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举正:从东西方文化冲突,看大国博弈 下载
一般而言,儒家重德,法家重力。因此他们的制胜理念也有鲜明的特 点。儒家讲以德服人,法家则强调以力服人。这些理念直接影响他们决策 的价值取向。对这看似矛盾的两大学派追根溯源,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 重要的来源之一。
苑举正:从东西方文化冲突,看大国博弈 下载
法家对儒家思想批判吸收后弃德而重力。这在表面似乎互不包容,实 际上它们之间有其内在联系。儒家的刚健思想源于“天”,这与法家的力 胜思想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儒家的刚健求之于内在的修养,通过不屈 不烧的道德力量去实现;而法家的力,则求诸于外力,通过内聚和外征去 实现。因此,二者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但法家在发展自己学说的过程中将 二者对立。商狭把儒家的《书》、《诗》、《礼》、《乐》等学说称为六虱, 认为国有六虱,必生贫弱。相反,他认为“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 生于力”。他把力作为德的源头,从而实现了力与德的共存。法家学说, 虽说有一定的缺陷,但后人不可求全于古人。法家的力胜思想,在诸子百 家中独树一帜,这也是它最为可贵的地方。
关于力胜,商鞅做过深刻的阐述。力从何来?商鞅说得很明确,首先 要“抟民力”,即力来于民,来于国富;其二,来源于“杀力”,认为攻杂错,百姓不得不以经商牟利。秦国以“农战”为方略,百姓虽然劳苦, 但有功爵奖励。《兵法》说:“敌弱而兵强。”这就是说,并没有损失自己 攻敌的力量,敌人却先丧失了自身防守的力量。但到现在,三普败于秦国 已经四代秦从他们那里得到f无數的土地,夫什么他们还不屈服于 秦,就是因为秦并没有争取到他们的百姓。今若以田宅相吸引,弁免除他 们三代人的徭役,三晋的百姓就会源滬不断地进入秦国,成为秦国的百 姓。这样以“新民”做本,发展农业生产,用秦国的百姓外出征战,不仅
能解决农和战力量不足的矛盾,而且还从根本上削弱了三晋的实力。“徕 民”战略的实行,加快了秦国农业生产的步伐,从根本上动摇了三晋的立 国之本,为秦继续东进,加速打破诸侯国之间的均势,最终统一中国,奠 定了基础。
在军事方面,商缺充分利用抟民力带来的强盛国力,决策中把打击的
目标适时地投向魏国。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实施战略收缩,把国都从靠 近西秦的安邑迁往腹地大梁,但不可避免地又与东方的大国齐国产生战略
对峙。加上魏与赵、韩两国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试图向中原扩 张的齐国,除了坐收渔利之外,主动加入削弱魏国的战略行动中。齐魏桂 陵之战拉开序幕后,齐魏之间的战略对抗白热化。此时,在商鞅的建议 下,秦国乘魏国陷于与赵、齐两面作战的良机,大举东进。公元前354 年,秦军出兵进攻魏长城线上的重要城邑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歼魏军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