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表现在真理观上,就认为真理是事物的现象。例 如德谟克利特就明确说: “真理和现象是同一的,真理和呈现于 感觉中的东西毫无区别,凡是对每一个显现,并且对他显得存在 的,就是真的。”①这种观点,虽然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 义,但却把真理等同于事物的现象,得出了真理就是呈现在感官
之前的东西的表浅结论。
古代唯物主义的这种真理观,为近代唯物主义者所继承。实 际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者,直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都是主张真理发生的直观说的。他们承认认识和真理是主体对客 体的反映,但却把这种反映说成是照镜子、照像那样的活动。在 他们看来,外部世界刺激人们的感官,感官接受了刺激并输送到 大脑,造成外部世界的映象,就能获得对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认 识。这样,真理就是靠人的感觉器官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观察、摄 象获得的。按照这种观点,若把真理作为自在之物考察、作为客 观对象考察,则真理只能是事物的现象。
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者,对感觉有天真的信赖。中国先秦哲学 中的墨家完全相信感官的报道,认为看到的、听到的都一定是存 在的、真实的。(“是与天下之所以察之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 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也。请惑闻之见之,必以为有,莫闻莫 见,则必以为无。”①)古希腊原子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及其 学说的继承者伊壁鸠鲁也认为, 一切出现在感觉中的事物必然是 真实的, 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感觉本身不会出错,错误 只存在于人们对感觉的理解之中。由古及今,相信感觉器官具有准确再现外部世界的能力,相信感觉经验完全可靠,已经成为一 种传统的信念,根植于人类文化的经验体系之中。到了近代,这 种信念更被系统化,成为一种理论规范,这就是古典归纳主义。 按照这种理论,感知觉过程就如照像,知觉对象与刺激客体没有差别。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必须分清科学抽象与非科学抽象。
要通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在思维中再现对象的整 体, 一个先决条件是必须保证从客观对象中抽取出来的各种规定 是对象的本质规定。要保证这一点,保证在抽象的道路上不犯错 误,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
抽象并非都是科学的,还存在着非科学的抽象。非科学抽象 表现为表面形式的抽象或主观片面的抽象。非科学抽象是由思想 方法的主观片面性或科学知识的不足造成的,世界观上的神秘主 义也会导致非科学的抽象。非科学抽象只能抽象出对象的表面的 特征,不足以揭示对象的本质规定。例如,在分析抗日战争的前 途时,有人得出速胜的结论,有人得出亡国的结论,就是因思想 方法上的主观片面性,作出非科学抽象的结果。在《资本论》
“一般利润率”是指“使用等量资本的不同生产领域取得相 同的利润”,要阐明一般利润率,应当运用科学的 抽象,从剩余价值出发,通过资本的有机构成和生产价格、部门 利润率等逻辑中介,最后通过竞争造成的利润平均化而得出“一 般利润率”的概念。但是,李嘉图却是用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强烈 要求来解释利润平均化的。他说:“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一种商品 能长期继续恰好按照人类的需要和愿望所要求的数量得到供给,
所以也没有一种商品能免除价格上偶然的和暂时的变动。 …… 当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意把自己的资本爱用到什么地方就用到什么 地方的时候,他自然会寻找到那种最有利的行业。 ……这种孜孜 不息的要求具有一种强烈的趋势,使大家的利润率都平均化。”① 马克思指出,李嘉图这样解释“一般利润率”,只是把竞争造成 的表面现象抽象化,完全脱离了价值概念,不懂得利润率平均化 和价值转化为价格的过程。
要获得对象的本质规定,必须做到科学的抽象。那么,什么 是科学抽象?概言之,科学抽象是以实践为基础,通过正确运用 抽象力和想象力,从诸多特性、方面、要素中抽取出本质规定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抽象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首先,科学的抽象必须从普遍的存在出发,从事物的全部总 和出发。客观对象的本质不是通过个别现象零星地表现出来的, 必须对事物现象的总和进行研究才能抽取出本质的规定。这就意 味着,抽象不能抽象没有的东西,也不能依据个别现象进行抽 象。当着对事物的普遍存在形式还不了解,或者事物的普遍存在 形式尚未形成时,不能盲目、草率地进行抽象。例如,关于“价值”的抽象,只有在商品交换已经普遍化的时候才是可能的。尽 管亚里士多德已经发现了“五床等于一屋”,在个别的商品交 换中发现了一种均等关系,但在当时他无论如何抽象不出价值范 畴。因为那时商品交换还是个别的活动,还没有成为普遍的存在 形式。
其次,科学抽象必须撤开事物外部的非本质联系,撇开掩盖 事物内部联系的现象。事物的本质总是外化为现象,本质要透过 现象去认识。然而,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就必须对现象进行分 析和鉴别,区分真象与假象,把那些非本质的联系、那些掩盖本 质的现象撇开。这样,才能通过科学抽象揭示对象的本质,确定 事物发展的趋势。例如,维萨里曾经做过活体内结扎神经的实 验。他观察到,结扎神经后,其所支配的肌肉失去作用;解开结 扎,肌肉即恢复作用。他把这种情况与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进行类 比,认为神经将脑内的动物元气或者神经液传送到肌肉使之收 缩,神经结扎后,动物元气过不来,所以肌肉没有活动。但是,
