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展老师课程 一套红三套黑 网盘分享
心理状态的意 向性、感受性,意识和意识经验的主观性,特别是心理世 界的私密性,自我知识的第一人称权威性。但是,这些概 念中都包含着一些可疑之点,也为后续的心灵哲学争论留出了地盘。
既然人的心智、意识和意识体验的最重要的特征是主 观性,那么,具有主观性的人的心灵怎么会从具有客观性 的物理的身体冒出来?这就是传统哲学中的“心—物难 题”。或者说,物质世界如何产生出人的心理现象,产生 意识和意识体验?心理世界的属性能否用描述物理世界的 自然科学解释?20世纪后期,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 大脑神经科学的进展,科学家期望在现代科学理论框架中 能够安放意识的位置。那么,哲学上是怎么讨论心理事件能否还原为物理事件的?
通常人们讨论心—物难题时,多半会诉诸如下两个原 则:第一个是心理—物理因果作用原则:心理事件和物理 事件之间具有因果相互作用,人的外部行为是由内部的心 理状态引起的。例如,我感到口渴才会去拿水杯喝水;我 相信一会儿下雨,出门才会带伞;我担心由于堵车和同学 的约会要迟到,我会提前一小时出门直接打车去,而不是 换两趟公交车。心理—物理因果作用原则最好的应用就是 常识心理学 (folk psychology), 即按照人的心理状态会产 生外部行为的原则,可以对他人的动机一行为做出因果解 释。当你看见一个人紧锁眉头、能牙咧嘴、捂着脸“哎
呦,哎呦”叫时,会推测他可能牙疼。看见某个帅哥师兄给你的室友送玫瑰花,你相信他对室友产生了爱意。正是 受这样的动机—行为因果关联的引导,人们能够揣测他人 行为的心理动机,能够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甚至拟人化 地了解其他动物的行为。解释心物难题的第二个原则是物 理世界因果闭合原则: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如果造成某个 事件的结果是属于物理世界的,那么这个事件本身也是 属于物理世界的;反之,如果造成某个事件的原因是物理 的,那么,这个事件也属于物理世界。或者更简单地说, 在同一条因果链条上,只要有一个现象是物理的,链条上 所有的现象就都是物理的,只有物理的原因才能导致物理 的结果,没有超自然的力量支配物理世界。到此为止,你看出这两个原则之间有什么不一致了吗?
我们来看一个叫派利夏恩 (Z.W.Pylyshyn) 的哲学 家讲述的一个场景: 一个正走在人行道上的人突然转身 去横穿马路, 一辆迎面而来的轿车紧急刹车,却打滑冲 向路边,撞上了护栏。那个行人站立片刻,走到驾驶座 一侧,向里张望了一下,然后跑到街角电话亭,拨了号 码911……如果你恰好看见这一连串事件,你会用一连串 带有心理倾向的词汇描述他的行为和动机:那人知道撞车 了,意识到出了事故,猜测有人受了伤;于是走过去判定 是否有人受伤,所见到的情境使他相信确实有人受伤了。
根据如何处理伤者知识的记忆,决定寻求帮助,注意到街角有个电话亭,跑向电话亭,想起急救电话号码,拨了电话。
心灵哲学把解释这个人行动与动机关联的词汇,如 “猜测”、“判定”、“相信”看作意向性词汇。那么,能将 所描述的这一连串事件仅仅看作一个物理事件,完全用物 理定律解释吗?那一串心理的意向性词汇能转换成物理学 词汇吗?仅靠物理学能说明那一连串的信念—动机一行为 之间的因果关联吗?显然,如果我们一方面接受心理—物 理因果交互作用原则,使用常识心理学,认为物理的外部 行为是由内部的心理原因引起的; 一方面又要坚持物理世 界因果闭合原则,承认物理的结果只由物理的原因引起, 就自然会产生不一致。因此,要解决心—物难题,恐怕要 放弃其中的一条原则了。 一位目前活跃在认知科学舞台上 的哲学家丘奇兰德 (P.M.Churchland) 认为,应该取消承 认第一条原则的常识心理学,改用大脑神经科学替代它。 他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心灵,我们通常所说的相信、期 望、意图,或者一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虚幻 的,我们的常识心理学只是根据日常生活归纳出来的,并 不像物理学那样是普遍的、严格的科学,它的命运将与历 史上的炼金术、燃素说和以太说一样,随着科学的进步终
究被大脑神经科学所淘汰。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