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鹏音标速记拼读40堂单词拆解背词 超级语法10大词性 网盘分享
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做起,在家族中尊敬 贤人,孝顺父母,敬爱长辈与体恤晚辈。而君主要尊敬大臣,体恤群臣,爱护人 民,重视对各种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优待远方的人民,帮助与扶植周围的诸侯国家,这样就能使内政外交走上持续和平发展的道路。
罗一鹏音标速记拼读40堂单词拆解背词 超级语法10大词性 网盘分享
作为唯一持续发展到今天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上积累了无数 治国方略与国家兴衰的案例,这些理论与实例都是国家管理的重要内容,都是传统管理教育的教学资料与研究资料。
天下即由诸侯各国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广义而言就是指整个自 然与宇宙。如果每个国家都能推行仁政王道,以德为本,以善为上,以贤人善人 为国宝,各个国家之间都能讲求诚信,互相尊重,就能共同营造出一个和平的天 下。同时,如果人类都能体认到“天人合一”的现实,走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道路,则风调雨顺,天人相应,这也是平天下的境界。
但是,各国和睦相处,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要依靠每个人的努力,从治国、 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与格物每个环节着手,循序渐进,研究客观事物,认 识客观世界,调整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好恶,改过迁善,在自我完善中,带动 家庭成员、家族成员与乡邻民众都能持续改善,才能做到国泰民安,天下大同,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因此,大学八目是环环相扣、往复无端的螺旋体。每个人的修身就如同星 球的自转,而齐家、治国与平天下就如同星球的公转,而格物、致知、诚意与正心 就如同星球内部自我循环,自转、公转与自我循环就构成中国传统管理学习、管 理教育与管理过程的嵌套系统,在相互协同与互相影响中推动个人、家庭、国家、世界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涉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我们总是习惯用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来界 定,似乎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教 育,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既非教师中心,也非学生中心,而是教师 与学生都以“学”为中心。教师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自己坚持学 习;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听讲而是自己学——读诵、书写与仿效,只有在自己不 会的情况下,才向老师求教, 一旦学会如何学习,又再回到自学状态。因此,在 中国传统教育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以“学”为本,以学为中心。教有一个同 义异音字 教①(发“效”之音),教即教,《尚书·说命下》说:“惟教学半,念终 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②这里提出的“教学半”与《礼记·学记》中的“学学半” 其实是一致的,而教比“学学半”中的前一个“学”——教学更加准确,可惜我们 后人一般都只重视《学记》的“学学半”,而忽视了《尚书》中的“教学半”——教 与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教”(教)字本身就是以“学”为主体,从教字的 字形上就可以直观地看出 即使教(教)也是以教学生学为中心的。因此, 《尚书》中的“教学半”就直接说明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不论教师还是学生,也
不论教(教)还是学都是以学为中心的。
陈桂生教授指出:“古代实行个别教学,教学作为‘教’弟子学的活动,以弟 子自学为立足点,靠弟子自己‘求’学与‘求’教,而‘问’是求学、求救的主要方 式之一。”③只是到了近代,教学才发生了本质变化,教学等同于老师讲解,学等 同于学生听讲,两者都失去了以“学”为本的原义。他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自实行班级授课制以后,以学生集体为教育对象,教学组织日趋制度化。在此背景下,学生‘愤’也好,不‘愤’也好,‘悱’也好,不‘悱’也好,教师受系统的教 材与教学进度限制,不得不‘启’,不得不‘发’;同时,因受复合的教学对象限 制,‘启’也难,‘发’也难,不得不以‘开讲’应付。所谓‘启’、‘发’,作为‘讲’的 补充形式,从以学生‘问’为主变成以教师‘问’为主,学生从主动‘求学’变成被 动‘听讲’。即教学的中心从‘学’转为‘教’,‘教’本身也逐步丧失‘教’(动词)
中国传统管理教育当然也是以学为中心,因此学贯穿了人生求学与做官的 全过程。求学时期,从蒙学、小学一直学到大学,然后“学而优则什” 通过优 学而入仕,“仕而优则学”——居官而为学。退休之后,荣归故里,授徒教书,教 子弟学,同时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无论是传统管理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还是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一律都是以学为中心。
以学为中心意味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担当学习者的角色。在传统 教育中,学生被称为弟子,因为教师在人伦关系中是长辈,教师作为长辈的身份 并非是以年龄论定的,而是以“入道在先”与“学有所长”而决定的,因此“一日 为师,终身为父”。而教师也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来看待,“法嗣”这个词就 用来专门命名这种道脉相传的子女。学校的运行与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 管理,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因此,学生是子 女、学习者与被管理者多种角色;而教师也担当着父母、学习者、教育者与管理
者的多重角色。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