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悦老师文学高手四合一 网盘分享
杨悦老师文学高手四合一
杨悦家长学习规划必修课
杨悦老师文学高手四合一 网盘分享
对于逻辑学家而言,我们此时所形成的观点纯粹不着 边际——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从佛教的观点看,“真实” 自身并无意义,因为它并非指向自身之外的某物的标志。要抵达 “真实”(“如是”),就是要超越“业力”,超越间接性行为,进入 到一个完全无目的性的生活状态中。然而对禅和道家而言,这正 是宇宙的“生机”,它时时刻刻都是完成状态,并不需要以其他
事物为目的来证明自身。用《禅林句集》里的诗句说:洞察到这一点,就如同结交为一对朋友,正如《禅林句集》所言:
对于道家精神而言,生活之无目的和空白并非意味着沮丧, 相反,它意味着一种自由的状态:空中之云和山间之溪随处漫游 的自由、孤芳自赏的绝谷之花的自由、海浪无休止地冲刷沙滩的自由。
进而,禅的体验更多的是种结论而非前提。在道德和形而上学推理链条上,它从来就不曾用于第一步,因为它是由结论
得出的,而不是由它得出结论,类似于基督教的“真福直观” (Beatific Vision)'。“人的真正结局”,不是用作“其他事物之目 标的”事物。哲学家无法轻易地辨认出如下时刻:在此时,思 考必须走向终结——如同煮鸡蛋一般。如果试着要将“禅经验” 构成为一个诸如“万物皆道”的命题,接着对它进行分析并从 中得出结论,就会彻底地错过“禅经验”。如同“十字架受难” (Crucifixion), 对于犹太人(道德主义者)而言,它是绊脚石; 对希腊人(逻辑主义者)而言,它是愚蠢。“万物皆道”的说法 几乎抓住了要点,但是就在抓住之时,词语变成了废话。当我们 站在一个极限点上,词语便变得无效,因为它们总是暗示出超越其自身的含义。然而在此之际,不存在一个超越的含义。
禅并没有犯下将“事事皆如此”作为普适性“手足之谊”的道德之前提的错误。相反,圆悟克勤说过:
若是本分人到这里,须是有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底手脚。
上面的话只是要表明禅超越了伦理立场。伦理立场的合法性 只能求诸人们彼此协定,而非“真实”自身。当我们试图将它普 世化或绝对化的时候,伦理立场则难以立足。因为除非破坏其他
生物的生命,否则我们一刻都无法生存。
如果禅被认为承担着宗教在西方社会那种功能的话,我们自 然会想要在其核心体验和不断改进的人际关系之间发现某些逻辑 关联。但是这般做无异于本末倒置。更确切地说,问题在于某些 此类的生活经验或生活方式是以不断促进人类联系为目标的。在 远东社会文化中,人际关系的问题与其说是禅的,毋宁说是儒家 的。然而从宋代开始,禅始终为儒家提供养分,并且是东渡日本 的儒家原理的主要思想来源。在远东文化模型塑造过程中,禅占 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文化模型中,禅可以在不与社会产生冲突的 情况下繁荣起来。因为儒家伦理被认为是人性的和相对性的,而
非神圣律条,亦缺少绝对性。
尽管禅是极度“不合逻辑的”,但在可以被应用于任何领域、 任何可被构想的人类行为的意味上,禅的经验也有其效果。禅无 论应用在何处,它都会带来不错的结果。“自发性生活”的特质 是“莫执着”或“毫不犹豫地前进”,“无为”在此可以被理解 为“无目的”,而“无事”可被理解为“不矫揉造作”或“单纯朴素”。
然而,禅的经验并没有暗示某种特定的行动过程,因为它是 无目的、无动机的,它毫不犹疑地转向有待它去做的任何事情。 “莫执着”是心灵的毫无滞碍的运作,不在取舍之间摇摆。并且, 许多禅修活动有意让弟子遭遇进退两难的困境,而弟子则被期待 着不容商议和不加“取舍”地处理这些困境。对这些处境的回 应必须遵循“顿”的原则,产生于拍手之际、电光火石之间。那
些不习惯于此类回应的弟子一开始会受到困扰,然而, 一旦他从“本心”或自发的心态中获得信心的话,他就不仅能轻松地做 出回应,而且这种回应自身也会获得某种令人震惊的“相宜性”。 这有点类似于职业喜剧演员的随机应变,而这种机智与任何场合都相配。
禅师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或可从询问一系列琐屑事物的平 常问题入手,而弟子则对之以纯粹自发的回应。但是禅师瞬时问 道:“当洗澡水从水管中流出的时候,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当 弟子因该问题的出乎意料而“怔住”,或试图去想水流的方向时, 禅师便斥责道:“不要想!要行动!这样……”并随之将手在空 中挥舞着。或者,尽管可能没什么帮助,但他也许会说道:“到 目前为止,你已经很自然轻松地回答了问题,但是你目前的困难是什么呢?”
类似地,弟子可自由挑战禅师。可以想象,在禅修不那么正 式的时段,禅僧群体里或许会产生许多乐趣——互相设下陷阱。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类型的联系目前依然存在,尽管存在极为严 肃的参禅——师徒会面,就“公案”进行问答。已故的黑井弧 月曾在茶饮之际取乐两位美国僧侣,当时他随口问道:“你们这 些绅士是如何理解禅的呢?”一位僧人将其手边的扇子直接扔向 黑井弧月的面庞。几乎在同一瞬间,禅师将他的头轻轻地转向一 侧,扇子直接穿透了黑井身后的纸障子,而禅师则开怀不已地大笑起来。
铃木大拙曾经翻译了沢庵禅师的一封长简,其内容是禅与剑术之关系。自然,这封信是最佳的阐述禅的“莫执着”内涵的文本来源。沢庵以为“莫执着”就是“不停地向前进发”。'沢庵和 盘珪这两位禅师都强调“本心”或“无生之心”在持续不断地创 造奇迹——甚至在最平常的人那里也是如此。尽管一棵树上有无 数片叶子,心灵却可以立刻把握它们全部,而不为任何一片树叶 停留。盘珪曾向一位来访僧人道出此层意思:“为了证明你的心 就是佛心,注意我此时所说的内容为你内部所全盘接收,而没有 遗漏任何信息,尽管我不会将它们推到你内心中。”2当被一位好 斗的、自称无法理解其中任何一个词汇的日莲宗僧人诘问时,盘 珪让其走上前来。该僧人向前走了几步。盘珪道:“再近一点。” 该僧又向前走几步。“真好啊,”盘珪道,“你懂了。”³换句话说, 我们自然的人体器官不带任何犹豫或思虑,就能够执行极为复杂 的行动。意识思考自身就是奠定在其整个自发性运作体系上的, 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除了信任其“自我”能够完成其工作外,
真的没有替代性选择。“自我”就是它的运作结果。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