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拽拽自媒体IP实战营

admin 0 0
郭拽拽自媒体IP实战营

百度网盘课程

通用入口链接!10000G.课程都有!一起学习吧!

立即点击↓ 获取课程!
郭拽拽自媒体IP实战训练营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郭拽拽人生逆袭课 普通人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中华文明“尚中”、“贵和”、“重生”,因而必以“善”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即 通过维护事物格局结构的稳健来实现“生生不息”。在中华文明的总源头《易 经》那里,所关注的核心课题就正是“善”,即所谓“生生之道”。具体则依据卦象来解析事物的格局是否“健顺”,从而判定“吉凶”,也就是是否“利生”。

格局健顺就是“善”。因此,让众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至善。这意 味着:譬如,我们常说某人是“有德之人”,其实质是指他能帮助别人找到自己的 位置,从而有益于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健顺。其前提当然是他已“有得于道”, 故能容得下所有人。又如,人生是否成功,其标准也就不在是否“出人头地”,而 在是否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种鼓吹人人“出人头地”的所谓成功观,在逻辑上 即是不可能的,是即便“成功”也不可能让人真正幸福的。故而,唯有“各正性命”才是合理的成功观,才是正当的关于成功的标准。总之,唯有“善”才是元价值,“真”和“美”则都是派生和片面的。

适合西方文明的定语有:实体观的、组成论的、总体论的、形式逻辑的、分析 思辨的、量演算的、求真的、唯真理论的、唯物论的、自由主义的、 一神教的、好战的,等等。适合印度文明的定语有:关系观的、整体论的、缘起论的、内容逻辑的、直观 体验的、质定位的、求高的、唯境界论的、唯灵论的、种姓主义的、泛神教的、厌战的,等等。

适合中华文明的定语有:辩证观的、气化论的、格局论的、辩证逻辑的、辩证 综合的、谱辩证的、求和的、唯和论的、唯生论的、贤能主义的、多神教的、慎战的,等等。

下面我们就将从哲学、自然观、社会和宗教四个典型的主要文明领域,来深入比较西印中三家的不同文明特质。西印中三大传统,必然因其不同的逻辑立场,而各有其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的反映就是各有不同的哲学。

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关于“存在”的问题。正如海德格尔所批评的,作为西方 哲学主流的形而上学传统, 一直是在把“存在”当作“存在者”去追问。他认为,西方传统哲学的这种理路一开始就丢掉了真正的“存在”,因为真正的“存在”不是指所有存在者的共性,而是要立足于“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即“此在”的生存 状态,去领会“存在”的意义。二重论认为,对“存在”的严格的逻辑解析应为“存 在者—存在着”,包含了二重性的“存在者”与“存在着”两面。归根结底,是指实 体与关系的二重性。即:“存在”等于“相重”,说“存在”等于说“相重”。这意味着,对“存在”的追问可能会有三种立场和路径,因而会有三种不同的哲学。

具体的,西方传统哲学的主流是实体观的追问方式,将二重性的“存在”片 面化为“存在者”,去寻找作为世界之“本原”的“绝对者”;印度传统哲学的主流 是关系观的追问方式,将二重性的“存在”片面化为“存在着”,去确定作为世界  之“本源”的“终极因”;中华传统哲学的主流则是辩证观的追问方式,试图兼顾 作为世界之二重性的“本原”与“本源”两面,即“结构单元”与“构造环节”两面。 由此可见,海德格尔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评其实有些过当,因为形而上学原 本就是追问“存在”的三大可能理路之一;而其所谓“此在论”的存在主义哲学, 也并不具有至上的优越性,只不过是想以关系观的追问方式来取代实体观的追  问方式。尽管其论述异常艰深、晦涩,但实际上所取的原是现象学的路数,而现  象学不过只是“当代佛学”,只是关系观的当代形态。事实上,无论是实体观对  “存在者”的追问,还是关系观对“存在着”的追问,都是片面的;唯有辩证观的

“兼两”的追问方式,才是全面的。在今天,不少人依然还在附会着一个源自黑格尔的说法,说东方(包括印中 两家)没有哲学,即便有也只是“浅薄的”、“笨拙的”和“散文式的”①。与之相应 连同着的还有一系列针对中华传统的说法,如说中华传统哲学中没有本体论,没 有逻辑学,没有所谓对“彼岸世界”的“终极关怀”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其实都 只是“西方中心论”的滥觞,只是因为对人类文明的立场差异极度无知所导致的 偏见。事实是,西印中三家不仅都有哲学,而且各自内部都是聚讼纷纭,观点林 立, 一派繁荣景象。所不同只在,各自的主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立场取向,而成 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哲学。就各自的本体论而言,西方的最高范畴是“实体”, 印度是“关系”,中华则为“相重”。简单地说就是,西方“执有”,印度“执无”,中 华“执易”。由此分别展开为组成论、缘起论和气化论的三幅不同世界图景,进而表现为唯物论、唯灵论与唯生论的三种不同自然观,继而形成各自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形象地说,西印中三家各自哲学的主流特质,西方以“物”为中心,印度以 “心”为中心,中华以“生”为中心。换言之,就是分别长于“驭物”、“修心”和“厚 生”。表现出来,用目前学界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西方哲学以形而上学为本 位,印度哲学以宗教哲学为本位,中华哲学以伦理学为本位。本书打算沿用这个 说法。但需指出,这也是一个极易引起误解的说法。因为,可能很多人都看不到 这一点:所谓以什么“为本位”,其实是指不同的研究范式,归根结底是指不同立场的逻辑模式,而非同一范式下的不同学科领域。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0561fc.cn/242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