以待物”,为天使而不为人使, 顺应自然之道,内心淡泊而胸襟开阔;二是“无迁令,无劝成;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 以养中”,虽得心应手,但却fc绝恣意妄行,保持逍遥自适的状态;三是“行事之情, 而忘其身,不悦生恶死”,忘却一己私心,不追名逐利;四是“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彼且为无涯,达之人于无疵”,以他人之 心度己之心,以他人之情虑己之情,处处为他人着想;.五是“无用之用”,用与无用本 义和为与无为相通,无用于世,圣人治世是循无为之道,用于己,圣人的自身修养则追 求全身、保养、养亲、尽年的自然之道,二者同为道的内在要求。
庄子还用“充德”的概念来阐述圣人的修养。德,指圣人的个人修养水平;充,指 充足与充实。在庄子看来,所谓德充符,圣人的修养得以充实,因此1外物自会与之相 应,实现无为之治。《庄子•德充符》同样以对话和寓言的形式阐述了充德之圣人的特 征:一是“守宗,不与物迁,命物之化”,圣人严格遵循自然之道,不偏不倚;=是 “保始,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圣人忘却生死之忧,保全 天然赋予的正气;三是游于形骸之内”,圣人善于内省,追求,完美的德性修养;四是 “犹有尊足者存”,圣人重德而轻形,不追求外在的形式以及眼前的利益;五是“才全而 德不形”,圣人才能足以应物不穷,但绝锋芒毕露,德性完美却严守内敛;六是“无 人之情”,圣人不以喜怒好恶待人接物,直察事物的本质,不恣意扭曲事物的自然本性。 庄子圣人之德的核心是顺应自然,重精神而忘形骸。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