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Kevin自驱力课 认知到落地,重塑孩子自驱力 网盘分享
君为乾、为阳、为天,臣与民为坤、为阴、为地。乾坤一元,天地一体,君与臣 民不可分离,是一种唇与齿、鱼与水或舟与水之间的关系,互相依存并相互制 约。明君与忠臣和明君与良民是一种共生关系,昏君与佞臣、昏君与暴民则是 另一种共生关系;
港大Kevin自驱力课 认知到落地,重塑孩子自驱力 网盘分享
忠臣与良民可以辅助明君建立强国与盛世,佞臣与暴民可以 加速暴君与国家的灭亡与崩溃。因此,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教育应该包含明 君、忠臣与良民三部分教育,即培养圣明的君主、廉洁而能干的忠臣以及勤劳而
富有良知的百姓,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个长治久安的国家。
1. 师的核心
韩愈在《师说》中阐明了师的核心在于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 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①韩愈 指出,教师的核心与本质在“以道为师”,道所在之处,即师所在之处。只掌握了 一定书本知识的人,是达不到教师标准的,因此《学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 人师。”②
而道在人身心的体现就是德,以道为师也就是以德为师,道与德都是教师 的核心与根本。明代学者曹端在《通书述解》中指出:“天地间,至尊者,道…… 至贵者,德而已矣!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也!有是德,则贵孰加焉。 至难得者,人。 ……人而至难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 身。欲求道德之尊之贵而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③道是天地万物的变 化规律,当人循道而行,能得理于心,这就是德;化而为行,说之于口,表之以文, 就是积德修行。能得理于心,修理于身的人就是有道有德之人,而道德之所在, 即师之所在,有道德的人才能充当教师。教师不是固定的,以道德作为判断教 师的标准,却是固定不变的。伊尹说:“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
一。”④德是善的总称,善是德的实行。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德的要素与善的表现。因此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①教师的首要标准就是道、德、善,也是 仁、义、礼、智、信。当道德与善在学生一边,学生就是师,因为师也要以道为师、 以德为师、从善如流,教学相长。
2.师的职责
(1)传道、授业与解惑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学记》指 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③“知道”——了解天地万物的变化规 律,是学习的首要目标,因此“传道”是教师与教学的首要职能。教师的第二职 能是“授业”,业在古代有很多解释:学业、功业、事业、职业与产业等。就是在传 授了道德之后,还要传授经史典籍与诸子学说等学问,同时也要传授六艺与百 工技术等实用技艺。教师的第三职能是解惑——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
的问题与疑惑。
(2)培养教师与领导者
作为传统管理教育的教师,其最终也是最重要的职能是把学生培养成教师 与国家管理人才。《学记》说得很清楚:“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 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 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 之谓也。”④教师的前三大职能——传道、授业与解惑其实都是为第四个职能服 务的,通过传道,使学生“知其美恶”,通过授业与解惑,使学生能够博学多才,最 终也成为教师。只有使学生成为教师之后,他才有可能成为家族与国家之 长——在家为家长,在国为长官,只有在“为长”的基础上,最后才能成为明君, 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因此,在传统管理教育中,教师的最终职能是培养教师
与管理者。
(3)师的分类
在传统管理教育中 ,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教师分成不同的种类 。 根据传统学制中蒙学、小学与大学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传统管理教育的教师分成蒙师、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当然实际上教师的分类不可能如此清晰, 一个 教师可以同时兼任蒙师、小学老师与大学教师。由于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 管理教育,所以无论乡村还是宫廷, 一般都选拔德才学水平最高的人才来担任 教师,这样的教师一般都具备从蒙学、小学一直教到大学的能力。
其次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可以把教师分为经师、人师、艺师等。经师即主 要教授经书的教师,人师则是能够教授为人处事等道德的教师,艺师则是有一
技之长、传授特定技艺的教师,例如琴师、武师、画师、书法老师等。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划分教师的方法,孔子就指出了两个衡量教师的标准, 其一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① 孔子在这里指出,不仅善之所在,即师之所在;就是不善之所在,也是师之所在, 因为学习者可以从不善者身上反思自己的过失与不足。其二是:“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孔子把能够温故知新作为衡量教师的一个条件。
(4)帝王师
从周代开始的古代官制中就设有帝王师的官位,负责帝王教育,官职一般 称为三师——太师、太傅与太保,而负责太子即未来帝王教育的官职一般称为 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与太子太保。帝王师本身也有悠久的历史, 从周代开始到清代,帝王三师与太子三师的制度时有兴废,有虚有实,在此我们 以唐代为例来对帝王三师与太子三师进行简要说明。《唐六典》一开头记载的 第一种官职就是帝王三师:“太师一人,正一品;太傅一人,正一品;太保一人,正 一品。三师,训导之官也,其名即周之三公。汉哀、平间,始尊师傅之位在三公 上,谓之‘上公’,明虽天子必有所师。其后或废或置,大抵无所统职。至后魏, 特称三师,以正其名。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故近代多以为 赠官。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但存其名耳。”③由此可知,三师就是帝王的老 师,主要职能就是训导帝王,以具备崇高与深厚的道德修养为当选的首要条件。 帝王师在百官中具有最高的地位,然而由于选拔时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所以 其职位时有空缺。关于太子三师,《唐六典》:“太子太师一人,太傅一人,太保一 人,并从一品。太子三师,以道德辅教太子者也,至于动静起居,言语视听,皆有 以师焉。太子少师一人,少傅一人,少保一人,并正二品。太子三少掌奉皇太以观三师之道德而教谕焉。凡三师、三少官不必备,唯其人;无其人则阙之。”① 太子三师以身教为主,在日常生活中,为太子树立道德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的榜 样。另设太子三少作为三师的助教,观三师道德而教谕太子。与帝王三师一样,遵循宁缺毋滥的法则。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衡量与划分教师的标准。但是无论什么样的 教师,在传统管理教育中都要以把学生培养成教师与管理者为教学目标,都要 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其次才是教授学生各种文化知识与
实用技能。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