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老师的流行声乐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
模型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对研究对象所做的一种 简化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可以借助具体 的实物,也可以通过抽象的形式。通过模型研究来揭示原型(被研究 对象)的形态、特征、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方法就统称为模型方法。
思想模型利用模型与原型之间在结构、功能(表现为量纲或形式 关系)的相似方面,采用数学方程、逻辑程序或图像模式来表征原型 的各种变量及规律。其一,理想模型。这是对客体所作的一种科学抽 象,也是一种简化和理想化。其二,理论模型。这是在积累了相当多 的科学事实和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基本要领和新的学术见解,这样 的模型常常表现为一种理论学说。其三,半经验半理论的模型。这是 一种理论加经验或数学加经验的模型。现代科学理论的模型一般都希 望具有数学形式,但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十分复杂的对象,如 开放复杂巨系统其要素多、层次多、变量多,对其是很难进行定量化 描述的。只能进行定性与定量经验与理论结合的研究和建构。其四,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指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数学上的抽象,即把实际问题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成一个待解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 际上就是在客观原型与数学符号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能否建 立数学模型是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
2. 模型方法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1)模型具有简化和理想再现原型各种复杂联系的优点。模型作 为原型的简化和理想化形式可以帮助人省略舍弃对象中的那些次要的 非本质的细节,使人们的思维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与原型有关的基本因 素和基本联系上。
(2)模型能突破时间空间和具体对象的局限,间接地把握和再现 原型。这里所说的打破时空局限和具体对象局限,是指当某些研究对 象不能直接地观察研究,实验方法也难以直接施加于真实对象的情况 下,通过模型这个中介可以把握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模型,人们可以 充分发挥特有的想象力和抽象能力将外部获得的信息重新加以组合形 成新的图形的、符号的或概念的模式,用想象的可能性借助于模型对 它们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检验,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也借助于模型建立 起来。
(二)心理或思维研究为什么需要模型方法
1.心理或思维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用模型方法来研究
科学研究的早期,人们面对的研究对象比较简单,如物理学中的 力、质量、运动、原子、分子等,这一时期尚需要模型方法来研究。 思维的研究对象是迄今为止人们面对的最复杂对象。心理活动的物质 载体一大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如果以生命现象为起点至今已 有30多亿年的历史积淀。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对主客体关系的反映, 在主体内表现为人的心理现象,如知情意、需要、兴趣、动机、气 质、能力、性格等,这是一个包括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整体。从信息的 物质载体上讲,大脑由101l数量级的神经细胞组成,每个神经细胞又 与成千上万的其它神经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其突触建立的关系有10#5 数量之多。从思维涉及的层次上讲,有物理水平的能量过程,有化学 水平的分子过程,有神经活动的生理过程,有信息处理的心理过程,还有心理活动调控下的人的行为过程。心理或思维现象是世界上最复 杂的研究对象,如不用模型方法将这些多要素、多层次、多变量的对 象进行简化,那是很难说清问题的。只有采用模型方法才能把握心理 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基本变量、基本关系,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心理 活动的规律。
2. 心理或思维现象的非实体性决定了需要用模型方法来研究
心理现象本质上是一广义信息过程,信息过程的非实体性决定了 难于直接面对它。科学研究早期的很多对象都是实体性的对象,如分 子、原子、细胞、人体、山、川、日、月等实体性的对象可以直接面 对。即使不能直接面对的如微观世界或宇观世界,人们也可以借助模 型放大或缩小其对象,以较直观的方式研究它。心理现象就不同了, 例如人的知、情、意、需要、兴趣、动机、信念、气质、能力、性格 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的信息现象,离开大脑这个载体, 什么心理信息都不复存在,对这种研究对象不建立模型来描述,不可 想象、也不可能。
3. 心理或思维的动态性需要模型方法来研究
心理或思维现象不是一个静止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 程,心理活动的信息内容几乎几百毫秒就要变化一次,人的大脑一天 之中要经历上千上万信息内容变换(不包括生理层面的神经活动、化 学分子的变化以及物理能量变化)。面对这样一个千变万化的对象, 不用模型方法来研究是不会有所作为的。目前,认知心理学之所以被 人们普遍认同就在于它建立了若干关于人脑的信息处理模型,如信息 输入的注意模型、模式识别的模型、记忆的模型等。本书也不例外, 要在认知心理学模型上再加上若干新的模型,思维过程论就是一个信 息加工模型的体系。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和用户投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