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娅 幼师必修课 让幼师更轻松 网盘分享
是信任我们的记忆,还是信任心自主地行动,结果都是同一 种:我们最终必须根据某种超越“我们的”所有知识和行动的来 源,进行行动、思考、生和死。
程晓娅 幼师必修课 让幼师更轻松 网盘分享
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个来源是我们 自身时,它就不再作为威胁对象阻碍我们了。即使再多的关怀和 迟疑不决、内省和动机检视,也不能对如下事实产生根本性的差别和影响——“心”是:观看世界之眼,但无法看到自身。
最终,“瘫痪性颤抖”的唯一替代品是不计后果地跃入行动。 就传统标准而言,本着这个精神行动,或许有对错。但是我们在 传统层面的决定,必须得到下面的信念支持:无论我们做什么, 无论发生了什么,最终都是“正确的”。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进 入一个没有“重复考虑”,没有“隐藏意图”的遗憾、犹豫、怀 疑或自责的状态。因此,当云门文偃被问及“什么是道”时,回答道:“去!”
但是按照不“重复考虑”、不“三心二意”的原则去行动, 绝非仅仅是一种让我们去模仿的说教。因为直到它明确地脱离任 何疑虑的阴影之前,我们无法认识到这种行动,以至于实际上无法做任何其他事情。
一旦认识到“以心捉心”的不可能性,那么就会“无为”“只 管打坐”,并因之认识到“春来草生”。心没有必要尝试着去放下 自己,或尝试着去尝试 (try to try), 这将引发进一步的不自然。 而作为一个心理学策略,没有必要去努力避免不自然。根据日本 禅师盘珪永琢的观点,不“将心捉心”被称为“无生”:在象征知识领域,心念并不升起或显现。
消失无踪的情况下。假使我们如此这般进行下去,污垢永不会脱落。这是对心灵不生不灭、不受困扰的本性的无知。
“但是,如果我们将一念当作‘实在的现实’(effective reality ), 我们便不停地围着生死之轮行走。你应该认识到, 这类‘思想’只是‘瞬间消逝’的心灵构造物而已,不要试 图去保留或拒绝它。放下它,任其起灭。它如同镜中之影, 明澈之镜放在它面前的任何事物,但是没有任何影像会停留 在镜子里。‘佛心’(例如‘无生之心’)要比镜子清晰一万 倍,是更难以言说的‘有’。在佛光里,任何‘思想’都不 留痕迹地消逝了。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来信仰的话,无论这些
‘思想’如何顽强地在你心灵里升起,它们都是无害的。”
人们不应忘记禅的社会语境。对于那些已经在社群中掌握社 会习俗、个人调节的规训的人来说,禅首先是一种解脱之道。对 于那些遭受因自我意识过重而焦虑和意识瘫痪、因调节而产生负面影响的人而言,禅是一种解药。禅也必须被视为对以儒家原则来进行调控,特别强调得体的举止、 一丝不苟的礼仪的社会 背景的一种抵抗。在日本,情况也是如此。它必须被视为与武士 阶层苛刻的学校训练相关,与战争频仍时期武士的情绪紧张相联 系。作为一种面对这些状态的解药,武士们并没有寻求摆脱这些 习俗,而是相反,认为其理所当然,例如日本茶道可以毫不费力 地显示出禅的这个特征。因此,在一个传统力量微弱的社会氛围 里,禅或许是一个危险的药方,或者是另外一个极端。在一个具 有公开反叛传统的精神的社会氛围里,禅会被利用去达到解构的目的。
出于这种考虑,我们可以注意到禅的自由和自然,而不会 “丧失”观点。社会控制系统鼓励将心固化为一种自我控制的手 段。其结果是人认他自己为“我”。于是,意识中心的引力从自 发或本源的心转向了“自我图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精 神生命的中心就与自我控制机制相一致了。继而,几乎不可能看 到“我”能够“放下”“我自己”,因为我习惯于努力抓住我自己。 我发现自己总体上无法做出任何无意识的、不受影响的、天真的 行动。因此我做出的放弃自己、让自己放下的任何事,将成为 “习惯于努力抓住我自己”的伪装形式。我无法蓄意地无意识或 目的性自发。只要自发性于我变得重要,这样做的意图就被强化 了。我无法去除它,而它也成为其自我完满的绊脚石。这就像某 人给我一些药品,并告诫道:如果你在吃药的时候想起了猴子,药效就消失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