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勃古琴课程 零基础小白到六级精修课程老师亲授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榫卯、斗拱结构和飞檐审美样式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特产,榫卯 结构是古代中国建筑艺术极为精巧的发明。它们蕴涵着丰富的结构 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科技原则。榫卯、斗拱结构和飞檐审美样式是古 代中国汉族地区建筑特有的结构形式和审美样式。这种结构和审美 样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其他地区的民族吸取,成为 中国建筑的典型结构样式。
榫卯结构是木质构架结构的一种方式,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 凹凸相扣、彼此咬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 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利用木质的弹性相互咬合,起 到彼此连接的作用,这种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 动。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 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 榫舌,其余部分则被称做榫肩。各个构件之间构成富有弹性的 框架。
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 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 互相结合,互相支撑,榫卯构件富有弹性和挤让性,这种结构形式 超越了当代建筑的排架、框架或者刚架连接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柔性结构体。它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 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 效应。由榫卯原理所组合结构而成的斗拱部件一方面对屋的承载有 一定的承托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椽的有机结合。 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屋顶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 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台基,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着大屋顶 的荷载,是屋顶和屋身上的过渡。当建筑受到地震影响时,不管屋 顶向何方推移,斗拱都能承受,从而避免建筑物倒塌。历史上北京 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震,故宫太和殿的屋顶重达两千多吨,但由 于斗拱的减震作用却没受到任何损坏。1976年8月四川平武报恩 寺殿堂上的屋顶在平武大地震时因为斗拱的功能而安然无恙。可见 作为传力构件的斗拱具有抗震功能。我国谚语“墙倒屋不塌”就生 动地说明这种木构架的特点。
榫卯结构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甚至是石块 之间主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 模式。
斗拱是在木质柱子的上部、额枋、檐檩和屋檐下部之间用若干 方形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的组合构建。斗拱是通过枋上一 层层的叠加而探伸出来的。在这一结构中,呈弓形的承重结构叫 拱;拱与拱之间起衬垫作用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与拱的 连接就是指“斗”上托“拱”、“拱”上垫“斗”地重复着,一层压一层 向上叠垛扩展挑出。从功能上讲,斗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以承 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分散转移到呈纵向的木柱之 上。这层层叠叠的斗拱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