所谓“动物元气支配肌肉活动”到底是不是事物的真实联系呢? 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后来,哈勒观察到动物临床死亡后,脑的机 能已经停止,动物已经失去感觉和随意作用,但是机体的某些神 经和肌肉还没有死亡。这时,刺激神经,肌肉则收缩;而切断神 经,肌肉仍然能收缩。这说明,肌肉的活动并不受什么从脑中而 来的动物元气或神经液的支配。排除了掩盖本质的现象、排除了 非本质的因素,人们才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了“肌肉的神经 支配是借助生物电来实现”的正确结论。
再次,科学抽象必须撇开无关因素、次要过程的干扰,在纯 粹形态上考察事物。客观事物十分复杂,其内部过程并不是纯粹 单一的,有许多无关因素和次要过程插在中间,使事物的面貌模
糊不清。特别是, 一般的东西未必就是本质的东西,那些并非本质的一般,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更具迷惑和干扰作用。这就要求
进行抽象活动必须把无关、次要的因素撇开,从纯粹形态上考 察事物。为了在纯粹形态上考察事物,在观察中可以用选择典型 的方法,在较少干扰的地方考察对象;在实验中可以用实验的手 段把自然过程纯化。但是,观察和实验并不能完全排除无关和 次要的因素,而且观察和实验也不是思维的抽象活动。因而,人 们常常借助抽象思维的力量,在思维中使研究对象理想化,使之 成为理论纯化的过程。理想化方法成为科学抽象的一种基本形 式,其原因就在于此。
至此,我们分别讲述了辩证思维的基本逻辑方法。这些方 法,不仅其本身是对立方法的结合,而且这些方法之间也是相互 联系、互相补充的。 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往往不是单独地使用 某一种方法,而是同时运用着这些逻辑方法。从方法的作用方面 说,这些方法也有着共同性。概括地说,它们都是建立科学理论 体系、把握客观真理的方法,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在建立理论体 系、获得真理性认识中发挥着作用。
辩证逻辑研究思维运动发展的形式及其规律,旨在揭示理论 思维如何把握客观真理,从而为科学向着真理进步提供哲学-逻 辑方法论。
但是,在谈论辩证逻辑对于把握真理的作用之前,先得回答 真理是什么。因为对于真理的理解不同,会导致对科学进步的目 标理解不同。这一章我们就来论述辩证逻辑如何看待真理。
哲学家和科学家一般公认:科学有其进步的目标,科学是由 追求它的目标所构成的事业。但是,科学进步的目标是什么?科 学是朝着真理进步吗?对此,人们却存在尖锐分歧。按照“绝对 无误论”的观点,科学的目标是真理,真理是指那种绝对确定的 真知识。由于这种知识并不存在,追求绝对无误的理论无法实现, 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科学追求真理表示了怀疑乃至否定。逻辑 经验主义提出,科学的目的在于提高理论的概率,科学追求的是 成真概率越来越高的理论。波普则认为,科学活动永远是猜测与 反驳的试错过程,因而不仅追求绝对无误的理论是幻想,追求概 率更高的理论同样是幻想。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严 格地说是真的,理论总是有待否证的,科学可以探索真理,但永 远不能认识和占有真理。尽管追求真理可以作为科学的目标,但 只是预设的目标,与其说科学的目标是真理,不如说是追求逼 真度更为合适。真理在波普眼中成了近似于真理的程度,也即 “类真理性”或“逼真性”,科学进步的目标被他确定为真度更大的理论。
然而,试图给逼真性以准确定义的种种努力至今均未获得成 功,严格判定一种理论较之另一种理论更具逼真度尚存在许多困 难。于是, 一些哲学家又为科学寻求另外的目标,而不把真理或 似真理作为科学的目标。科恩指出:人们往往因知道某一假说是 真的(或似真的)而接受它,但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知道该假说何 以为真(或似真),即追求证明该假说为真(或似真)的证据。
这样,科学追求的目标就是知识而不是真理。追求知识,也就是 追求因果解释,追求最近于必然性的解释。据此,科恩提出了 “近律性”概念。近律性即“归纳可靠性”或“近自然的必然 性”。因而科恩又有一提法:科学不是追求逼真性而是追求近律 性,科学的目的是要获得自然律或因果律。劳丹的看法则不同,
他认为科学的目标是获得具有高度解决问题效力的理论。在劳丹 看来, 一个理论解决问题的效力独立于它的真理性或逼真性,科 学进步的合理性只在于后继的理论能够比先行的理论解决更多的 问题,并能避免异例。
在否认科学追求真理的意见中,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论” 影响更大。范式不可通约是指,在新旧理论之间,推广地说,在 任何相互竞争的理论之间,没有共同的度量单位,没有客观的衡 量标尺。他认为,竞争的理论双方对同一客观过程的预测、对同 一观察活动的报告都仅依赖于各自的理论框架,因而没有中立的 观察语言。同时也没有中立的观察内容,因为观察渗透着理论,
观察者看到什么,取决于他所掌握的理论范式。因此,人们找不 到一种客观标准衡量竞争的理论以决定取舍。新旧理论的更替是 一种神秘的格式塔转换,是科学家的信仰的转换,不是根据客观 标准权衡的结果。竞争的理论既然不可通约,也就不能准确计算 它们的概率或逼真度,不能说一种理论比另一种理论更逼近真理。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论,不仅否认了科学进步的目标是真 理,也排斥了劳丹的观点。显然地,如果新旧理论之间没有客观 的衡量标准,如何知道一种理论比另一种理论的解题能力更大或效力更高呢?
可以看出,绝对无误论把真理看成绝对确定性的知识,逻辑 经验主义和波普用概率或逼真度取代真理,科恩和劳丹避开真理 而另有所求,库恩用范式不可通约论否认科学朝着真理进步,甚 至否认科学是朝着某个目的前进。他们或者绝对主义地肯定科学 的目标是真理,或者采取相对主义进步观,否认科学的目标是真 理,都未能对科学进步的目标作出正确的解释。究其根源,概出 于不理解真理的辩证本性。在我们看来,科学进步的目标无疑是 真理,问题是必须辩证地看待进步、辩证地认识真理。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