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产品经理底层认知80讲
林木5天互联网求职冲刺集训营
林木互联网求职-简历面试就业找工作薪资提升方法论
林木产品经理底层认知80讲 网盘分享
在实际生活中,人为何会表现出善?为了回应这 个问题,荀子在天性之外又提出一个“伪”的概念。 “伪”字本意人为,相 对于天生的“性”,“伪”指后天的、人为的、非自然的, “人之性伪之分”
如下:
于是,荀子创造性地提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见《荀子·性 恶》)挣脱出诸子单纯讨论人性而争辩不休的既有窠臼,在先天人性的基础 上加入了“伪”的后天因素。之前诸子都在“性”这一口锅里抢饭吃,荀子 看不下去了,又拿来一口锅架在旁边生火煮饭,炉火越烧越旺的同时,为人
性善恶的问题提供了比孟子更合理也更有逻辑的解释。
《荀子·性恶》篇中列出的若干项人性之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生而有疾恶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又如“今人之性,饥而 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结论是人天生就是“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 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的。荀子的“性”,相当于孟子骂骂咧咧的“非人” 禽兽之性,即人类的动物性,而这动物性的恶不在孟子的研究范围之内;荀子 的“伪”,基本等同于孟子寄予极大善良期望的人性,只不过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而荀子认为人性经“礼”规范之后才能成善,否则仍旧是恶劣的动物性。
孟荀二人的针锋相对并非仅仅是言辞用语之争,观点区别在于:第一, 孟子看重人类向善的能力,认为人只要将本性的善发掘出来,世界就会充满 爱;荀子担忧人类作恶的倾向,认为任由这个倾向发展,结果只能是天下大 乱。第二,孟子认为这种向善的能力是可以自行培养使之茁壮成长的,即“善 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否定了自行培养的路径,转而赞同借助外力“礼”
进行引导、规范。
公正地说,对比孟子的“四端”,荀子的说法更有道理。因为荀子所说 毕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耳、目、声、色等欲望都是人类进化万年而未消退 的动物性的体现,可以抑制,但绝不可能没有。反观孟子的“四端”,恐怕 无人能生而有之。退一步讲,《孟子·尽心下》说: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 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仁” “义”是 出于人有“不忍之心”,恐怕也没人敢说自己天生就有“不忍之心”,因为 忍与不忍的发生前提是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例如我们不忍于法西斯军队 随意杀害无辜百姓,前提是我们知道这是非人道的,而这其中的价值判断需 要后天教育形成,不可能生而具有。所以,关于“性善”还是“性恶”的问 题,孟子的价值判断远不如荀子的基本事实可靠有力。诚然,荀子将人类诸 多本性定义为道德上的恶,并主张用“礼”消除这些恶, 一定程度上是对人 本性的武断否定,容易引出过分压制人性的恶果,但我们当下讨论的是谁的 理论更有说服力,无疑荀子强于孟子。这其中,我们能感受到荀子为人的老 辣多识,以及文章议论的审慎细密,《荀子·性恶》篇中每一条论述都如利箭,
射向孟子,直接将孟子的“性善”论定性为“无辨合符验”的空洞之说。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